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主编韩定定赵菊敏副主编董自健李明明参编史健婷王锦副主编于真段朝程主审黄焕忠徐春艳内容简介本教材旨在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及翻译的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本教材所选的资料多是从国外图书、杂志和科学文献中精选而来的,在选材上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文体语言的规范化及时间性。该书不仅从理论上概括阐述了英语翻译的主要技巧及写作的基本技巧,而且配合以大量的例句及实践性练习,通过“熟能生巧”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这些技巧和方法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为科技英语的翻译理论及方法,包括了科技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和疑难句子、科技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要求。第二章为科技英语文献的阅读及翻译,所选文章的编排和选材根据电路与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应用等分成相应的12个单元。第三章为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本书可作为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韩定定,赵菊敏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ISBN7-301-10762-5Ⅰ.信…Ⅱ.①韩…②赵…Ⅲ.①信息技术—英语—高等学校—教材②通信工程—英语—高等学校—教材Ⅳ.H3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57958号书名: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著作责任者:韩定定赵菊敏主编策划编辑:徐凡责任编辑:翟源聂云霄标准书号:ISBN7-301-10762-5/H·1669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100871网址:电话:邮购部62752015发行部62750672编辑部62750667出版部62754962电子邮箱:pup_6@163.com印刷者:发行者:北京大学出版社经销者:新华书店787毫米×1092毫米16开本17.5印张405千字2006年8月第1版2006年8月第1次印刷定价:24.00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2752024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专家编审委员会主任殷瑞祥顾问宋铁成副主任(按拼音顺序排名)曹茂永陈殿仁李白萍王霓虹魏立峰袁德成周立求委员(按拼音顺序排名)曹继华郭勇黄联芬蒋学华蒋中刘化君聂翔王宝兴吴舒辞阎毅杨雷姚胜兴张立毅张雪英张宗念赵明富周开利丛书总序随着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模式、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改革,以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新形势。面对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结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缺陷。但是,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信息载体的教材建设并没有能够及时跟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变化,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只能借用长期存在的精英教育模式下研究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体系,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体系的不协调,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认真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建立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材新体系越来越成为摆在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2005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南京工程学院组织召开《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编写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骨干教师共70余人,研究制定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体系,并遴选了各教材的编写组成人员,落实制定教材编写大纲。200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审纲会,广泛征求了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知识能力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对各本教材主编提出的编写大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和修改,在会上确定了32本教材的编写大纲,为这套系列教材的质量奠定了基础。经过各位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师的努力,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各参编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北大出版社编辑们的辛苦工作,我们这套系列教材终于在2006年与读者见面了。《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涵盖了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同时还包括其他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现行工业企业技术现状。因此,教材内容必须能够将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当今应用状况及时反映进来。参加系列教材编写的作者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一线教师和部分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具有多年从事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经验,非常熟悉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现状、目标,同时还熟悉工业企业的技术现状和人才知识能力需求。本系列教材明确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大基础:针对应用型本科教学对象特点和电子信息学科知识结构,调整理顺了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将众多电子、电气类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在一个统II一的大平台上,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2)突出应用性:教材内容编排上力求尽可能地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吸收进来,把工业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反映到教材中。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尽量选用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问题,避免空洞。(3)坚持科学发展观:教材内容组织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根据课程特点,力求反映学科现代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4)教学资源齐全:与纸质教材相配套,同时编制配套的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组织实施。衷心感谢本套系列教材的各位编著者,没有他们在教学第一线的教改和工程第一线的辛勤实践,要出版如此规模的系列实用教材是不可能的。同时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我们广大编著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本专业领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真诚希望使用本系列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不吝指正,随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期进一步对本系列教材进行修订、完善。《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专家编审委员会2006年4月前言目前有关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英语课程大部分采用高等院校自编讲义,不规范,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是不连贯的,不科学的,甚至于仅仅是混个学分而已。综观历届毕业的学生的反馈意见,理工科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技能非常缺乏,既看不懂国外先进文献,又不会写作基本的科技报告。所以出版一套规范而科学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这本书的编写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本书是专为理工科学生(偏重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在学完四级英语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英语阅读技巧及本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而编写的。本书并不是泛泛地谈论一般性的翻译技巧,而是在介绍这些技巧的同时,还从语言、文化等角度进行对比,指出采取这些翻译技巧的原因所在。没有把翻译单位仅局限于词语和句子,而是扩大到文章层面,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文章翻译技巧。通过几种文体的写作方法的介绍,使理工科学生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本书既可作为电信、通信类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课的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及通信、IT领域在职人员阅读提高之用。本书共分三章和两个附录:第一章为科技英语的翻译理论及方法,包括了科技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和疑难句子、科技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要求。这一部分是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一个基础。第二章为应用及欣赏,所选文章的编排和选材根据电路与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应用等分成相应的12个单元。每个单元由TextA、TextB组成,两篇课文的内容具有连贯性,TextA一般可作为重点讲授内容。每篇课文后面列出一些单词及词组,并对一些句子进行了注释。单词和注释以专业词汇和专业性较强的句子为主,主要是让读者能正确地理解书中所叙述的科技问题和阐述的观点。第三章为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是科技英语这方面训练的进一步提高。最后书末的两个附录分别为“常用通信与电子信息词汇及注解”;“科技论文写作常用句型”。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韩定定、太原理工大学赵菊敏、淮海工学院董自健、西安科技大学李明明、黑龙江科技学院史健婷、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王锦、成都理工大学于真等7位老师共同编写完成,主编是韩定定、赵菊敏。其中第一章由韩定定、赵菊敏、于真三位老师编写完成;第二章由以上7位老师分别按照各自的专题编写完成;第三章由韩定定、董自健编写;附录由李明明编写。第一主编的工作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宗源教授、刘锦高教授和电子系系主任郑正奇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在编写过程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r.HuangHuanzhong和Dr.MaJinguo及华东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一些研究生奉献了他们的无私帮助,对此作者心存感激。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书中会存在各种错误,望读者不吝指正。编者2006年8月第1章翻译理论与方法1.1翻译的概念“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J.C卡特福德,1994);“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E.A奈达,1969);“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沃尔夫拉姆·威尔斯,198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吕俊,1997)。在以上众多定义中,哪种更准确、更贴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翻译活动本身。翻译的具体形式很多,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4类。(1)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信、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2)无声语言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信及各种文学作品等。(3)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负载着正信息,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4)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比如人的有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有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这4大类符号既可以表达翻译的原码,也可以表达翻译出的译码,它们既可以单独作为原码或译码的物质载体,也可以由两种、三种、四种共同组成译码或原码的载体。从翻译运作程序上看,实际包括了理解、转换、表达3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是运用多种方法,如口译或笔译的形式,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表达是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进行准确表达。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如此纷繁复杂,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翻译的定义是一项非常艰难的重任,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2··2·的角度对翻译活动做出了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