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战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战国第一节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前475~)一、背景二、各国变法运动三、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主要内容一.背景1.战国254年的历史,是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互相兼并到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过程。2.公元前475年左右,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掌权。又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被人们称为“战国七雄”。3.各国掌了权的新兴地主阶级为了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权利,发展封建制,巩固政权,纷纷在国内开展了变法运动。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二、各国变法(一)魏国的李悝变法1、背景(1)魏国是在前453年“三家分晋”后形成,而在前403年正式受封为诸侯国的,新政权的巩固要求变法图强。(2)魏文侯正是在此时,起用了战国初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2.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点:(1)政治上: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选贤任能,这就大大削弱了世卿世禄制。(2)经济上:推行“尽地力之教”,提倡农民勤谨耕作,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由国家调剂粮食,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灾年则平价出售,平衡粮食价格,以稳定小农经济秩序。李悝的“平籴法”对后世由很大的影响,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平抑粮价的措施均源于此。(3)法律上:制定《法经》,确立封建法制。《法经》是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对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影响很大。商鞅从魏入秦,就是带着《法经》去的。《法经》在古代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秦律》和《汉律》都是以《法经》为蓝本,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补充而成的。3.李悝变法的结果:李悝变法使魏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封建政权得以巩固,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二)楚国的吴起变法楚悼王(前401-前381年)任吴起(?-前381年)为令尹,主持变法,以图振兴楚国。1.吴起变法主要内容有:(1)废除贵族特权,打击贵族势力。“三世而收爵禄”,凡贵族封君的子孙已传到三代以上的收回爵禄,疏远的公族一律撤除公族籍,取消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2)革新政治,裁汰冗员,精简无关紧要的职官,节省经费用以训练军队,增强战斗力。(3)“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即没收奴隶主贵族的部分土地,强令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2.吴起变法的结果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但因旧贵族势力强大,推行新法很困难。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射杀,变法也随之失败。总之,吴起变法成效不显著。(三)秦国商鞅变法秦国的社会发展比较迟缓。秦献公(前384~前362年)即位以后,励精图治,进行了一些改革。公元前384年,废除残酷野蛮的人殉制度。前383年,将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县城南)迁到栎(今陕西临潼栎阳镇东北)。献公还制定户籍制度,推广县制,使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即位,时年21岁。他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进行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商鞅来到秦国。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是卫国公室的后代,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曾任魏相公孙痤的家臣,因不得信任而入秦,后在秦国因功受封于商,故称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和重用下,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用法令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即重新设置田界,改革土地田亩制度,扩大田亩面积,将一亩100步改为一亩240步,并明确个人对土地的占有权。(2)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商鞅按军功的大小制定了20等爵制。爵位是一种等级制度,按照爵位的高低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和担任一定的官职等。军功爵制对旧贵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对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来说,是个鼓励。(3)“燔烧诗书,明法令”,即不管那个等级,只要犯了国法,就应该和庶人犯法一样给与处罚。(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重农轻商,鼓励农耕和女织,并鼓励垦荒,抑制商业的发展。(5)建立什伍连坐制。商鞅在什伍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6)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商鞅在秦国共新建了31个县,每县设置令和丞等官职来掌管全县政事,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了中央集权。(7)统一度量衡。前344年,商鞅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颁发到各地。(8)改革赋税制度。商鞅改变了按田亩征赋的旧制,按户口征收赋税。并规定,男子成年而不分家立户的,要加倍征收户赋。新的赋税制度,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9)迁都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临近渭河,交通便利。前350年,秦迁都于此,目的是为了向东方发展。2.商鞅变法的意义:在战国变法运动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广泛彻底,也最为成功。商鞅变法,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强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隋唐以前)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于秦汉时代,“汉承秦制”,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政治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商鞅方升,藏上海市博物馆(三)其他各国的改革1.赵国有赵烈侯的改革;韩国有韩昭侯的改革;齐国有齐威王的改革以及燕国的燕王哙改革。2.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打击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变法运动之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四)各国变法的目的和性质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打击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变法的性质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变法运动之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当然这些变法不可能彻底,变法内容还保留着一些维护奴隶制残余的规定。三、诸侯国中央封建集权政治的初步形成通过变法,各诸侯国先后确立封建集权制。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在战国时期主要表现在郡县制的推行、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等几个方面:1、各国相继建立了以国王为首的中央官僚机构。实行“官分文武”,辅佐国王的最高长官为相和将。相为百官之长,将为武官之长。2、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要求,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君臣关系的官僚制度,主要表现在:(1)俸禄制度。即官吏由国君任免,而且不再用封邑作为官禄,改为普遍采用以粮食为官吏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带有雇佣性质了。(2)“上计”制度。即以年初上报各种预算而年终汇报完成情况作为考课官吏的手段,以此来作为对地方和下级官吏升降赏罚的依据。(3)符、玺制度。3、郡县制代替分封采邑制:封建中央集权制体现在地方组织上就是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以后,各国已普遍推行。郡县制的确立,加强了以国君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改革。4.建立征兵制和常备军。5.一系列封建法典建立。在春秋时代已出现的成文法的基础上,李悝制定了《法经》,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诸侯国中央封建集权政治的初步形成的意义:这些官僚制度使国王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这为秦汉封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