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体验1博物馆体验约翰·赫·福克林恩·迪·戴尔金序:威拉德·勒·博伊德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目录序———————————————————————————————3前言——————————————————————————————5导言:“相互作用的体验模式”——————————————————7第一篇:参观之前————————————————————————10第一章作为休闲体验的博物馆——————————————————10第二章个人条件:参观者日程——————————————————17第二篇:参观博物馆时——————————————————————23第三章社会条件:在博物馆中的社会群体—————————————23第四章环境条件:观众参观路线—————————————————30第五章环境条件:展览与展品标签————————————————36第六章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博物馆如同完形结构—————————43第三篇:博物馆参观的回忆————————————————————49第七章博物馆学习定义—————————————————————49第八章理解博物馆体验—————————————————————57第四篇:关于博物馆体验的专业性建议———————————————62第九章促成博物馆体验—————————————————————62第十章促成博物馆偶然观众的博物馆体验—————————————65第十一章促成博物馆团体观众的博物馆体验————————————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序《博物馆体验》是我读过的最具激励性和可读性的书之一。这本书关系到“终身教育”,这是一个仅次于天气的话题。我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曾在一所大学和一所博物馆中任职。我一直为缺少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有成效地工作的理论探讨感到遗憾。这本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本书并不是一部轶闻集锦,而是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理论探讨,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把握博物馆中的学习方式。今天,任何一种教育机构的成效都受到质疑,博物馆也不能例外。《博物馆体验》一书不仅从博物馆教育工作内部,也从全局工作出发,为每一所博物馆提供了评估其教育工作成果的方法。与学校和大学不同,博物馆在明确表达其教育使命上尚有难处。尤其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博物馆最初源起于教育中心,早期美国的大专院校都是以自然博物馆或美术博物馆为中心组建的。此外,独立博物馆也总是在税法和其它法律中被视为具有“教育”的身分。当代大多数的美国博物馆不同意路易斯·欧秦克劳斯在《金犊》一书中所谈论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工作的发展趋向,他说:“啊,教育!这神圣的字眼。你可以想象我们不再需要学校和大学了。我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为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服务。”与此相反,我们还必须防止另一个极端,这种观念否认许多博物馆所具有的重要的科研职责。与大学类似,一些博物馆承担着基础研究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使命。《博物馆体验》一书集中阐述了社会教育职责。实现这一职责要求周密分析和系统规划。博物馆还有许多要学习,以便更有效地为广大的公众服务。当前,我们只是为小范围的观众服务。大多数博物馆观众受过相当良好的教育。这些自我选择的观众,与从博物馆内部形成的看法相配合,使博物馆无法在改变了的教育方法的环境中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服务。为更广泛的观众服务的要求,以及采用新的陈列方式,这都使当代博物馆事业中出现了相当大的争论和压力。争论的焦点是,在博物馆中如何接待更多的观众,这已逐渐取代了博物馆学术研究的地位。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在于如何接待观众与博物馆的学术研究之间的矛盾,其真正意义是如何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传达给观众。博物馆教育条件与学校课堂教学有着天壤之别。博物馆教育是自我教育,而不是靠教师讲授。博物馆陈列取代了教师的地位,成为博物馆教育的基本方式。博物馆藏品取代了文字,成为知识的主要传播媒介。当观众来到博物馆,他们并不要求具备任何专业知识。博物馆也不给那些自始至终认真观看展览的观众以任何学分。在这里,没有强制参观的规定,没有工作安置办公室,也没有迷人的教师规劝人们积极出勤。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不是让观众得到某项学位,而是要让观众在陈列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多得到一些知识,并在他们的一生中更多地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体验》一书从适宜的角度系统考察了博物馆教育的条件,这一角度就是观众看法的复杂多样。如果观众希望学到一些知识和再到博物馆参观,他们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能够真诚参与。目的明确和积极参与是任何环境条件下有成效的教育的基本因素。如果被动性的大规模演讲在传播大量信息时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那么,小组讨论在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理解力方面则更为有效。与之相类似,当博物馆观众能够主动参与时,他们就能够学到更多,并且更经常地到博物馆来。约翰·福克和林恩·戴尔金明确阐述了更富成效的博物馆教育需要周祥缜密的计划和评估。她们所列举的典型观众是谦恭的,但这不应使我们因此而失望,因为人们在学校课堂上能够记住的东西要远少于从博物馆参观中所记忆的东西。美国博物馆已为社会教育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它们能够,而且必须做出更多的贡献。《博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物馆体验》一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用的手段。这本简洁紧凑的著作,以明白易懂和恰当贴切的方式,详细列举和讨论了有关观众教育的基本问题。它也将在其他博物馆工作岗位中引起反响,这是因为每一项博物馆工作都切实关系着博物馆具有的社会教育这一基本职责。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前言在过去几十年中,博物馆的种类更为丰富多彩,并受到人们更普遍的欢迎。随着数量和名望的增长,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尽管博物馆自产生以来一直以收藏和研究为工作重点,但它们已被当代社会公众更多地看作是社会教育机构。当代所有的博物馆都非常重视教育,而这是它们在过去未曾从事过的工作。最早的博物馆只是一些私人收藏,收藏家与一些由他选择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些收藏品。参观是私交性的,所谓“教育公众”的课题从未被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作为公共财富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但许多博物馆仍将为公众服务视为次要工作。导致博物馆工作重点和性质变化的原因很复杂,研究博物馆发展史的学者对此有很清楚的阐释,尽管这不是本书所讨论的范畴,但这种变化是无可置疑的。四分之一世纪以前,许多博物馆还将“教育”列为博物馆工作重点的第三位,排在收藏和研究之后;今天,还是这些博物馆,却倾向于宣布它们是社会教育中心,社会教育是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或至少给予教育、研究和收藏同等重要的地位。收藏和研究仍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中,藏品管理人和藏品登录员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近三十年来,许多博物馆的工作重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一些博物馆中,过去只有一位在地下室工作的“教育事务助理”,现在却突然任命了负责教育和公共事务的副馆长或副主席。也是在这段时间中,数百所没有本馆收藏的新博物馆建立起来了,它们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教育公众。一个不断增强的期望是,所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包括博物馆馆长、教育工作者、陈列设计师和藏品管理人,都需要了解如何向公众传播信息。尽管博物馆已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还是个比较新的课题。据美国博物馆协会执行主席爱德华·艾比尔说,1965年美国博物馆观众人数是2亿人次,1984年时,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达到近4亿人次,短短几年后又达到5亿人次。观众人数现仍在继续增长。参观博物馆已迅速成为美国家庭外出活动的一项主要形式。这一繁荣景象不仅反映在博物馆数量的迅速增长上,也反映在观众人数的增多上。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既表现在观众人数增长和受公众喜爱的程度上,也表现在经济赞助数额的迅速增加上。博物馆事业仅有为数不多的几项变革。历史上,博物馆主要依靠私人的资助,公共资助的数额很小。现在,博物馆的大部分经费来自公共资助。公共资助通常都有着明确的附加条件,要求用于实现社会教育的目标。此外,尽管博物馆曾接受过数目可观的个人捐助,但今天的私人捐助主要来自于工商企业。与公共资助相同,企业捐助也有明确的附加条件,不再仅仅用于为捐助的博物馆建筑命名,企业要求它们的捐助,特别是那些用于发展事务的款项,可以肯定地为公众所知晓。赞助款更多地用于资助教育项目和陈列的组织。从而可使广大公众知道谁资助了这些活动项目。这些委托博物馆组织教育活动的需求,要求将博物馆视为重要的学习场所。因此,当人们参加任何一个有关博物馆工作的研讨会时,很难听不到“教育”这个词汇。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努力更全面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但很多时侯,他们的这些努力却导致了混乱。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育”是使用最多和使用最混乱的一个词汇,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具有完全不同的涵义。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说博物馆体验是一种学习体验?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书中详加讨论。我们安排本书体系时,是根据我们尝试理解博物馆体验的同样方法,这一方法就是根据观众的看法。我们可以将博物馆体验看作是一个“活动日程”,即从某个人产生参观博物馆的念头,到他在博物馆中参观,以及之后他将博物馆体验存留在记忆中的全过程。我们没有过多地讨论观众应该做什么和记忆什么,而是注意到观众实际上在做什么和记忆什么。理解博物馆观众的博物馆体验的基本前提是问“为什么”。在所有各种可供个人或家庭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选择的休闲活动方式中,为什么数百万人自愿选择参观博物馆。本书第一部分重点讨论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原因和他们期望在博物馆中做哪些事情。当观众进入了博物馆,去哪里?去看什么?许多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观众在博物馆中有怎样的表现呢?在观众的社会群体,直接体验(如陈列环境和设计),以及观众的知识背景、爱好和期望等因素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呢?本书第二部分着重讨论观众从进入博物馆大门,到走出博物馆的期间中做些什么的问题,以及影响观众行为表现的因素。对很多人来说,参观博物馆只是他们在一天、一周或一生中诸多体验中的一种。尽管每一个进入博物馆,并在其中度过宝贵时光的人都会有一些体验,但人们将会记住哪些关于博物馆参观的事情呢?本书第三部分将根据诸多调查人员从事的侧重不同的研究工作,归纳出博物馆观众的博物馆体验的完整图象,特别注意怎样才能使博物馆参观成为学习体验。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中,我们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了加强博物馆体验的建议。在这一部分,我们从观众的角度转换到博物馆的角度。我们努力尝试用自己掌握的关于博物馆体验的认识,指导博物馆阐释和陈列设计的工作实践。我们提出了加强观众博物馆体验和帮助博物馆实现其教育规划的若干措施。最后,我们还编排了大量的注释和参考书,这些著作对我们的工作是很重要的,曾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博物馆体验。(考虑到难以找到原著,故略去书后参考书目。译者注。)本书希望能更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博物馆的需求,如科技中心、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历史故居、自然中心、水族馆、植物园和动物园等,尽管尚不尽如人意。本书不是有关博物馆研究的详尽调查,相反,它仅提出了一项基于已有研究工作成果的理论构架,重点探讨了博物馆体验这一课题。作为其主要成果,我们提出了“相互作用的体验模式”。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们曾在科技中心、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和自然中心工作过。如同大多数“教育导向”的博物馆工作那样,我们奉献出大量的精力以完善观众的博物馆体验。本书讨论的各种观点和提出的各种问题,都经过我们多年的深思熟虑。书中的各种见解都是我们个人的。我们希望这些见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促进有关这个课题的讨论和辩论。本书是作者多年努力的成果,我们曾致力于写作这本书,但更多地是在实践工作环境中,观察观众行为,与观众交谈,同时也与其他博物馆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交流,这后一点同样非常重要。我们诚挚感谢这些人们。我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