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方法1、了解教材编排结构(时空、内容)——知道学什么2、了解练习考查内容(考点、方式)——知道怎么考3、了解时事热点(学以致用、时代性)——知道考什么会学会考会复习历史学习要求历史学习要求“六个一”:一本书:“说书”一本高考练习:开视野、练能力一节课:提前预习、提高效率一本练习册:有效作业一本听写本:说书;猜题;80分过一本改错本:错题、听写历史作业要求1、有效作业2、规范:书写、格式、语言、思维3、及时改错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新史观简介所谓“史观”,就是关于人类历史运行的总体看法。常见的史学研究范式有:唯物史观、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有脱离史观不成题的说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的特色。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新课程高考的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认为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侧重于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依据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五种社会发展阶段。现(近)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表现为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商品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近代化。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史横向来看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文明史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采集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生态史观:是研究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和环境的关系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文明史观是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以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和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为基本任务。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生态史观研究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和环境的关系。前三者又被称为三大新史观,尤其推崇文明史观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神农氏塑像“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指的是什么吗?“六畜兴旺”中的“六畜”指什么?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白虎通》卷二稷黍粟麦稻五谷:六畜:猪马牛羊鸡狗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传说)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个中心)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商、周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石刀、石斧、耒耜少量青铜农具,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1、起源:2、表现:3、意义:(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考古;“刀耕火种”(“火耕”)原始社会“石器锄耕”(“耜耕”)奴隶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青铜农具(不占主导)}商周时期含义书P4;由于地力下降而经常迁徙。耒耜发明,但缺乏施肥、灌溉等技术,仍需迁徙;青铜农具的出现,并懂得灌溉、施肥等技术,农作物种类丰富,开始定居。一、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实现精耕细作的方式:1、生产工具的改进2、生产技术的进步3、完善水利设施精耕细作含义:或称集约式农业、集约农业,指农业上采取各种手段,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取得最大限度产出的耕作方式。东亚是世界上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区,与北美粗放农业有所不同。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春秋战国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西汉出现犁壁,可以翻土东汉耦犁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西汉赵过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至此犁耕相当完善筒车一年两熟(三熟)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铁农具和牛耕宋元三、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①生产工具因素:②生产关系因素:③农民自身因素: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1、含义:2、形成⑴时间:⑵原因:3、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古代何种经济形态?2.“戏中”主人翁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是什么?“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天仙配》歌词思考: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分散性生产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加之土地兼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材料二:明中叶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它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岳麓版《必修二》第28页根据上面材料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脆弱性落后性(4).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脆弱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落后性:封闭性: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5、评价⑴积极方面:⑵消极方面: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6、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吗?知识拓展:古代中国农业有哪些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色。•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2.灌溉工具的改进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曹魏的翻车淮安靖王李寿墓壁画犁地播种翻车的模型翻车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