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OnlyG+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胞壁的肽聚糖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在高渗环境仍可存活的细菌。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G-的L型肽聚糖少,渗透压也低更能抵抗低渗环境。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型特点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缺乏完整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整的细胞器真菌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2.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G+菌G-菌肽聚糖/粘肽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同左同左无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度高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差含量多,50层少,1~2层其他成分磷壁酸(膜、壁)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LPS脂多糖:脂质A。无种属特异性。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核心多糖。属特异性。特异多糖:种特异性。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3.细胞壁的功能1、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2、G-菌: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3、G+菌:重要抗原,稳定和加强细胞壁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第2章细菌的生理名词解释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简答题1.专性厌氧菌必须无氧培养的原因。因为细菌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物质代谢常产生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两者都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厌氧菌因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或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类,故在有氧时受到有毒氧基团的影响,就不能生长繁殖。2.叙述细菌的群体生长方式。分裂方式:二分裂a.迟缓期:1~4h,分裂作准备b.对数期:8~18h后,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最佳c.稳定期: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活菌数不增加-2-d.衰退期:死亡数繁殖数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2.毒素及侵袭性酶: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③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3.色素:由某些细菌产生的,含不同颜色,有助于进行细菌鉴别,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6.维生素:由细菌合成,供自身需要,也可分泌到周围环境IMViC试验: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的合成。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名词解释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无菌: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时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antiseptic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简答题1.简述湿热灭菌效果大于干热灭菌的原因。(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2.比较(方法、效果、使用物品)常用的三种消毒灭菌方法(煮沸法、高压法、紫外线法)。种类方法效果用途煮沸法100ºC沸水5~10分钟消毒饮水和食具高压法高压蒸气灭菌103.4kpa、121.3ºC、15-20min灭菌耐高温、耐湿物品(基础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辅料等)紫外线法=265~266nm的紫外线照射消毒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4.简述影响消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物理状态微生物的数量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温度酸碱度有机物最精确的分类方法16SrRNA种(species):细菌分类基本单位属(genus):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第4章噬菌体名词解释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名词解释转座因子:是一类在细菌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可自行移动的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核苷酸序列片段。基因转移(gene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1、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2、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3-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3、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5、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G+菌形成原生质体后,在聚乙二醇(PEG)作用下,可使两种不同的细菌细胞发生融合的过程。简答题1.简述质粒的主要特性。⑴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⑵质粒能编码某些特定性状。⑶质粒可自行/人工丢失与消除。⑷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⑸质粒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2.列举细菌常见的质粒。致育质粒(F质粒)耐药质粒(R质粒)毒力质粒(Vi质粒)细菌素质粒(Col质粒)代谢质粒第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名词解释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引起宿主发病。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毒血症:致病菌入侵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白喉)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伤寒早期)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简答题1.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㈠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1、黏附素:菌毛黏附素(定居因子)和非菌毛黏附素。2、荚膜:抗宿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在免疫逃逸现象起着重要作用。3、侵袭性物质:a.侵袭性酶b.侵袭素(由侵袭基因inv编码产生的蛋白质)4、细菌生物被膜㈡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简述)见附录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及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特异性预防人工被动免疫:输入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活疫苗: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死疫苗:死菌,仍保持免疫原性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了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4-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形状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特征:①体积非常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②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RNA或DNA);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④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其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微米。测量病毒最可靠的方法是电子显微镜技术。第二节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一、病毒的结构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A.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B.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C.包膜的主要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与病毒入侵有关;具有抗原性核衣壳:1、核心:核酸2、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核蛋白,nucleoprotein,NP)。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RNP(核糖核蛋白)=RNA+NP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1、病毒核酸:DNA或RNA,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部分核酸偶感染性。2、病毒蛋白质:病毒的主要成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具有病毒的特异性。3、脂类和糖:脂质主要存在包膜中。第三节病毒的增殖一、复制周期P220人和动物病毒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等步骤。1、吸附(adsorption):①病毒的吸附位点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首先是静电结合,是可逆的。②然后是真正的结合,变得不可逆。病毒具有组织亲嗜性,也就是说,一种病毒并不能对所有的组织进行感染,是有选择的,比如,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