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绪言一.概念1.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立法原则、分类、治法、和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2.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设立治法,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妥善配伍,斟酌用量,确定剂型,规定用法,通过这些法度制定的方子叫方剂。。二.方剂学的地位、重要性和研究范围:1.地位、重要性: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四环节之一,是其中“法”的具体体现,“药”的具体运用。也是辨证论治中“治”的具体体现。它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2.研究范围:即方剂学定义。3.学习方剂学参考书目:《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医方考》、《成方切用》、《绛雪园医方选注》。3.名词解释:经方:①指汉代之前医著中的方剂。②专指《黄帝内经》和仲景之方。③专指仲景之方时方:仲景之后的各家之方。成方:成熟、完善、有效、医书有载的,并后世家所公认的方剂。禁方(秘方):秘而不传的方三.方剂的形成与发展:1.方剂的形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医药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到底成于何时尚无定论。2.方剂发展过程中的几部代表作:书名作者年代特点《五十二病方》早于《内经》不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载方283《黄帝内经》春秋战国不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创立了方剂学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包括治法、组方原则、组方体例等。载方1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为方书之祖,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载方314《备急千金要方》唐初孙思邈唐以前方剂总结。载方5000余《千金翼方》唐初孙思邈千金要方补充。载方2900左右《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宋1085~1252年太医局集体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制、颁布的成药药典载方788《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成无已为第一部以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剖析方剂的专著,开方论之先河。载方20《普济方》明朱木肃为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载方61739《医方集解》清代汪昂按功效(主治)分类方剂的典范载方约700《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彭怀仁等上自秦汉,下迄1966年刊行的所有有方名的方剂进行了系统整理。堪称当今方剂之大成。载方10万余首。第一章方剂与治法一、治法:即治疗方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针对性的采取的最为贴切的治疗方法.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即所谓“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即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1、从产生来说:“方先于法,法源于方”,即先有方后有法,如《五十二病方》。2、当方剂学形成之后:“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即法是制方的依据,方是法的具体体现,无法则无方,二者不可分割三、治法的源流:源于《内经》(《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充实《伤寒杂病论》后又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至清代·程钟龄在他的代表作《医学心悟》中作了高度总结概括,正式提出了“八法”之名----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四、八法之间的关系:即清代·程钟龄在它的代表作《医学心悟》中所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五、八法的含义:1、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的治疗方法。-----在此请注意:所谓“汗法”不应单纯地理解为发汗的方法,因为本疗法除可治疗外感初起邪气在表之外还可治疗:麻疹初起----透疹温病初起----透毒疮疡初起----透邪凡轻清宣透,可解除在表疟疾初起----透邪六淫之邪的方法都应叫“汗泄泻初起----透邪法”,确切地应叫“解表法”咳嗽初起----宣肺止咳水肿初起----宣肺利水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除病邪的方法叫和法。治疗的病位:半表半里或脏腑之间,阴阳之间,表里之间1.狭义和法:和解少阳,用以治疗少阳病的方法---小柴胡汤2.广义和法和解表里——柴桂汤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泄药方和解少阳——少阳证、小柴胡汤脏腑失和:肝脾不和,肠胃寒热错杂表里同病:太少两感——柴桂证消法:具有消导和散结功能,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叫消法。1.狭义:单指消食化积,治疗饮食内停,食积不化的治法,如消导剂。2.广义:指理气法,理血、祛寒、祛湿、祛虫、消食、化痰、利水等等能使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第二章方剂的分类(自学)一.分类的意义:迄今为止方剂已有十余万首,不分类如何查找、使用、记载?故意在便于查找、记忆、学习、使用。分类法书名特点脏腑分类病证分类病因分类组成分类功用治法分类二.历代分类法:(请自己看书,并填写下列表格)第三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组方的意义:1、加强作用,增强疗效⑴相辅相成:如知母、黄柏,单用不具备泻火养阴的作用,合用增强此作用。川楝子、元胡都入肝经,疏肝气、调肝血,相合则疗效增强数倍。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为君,其有5大作用:固表、益气、利水、升阳、托毒生肌,单用黄芪升阳作用较弱,加入方中,使此方升阳作用明显增强,可兴奋子宫、平滑肌,如此方去黄芪则无此作用。⑵相反相成:如左金丸,黄连、吴茱萸---疏肝解郁、清泻肝火。吴茱萸引黄连入肝经,从而相互牵制,克服了过于温燥、过于苦寒的弊病。2、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生姜、半夏相配克服了半夏的毒性。常山截疟,单用则致呕的副作用剧烈,配伍在截疟七宝丹中则致呕的副作消失,且截疟的作用增强。3、随证加减,全面兼顾,扩大适用范围,便于临床运用明末傅青主以四物汤为底,加减变化通治妇人经带胎产四大证。二、组方原则何为组方原则:~是组方的模式,是处方之规矩,由君、臣、佐、使组成,始见于《内经》。君药:针对主病、主因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君药的配备:①结合辨证,选择最针对病因及主证的、作用最全面的、性能最强的、药力最大的药物。②一般选1~2味,用量应大于臣、佐、使药。③应为全方作用的中心。臣药:(1)辅助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力小于君。如:麻黄汤(麻桂杏草)——用桂枝助麻黄发汗力更强,成为“发汗解表之峻剂”。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石膏君,辅以知母,则退热作用,否则退热作用则大减。1.兼证:与主证不同系列的症状。小青龙汤主证:外寒(外感表实)为急为主,为因为本──麻桂为君,外表发汗。兼证:内饮(寒饮停肺)素有水饮----干姜、细辛为臣。①治兼证温肺化饮②助君药发汗表。2.设立臣药的原则:(1)一般臣药与君药相须为用。即性味功能相同,相辅相成可增加疗效。如:君:麻、桂──臣:干姜、细辛──小青龙汤——君臣皆为辛温之品(2)或性味功效不尽相同,但相使为用,以增强疗效桂枝汤──君:桂辛温臣:芍酸苦甘凉阴──调和营卫(3)决定君药的作用趋势麻黄(君)①发汗──桂枝(臣)─麻黄汤─表实、发汗解表②平喘─杏仁(臣)-----三拗汤──喘咳、宣肺平喘③利水──翘、赤小豆(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肺利水消水肿(4)不能单独理解为是君药的药力相加:如:止痉散:全蝎、蜈蚣用量:3:1搜风力最强。搜风止痉≠4,而为6~7倍(研末冲服:治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熄风止痉)(5)根据病情需要选用:相须(简单病证)、相使(复杂病证)。一般选1~2味,最多3~4味佐药:(1)佐助: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3)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病重邪甚,可能拒药)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总之:佐药一般不可能具备三方面功能,应根据病情选用一某方面的佐药。一般佐助、佐制用得较多小青龙汤君:麻桂──主证:风寒表实──解表发汗臣:干姜、细辛──兼证:寒饮停肺─温肺化饮佐助:半夏—辛温性燥,辛散以助君解表,性温燥以助臣化痰燥湿蠲饮佐制:五味子:性温酸收敛气,助臣药止咳芍药:性微寒滋润,和营养血二药制约君臣温燥之性,以防诸辛温燥散之品,耗气伤津。反佐:白通加猪胆汁汤—真寒假热、戴阳、格阳真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绝---附、姜、葱白假热:面赤口干、烦燥──反佐猪胆汁(苦寒),以制约大剂辛热之品伤阴耗气,又可引虚阳复归于阴中,回阳固脱,阴阳顺接,汗止厥回,脉即来复。使:(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①调和药味:校味,以利服用。②调和药性过烈。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三、为何运用组方原则?(1)使组方目的明确、主次分明、多而不杂。(2)方中必有君药,但其它药不一定俱全,如独参汤。(3)君药用量大,臣药味数略多于君药。(4)佐使药因需而用。四、什么是标准的方剂?(1)方剂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2)能体现正确的治法。(3)符合组方原则。(4)用法用量,剂型能切合病情。(5)有良好的疗效,无付作用或付作用降低到最小限度。五、方剂组成的变化(成方的变化)1.为何要变化:方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也必须有灵活性。因为:①病证千变万化,兼挟不同。②体质强弱不同。③性别男女、老少不同。④季节,地域气候不同。因此,必须变化。学方在于学法,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须切合病情,才能治疗有效。2.方剂组成如何变化?(1)药味加减。(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1)药味加减:a、随证加减:主证不变,主要配伍不变,只是增减次要药物(佐使药)b、配伍变化:主证变化,则主要配伍随之变化麻黄桂枝──风寒表实石膏──肺热喘咳证杏仁、甘草──肺寒喘咳杏苡──风寒痹证(2)药量的变化:a、量变:病情轻重不同——附子、干姜、甘草四逆汤:脉微细──真寒无假热—1枚、1.5两、2两通脉四逆汤:脉微欲绝─真寒假热,格阳戴阳—大1、3~4、2b、质变:主证、治法改变黄连量吴茱萸─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治肝热犯胃之胃痛黄连量吴茱萸──玉连丸──温肝暖胃止胃痛、治肝寒犯胃之胃痛桂枝汤:①风寒表虚②营卫不和:桂芍之比:3:3桂枝加芍药汤:肝木克脾---腹满时痛─桂芍:3:6桂枝加桂汤:奔豚气---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寒上冲---桂芍:5:3(3)剂型的变化:组方的药物不变,只是剂型攻变,一般主要用于病势的缓急。3.组方的步骤:①辨证②立法③按组方原则选药④确定用量⑤选择剂型⑥制定用法──按以上步骤组成的方剂才为标准的方剂。第四章、剂型和用法(自学)一、剂型:重点掌握:汤、散、丸、膏、丹、注射剂、胶囊、冲剂、的特点。二、用法:煎煮火候、时间、服药时间。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立法】“因其轻而扬之”----病邪轻、病情轻、病位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作用】发汗、解肌、透疹发汗:直接开泄毛孔,使表邪从汗而出。解肌:作用缓和的发汗方法,解除肌腠之邪的方法。【适应证】表证:外感风寒、风热、温病初起、麻疹初起、水肿初起、疟疾初起、痢疾初起、疮疡初起,凡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者。【分类】根据体质及表邪性质(寒、热)不同分三类。1.辛温解表─祛风解表、渗湿─风寒、风湿表证证(水肿、痢疾初起亦多用)--麻黄汤、桂枝汤2.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透疹──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桑菊饮、银翘散3.扶正解表——散表补虚扶正──正虚外感──败毒散【使用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保暖、取微汗③辨清表里先后缓急④禁忌:虚证水肿、麻疹已透、疮疡己溃、阳证痢疾,吐泻失水者禁忌使用。麻黄汤《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桂、杏、草【方解】麻(君)──辛苦温,发汗、解表、平喘桂(臣)──辛甘温、解表散寒,助麻发汗解表麻桂的比例3∶2发汗力最强杏(佐)──苦辛、①降肺气②合麻黄一宣一降,调肺平喘炙草(使)──甘温①调和②防麻、桂过汗伤亡阳【运用】为止咳平喘的基础方,经加减可治多种咳喘。a、风寒表实咳喘──原方使用b、风寒闭肺咳喘─去桂─三拗汤─偏于平喘,加桂偏于解表c、风寒挟痰湿咳喘──去桂──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华盖散d、风热犯肺之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