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明朝的工商管理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王朝,已经步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混乱,思想裂变,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明代经济同以往相比,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突出表现是:经过明初的人口大迁移和土地大开发以及赋税征收方式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的八、明朝的工商管理粮食生产,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种经营。从而诱发了明中叶以后以东南地区为先导的农村人口大分化、大流动,大批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中分流出来,或就地“迁业”,从事商业性农业,或流入市镇从事各种工商业活动。于是,消弱、动摇了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为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并由此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与工商业经济,以东南沿海地区为最发达的基本形态八、明朝的工商管理明代经济的发展变化,大体经了了四个阶段: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直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以前为止的80多年,为社会经济的重建时期。从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之变”开始,至正德末年为止的70余年,为社会经济陷入徘徊和进行赋役政策调整的时期八、明朝的工商管理从正德嘉(靖)之交开始,至万历中期的70多年,为社会经济形态出现变化、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的时期。从万历中期开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止的50多年,为社会经济滑坡、王朝财政崩溃的时期。八、明朝的工商管理总之,在明代经济发展中,以下几点是最突出的:明初大规模调军、移民、募商、垦荒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的经济开放各种具有近代城市性质专业市镇的勃兴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赋役改革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开始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1、明初的工商管理由于元末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加上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明初,“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是个普遍现象。明太祖善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又亲身参加过元末农民大起义,比较了解百姓的要求,懂得治乱安危的关键是百姓境遇的好坏。他竭力主张通过发展生产,“阜民之财,息民之力”,给民“实惠”,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1、明初的工商管理建国伊始,明太祖立即提出了以“田野辟、户口增”,作为恢复整个恢复整个社会经济的根本任务,并围绕着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有效的措施:发动军民垦田兴修水利交通整理赋役制度田赋“折色”与田赋减免1、明初的工商管理发展手工业的措施首先对元代的工匠制度做了初步的改革,分匠户为住坐和轮班二等。“住坐之匠,月上二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不论轮班匠还是住坐匠,在服役时间之外,都可以“自由趁作”。从政策上大力鼓励农民广种棉花、桑、麻等经济作物,是官营和民间手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得以保证。经过一系列措施,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起来。1、明初的工商管理鼓励商业发展的一些措施明代初年,随着兴修水利交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田赋折色,商业的活跃业就事在必然了。《明史》记载,“关市之征,宋元颇繁琐。明初简约”。建有一套比较周密系统的管理机构与监督机构制度,而且各自的职责较为明确。1、明初的工商管理在经营规则与税率方面,政策规定明确。基本精神是保护正当合法贸易,打击不法奸商。如明文规定:凡纳税地,置店历,书写所止商氏名物数。凡应征而藏匿不纳者没收起货物半数。在税率方面,令:“凡商税,三十而取一”。洪武元年,规定书籍、农具等一部分商品免征税收。加强市场管理,监督物价,防止侵犯消费者利益,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市管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姓名,平其物价。1、明初的工商管理为了保护商人的正当营业,防止牙侩垄断市场,从中剥削,令工部在三山等门外濒水处建设商房,工商人贮货,从其自相贸易,牙侩无所与,“商旅称便”。在民间贸易方面,宣德元年,明宣宗下令:不可以钞法阻滞而禁止民间贸易,“布帛蔬粟,民所服食,不可一日无者。互相贸易,以厚其生,岂可禁绝”。1、明初的工商管理对外贸易为了扩大海外贸易,明成祖由内到外着重抓了两件事:加强对外各国朝贡贸易的管理陆续派出大批使臣到各国进行游说,“宣谕德意”,给赐君王,从事政治、经济活动,争取支持,责令来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七下西洋。2、明中叶的工商管理以减轻官田重赋为核心的赋税改革明宣宗即位后,面对“天下财赋不理而江南尤甚”的局面,命周忱到江南督理赋税。他革除粮长制的弊端,改良田赋漕运方式,渐次建立完善税粮征收、贮藏、运输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济农仓的设立,构筑起地方政府可以自主支配的地方基金体系。2、明中叶的工商管理周忱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支柱是加耗均征即平米法的推广实施,它以宣德八年周忱奏行《加耗折征例》为标志。其主要内容: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一律华裔加耗。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以论粮加耗为主,“每正粮,收平米一石七斗,候起运日酌量支拨,次年余多,则令加六征收,又次年益多,则令加五为止。”2、明中叶的工商管理改革真正触及到官田科则的措施是到正统以后的田赋折征。宣德中,周忱曾经奏准检重额官田、极贫下户税粮,准折纳征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充俸。这是田赋折征的前奏,规模有限。及正统以后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金花银征收面积不断扩大,推动了周忱的改革以田赋折纳的方式向减轻官田重赋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明中叶的工商管理赋税征收方式的嬗变明初,主要采取的是田赋折色方式。所谓折色,是指将应征的原定实物税改为其他实物税或货币税,它与“本色”相对应。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促使了田赋货币化。金花银的出现开创了以银为正赋的制度化,此后大面积折征例定,田赋的货币折征成为赋税征调的发展趋势。2、明中叶的工商管理役法改革的展开明中叶役法改革主要沿两条主线进行:对里甲正役的改革对杂役的改革围绕正役先后出现里甲银、均平银、纲银,会银的改革试验,其改革趋势是徭役定额徭役依丁粮多寡均平科派2、明中叶的工商管理力役向折银改征发展裁里长支应,甲首悉放归农围绕杂役先后出现均徭法、十段册法的改革试验。3、明后期的工商管理商业性农业迅速发展,很多农作物如棉、丝、麻等主要是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这表明了商品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日益渗入农村,促使农家经营出现了商品经济的新模式,一些面向使用价值的小生产着转化为追求交换价值的小商品生产者,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与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代替。3、明后期的工商管理在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刺激下和大量脱离土地的劳动力存在的基础上,明代后期农业经营方式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人民越来越注意综合经营,以使土地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不少地主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使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田地。在合理经营的风潮促使下,经营地主们还极力提高雇工的劳动效率。他们强调,农具“不可不完好,不可不多备,以防忙时意外之需”。3、明后期的工商管理地主们还注意编制工作计划,将不同时令的生产工作与一定田庄土地的范围和条件结合起来,使所有农活斗安排有序,顺利进行。为了刺激雇工的劳动积极性,地主对待雇工态度也逐渐改善。同时,地主开始注意生产业务的经济核算,即计算生产成本和收益。3、明后期的工商管理在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刺激下,不仅采用雇工方式亲自经营土地的地主增加,明末还出现了先向地主租佃土地,在雇工经营的“佃富农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到明代后期,手工业个部门不仅获得普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还在若干部门中出现,其中又以江南丝、棉纺织业最为明显。3、明后期的工商管理如江南苏、杭一带是纺织业中心。明政府为控制江南丝织业生产,在南京设立内织染局、神帛堂和供应机房,在苏、杭等地设织染局。同时,江南各地又有大批从事丝织业的民间机户。棉纺织业中,两极分化的结果也使一些小生产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如“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3、明后期的工商管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商业性农业大规模的发展,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来这里参加交易的商人和商品,已不限与本地。除了棉织业、丝织业和粮食业市镇外,还有一些其他专业性市镇,如盐业、制陶业市镇等。这些市镇充分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大大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加强了地方市场与全国市场的联系,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3、明后期的工商管理李自成农民军的经济政策均田,即平均分配土地。免粮,即减轻赋税,是贫农摆脱繁重的赋役负担。注意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利益,实行平买平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