把握学科特点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荆州 陈志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把握高考历史命题学科特点,提高专题教学的有效性,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志雄报告主要提纲第一部分一.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试题特点分析。第二部分二.考生得分情况抽样分析。第三部分三.关于2011届高三历史专题教学的主要启示。一.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试题特点浅析。2010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历史试题(全国卷I)较好地体现了高考“三个有利于”的指导原则,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稳中求变”的特点。命题者遵循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主干知识范围和四项能力要求(以基础为平台、以能力为方向的命题导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范式为指导,追求新情境的创设),在试题灵魂上体现国家意志(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如民生问题),紧扣时代主题(历史问题的选取和设问视角折射现实热点),彰显学科特色(以历史材料为主要载体),凸显能力立意(立足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选拔功能(整体难度略有上升),对于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推动高中历史课改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一)基础搭建平台:“求真”和“致用”是历史学科价值的主要方面,以考查主干历史知识为主,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加大经济史内容的比重,中外历史分布基本均衡,大国史、区域发展史唱主角。第一,就单个知识考点而言,注重了历史事实的被选择(考什么)和历史研究的选择性(怎么考)。试题注重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即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和社会转型时期具有由量变走向质变价值的关键历史事件.第二,在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精神文化史三大板块内容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加大了经济史内容的分量,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题,学科能力要求随之提升(隐藏在枯燥的经济数据之中的特点归纳、分析无疑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与2009年试题相比,选择题中经济史内容共4题(增加2题,有1道经济数据表格题),2个主观题均侧重经济史内容的考查(从材料中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经济史内容由44分增加到52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主题与鲜活历史材料的对接。第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比较均衡(均在30~36分之间),增强了考试的信度。为了在有限的题量中增加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和综合性,命题者有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结合起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的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外历史联系的学科特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分布比较均衡且保持相对稳定(1个主观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内容均有所涉及,试题的建构体现纵向、横向和古今的联系,改变了以往主观题中不涉及某一段历史的命题思路,试题的综合性明显增强,这应该是今后主观题命题的基本趋势)。(二)能力提升认识:历史可分为“实在的历史”,即“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往事”和“描述的历史”,即“对这种往事所作的记录、陈述和对这种往事真相的追究”,前者约占20分,后者约占80分,以探究历史的奥妙为主,凸显了能力立意。选择题以材料为主要呈现方式,主观题以信息提取为能力前提,注重共性中的个性特点探究,注重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分析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综合影响。第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的能力(即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第二,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提取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色,是考生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不能读懂材料即不可能完成历史作答),总计全卷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设问约占历史全卷的近80分,可见材料阅读对考生能力要求的重要性。第三,新的史学范式和理论对历史事件创新认识的引领,立足历史的重建,注重历史与现在的对话。无论是试题的立意、考点的确立和设问的切入,都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对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意义,树立起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让古老的历史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考生最终要收获的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盛满众多历史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一个可以随时燃烧的具有历史思维基本品质的火种。第四,对于考生基本学科能力的考查。其中有考查理解能力(13、15、21题),考查比较能力(16、18、19题),考查中外联系能力(17、37题),考查综合归纳能力(第37和39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认识(第19题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考查地理学科知识在历史问题中的渗透(第39题)等。体现现实价值:考查重大周年事件,发掘历史问题的现实价值,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祖国、关爱民生。历史学科具有资政育人的社会价值,历史学科的立意往往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今年历史命题承继了历年命题的这一特点,注重挖掘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祖国、关爱民生,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和科林伍德所言“一切的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特点的表现方式有:一.保存记忆:人类学本体论的需要(自我辨识以维系人类生存的连续性),“历史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二.强化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三.维护和普及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四.为预测未来提供参照.主要抓手有:第一,对重大历史周年事件的考查。第二,对于时代热点问题的历史关照。第三,注重历史问题的现实价值。综观全卷,其主要特征有:以文明史为主线,以材料为载体的学科特色明显,在运用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能力考查,强调了综合性,体现了选拨功能和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第一.试题难度过大.高三历史教材共5本,高考内容容量有限,总共才十几道题,而难度在文科各学科中一直是比较大的,考生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影响师生对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第二.选择题材料题比重过大、难度太大,、失分严重,影响考试的公平性,导致机会主义的意识与行为滋生;第三,个别试题在设置上存在瑕疵。如第17题的选项不具备唯一性;第18题超出了高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第20题的有效信息不充分;37题第3问过于宽泛、时空跨度过大,考生难以掌控,不知如何下笔。试题值得商榷的几个地方二.考生得分情况抽样分析。以省教育考试院学科诊断报告提供的数据为样本,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全省文科综合难度值控制在0.42~0.45之间,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今年是近三年以来最难的。2008年全省均分为133.47分,2009年为130.92分,今年为124.97分);在综合题分值略有上升的前提下(今年为0.35,去年为0.31;综合题仍然是学生能力提升的瓶颈),选择题难度大幅上升,全省均分比去年下降12.06分(全省平均难度值为0.49,去年为0.58;主观题均分相对稳定);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之间历史、地理的难度比较接近(分别为0.35和0.39),历史难度大幅提高,全省均分下降9.23分;政治相对平和,难度值为0.51。选择题各小题错选原因分析(数字为全省应届文科生的通过率)第12题,通过率35.28%,主要错选B项(37.38%,木德),主要是不了解五行学说的内容,此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文化史知识,今后还要进一步注重文化史知识的专题训练。第13题,通过率35.40%,主要错选B项(36.12%),此题是典型的材料选择题(必须要提炼材料的主要信息),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有误,不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大于朝廷不便”“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所反映的主旨,另外考生对于文化和政治的关系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第14题,通过率39.84%,主要错选A项(44.81%),考生只能理解材料的表象,不能理解材料反映的事物本质(即关税收入增加的意义),不能把历史事件放到较大的时空背景下考察(在近代清政府是不可能加强对关税的有效控制的),不能较好的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第15题,通过率78.32%,主要错选A项(9.87%)、D项(6.19%),革命党人穿日式服装的选项干扰较大,缺乏对于历史事件的整体理解,缺乏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材料有机联系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第16题,通过率51.04%,主要错选B项(25.27%)、D项(20.30%),材料信息有限,考生将材料信息和历史事件不能有效联系(内战不致发生)导致考生错误理解为西安事变的意义(西安事变之前已有内战进行),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第17题,通过率37.33%,主要错选A项(21.75%)、D项(20.96%),此题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历史发展的因素本身具有综合性),考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把握不准。第18题,通过率12.90%,主要错选C项(56.09%),此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过高,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有误(因此,理解是一切思维的前提),材料本身讲的是法国的工业问题,学生错误理解成农业问题.此题以新材料对法国工业化的特点进行了考察,在共性中寻求个性,命题的导向性十分明显.第19题,通过率68.27%,主要错选B项(17.02%),考生在内因和外因作用的理解上有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外因,并不是具有了世界市场,所有国家的经济就一定发展,对于世界市场的利用程度如何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此题考查了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第20题,通过率29.04%,主要错选D项(46.16%),考生只知道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萨拉托加大捷,却不知道美国内战时期的葛底斯堡战役,考生不能较好的将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成功对接(即理解材料中的“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的含义后排出美国内战期间的萨拉托加大捷)。第21题,通过率63.76%,主要错选C项(18.87%)、A项(13.31%),考生对于德意志革命的特点把握不准,反映出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不够(教材明确提高德意志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结束分裂局面)。第22题,通过率21.88%,主要错选A项(43.92%)、B项(27.98%),本题历史地图隐藏着历史信息(即学生首先要了解历史反映的是什么战役,然后再理解该战役的意义).第23题,通过率40.94%,主要错选C项(21.06%)、D项(19.54%),考生对于历史材料的理解不准确,同时,缺乏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有机联系的能力。选择题最难的是12(0.35)、13(0.35)、14(0.40)、17(0.37)、18(0.13)、20(0.29)、22(0.22)小题,主要是历史信息不够充分,材料理解能力要求太高了。历史主观题的平均分为14.56分,难度值为0.28,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35,显然综合题的能力立意是历史学科命题的导向,材料分析是能力呈现的载体(2009年主观题的均分为19.18分,难度值为0.36,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44;2008年主观题均分为16.87分,难度值为0.32,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41)。难度最高的第37第(1)问(0.29)、第39题第(1)(0.23)(4)(0.22)问,均是考查学生提取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显然,材料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要特别引起重视的内容。第37题。第(1)问,满分8分,均分2.35分(经济文字材料的特点归纳和开放性的中外联系的影响迁移),难度0.29。第(2)问,满分12分,均分3.70分,难度0.31。第(3)问,满分12分,均分4.27分,难度0.36。第39题。第(1)问,满分6分,均分1.39分(经济文字材料的特点归纳),难度0.23。第(4)问,满分14分,均分3.09分(具有文科综合性特点的归纳和迁移),难度0.22.三.关于2011届高三历史专题教学的主要建议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是我们测定新高考的风向标。高考命题的立意在能力,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阶段特征的把握,就不可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所谓材料在书外,道理(结论)在书中,一是要熟练掌握史实(基于基础知识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掌握是考生解题时登堂入室的“敲门砖”),二是要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迁移能力最关键)。因此,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