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段钢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1摘要近20年来,中国东部与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城镇经济成为克服劣势和协调诸多矛盾的最优结合点,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推进西部城镇化。然而,城镇化道路不可能依然按照以往单一产业的基础型或行政机关型城市建设的道路,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研究探索一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发展演变和丽江城镇化道路的特征、经验以及启示,从历史经验、传统与价值、保护与发展等方面,提出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与社会文化相融合并在城市文明建设中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中国西部城镇化的发展原则和发展思路。关键词:丽江西部大开发城镇化2传统城镇环境与当今发展的矛盾一、传统城镇发展中的困惑当今世纪之交,我国、我省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为多数传统城镇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在发展过程中,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城镇发展动力的多元组合往往会偏离最优化的轨道,从而出现失控和失衡的现象。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进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结构、意识形态及经济结构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势必使原有的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的整体结构与形态处于瓦解和重建的状态。这些危机主要反映在:(-)入口增长与有限空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人口城市化。云南城镇虽较全国发展缓慢,但也在迅速膨胀。在城镇空间外延扩展有限、城镇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建筑密度的增加必然会给城镇空间带来各方面的压力,原有城镇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更显示出严重的问题,城镇环境日趋恶化,城镇内部绿色空间不仅没有发展,原有绿地也被侵占,人均绿地日益减少,人们对城镇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会生产的过程就是变自然资源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城镇的物质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并将不能转化为最终产品的物质以废水、废气、废渣的形式排到周围环境中去。如不经过处理,这些废弃物的排放将对城镇和区域环境造成污染。实际上我省的城镇由于经济较困难,因此有的企业和单位在建设中多重视对近期经济效益的追逐,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更加重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三)城镇规模的扩大、结构的复杂和御灾能力下降的矛盾一方面是城市化带来人员、物质、生产等的高度集中,造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的复杂,致使城镇的御灾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土地的过度开发,且一般都没有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即做出开发的决策,或过于依赖于工程技术而忽略基地的地学及自然生态特性分析,因而造成环境品质的急剧下降,已埋下了不少灾害隐患。(四)空间开发与城镇特色丢失的矛盾城镇经济的发展给城镇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引发了城镇特色危机。因为市场条件下的空间开发行为多数受经济利益所驱使,对开发强度与速度的追求往往使不同城镇的开发产生时代性的趋同现象,形成缺乏个性特色的城镇是观,尤其是在旧城的改造中,更易形成对历史文化、社区结构等的极大冲击与威胁。(五)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与人情味空间消失的矛盾城镇环境中已出现高速公路,立体交叉、如流的汽车、穿梭的人物流、高楼大厦仿佛在向人炫耀现代技术与经济实力……。自然在淹没,城镇中人愈来愈沉在混凝土的包围之中,有人情味的空间愈来愈少;公众参与设计构想不存在了,3一切都由规划师、建筑师安排,缺乏人情味。这样建造出来的环境恰恰是缺乏吸引力,常出现生硬、呆板,缺乏人性。虽然也可能给人以刺激,但却潜伏着危机。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从上述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来看,人们已开始省悟到城镇如何发展,如何持续,如何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等大问题。过去,为了生存环境而建设,同时也带来了破坏,特别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些重要的国际性会议如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1976年的“生态环境——人类社区会议”;1978年召开的“人居环境大会”;1990年的“世界建筑师关于关怀人口、住房及保护问题会议”;1992年的环境发展大会(又称世界首脑会议),其主题是“保护与发展”,通过了“对世纪行动议程”;1993年的“为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而设计”;1995年在伊斯坦布尔发表了人居宣言,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方式,交通和住区发展方式,尊重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等等,均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认识现的核心内容,并开始普遍被接受。城镇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发展。对于城镇建设来讲,这种系统的协调发展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爱护地球”报告指出:人类应该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范围内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基于这一原则,城镇的发展需对以下方面予以关注:尊重自然地形、地貌;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人工自然环境。这就要求城镇土地利用遵循因地制宜。集约使用土地资源、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完善城镇生态功能等原则。启示与发展调查发现:在传统城镇中人们总是精心对待生存环境。传统社会文化中有各种习俗、信仰和礼仪,很多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设计和营造上更是重视自然和人文环境,并且具备整体设计的思想,如各地讲究的“风水”就十分典型。当然,现代人与古代人由于生活态度、观念与方式的改变,其在塑造环境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其进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景观和功能需求等都会有所改变。但是人与客体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精神与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研究、总结传统城镇建设中人们对待环境的观念、态度和方法,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一、关于人居环境建设观念的启示(-)以往的不足继承与发展传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继承与保存、发展它的信息,这种信息可启发我们更好地去解决环境与空间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去照搬它的外表形式和构件。20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再度经历了所谓“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危机,同时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等的巨大进展,遂使人与自然4和谐共存的思想,更较以往有了深度和广度上的更大发展。现在我国城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存在着“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危机等问题。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应用的城镇规划理论,源自于西方文化体系,以人与自然对立的人本主义及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为基础,长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在规划、建设中常忽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不从整体性出发,偏执于人力和机械力量,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征服启然”,以致使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危机更为严重。而近年来高工业化、高科技的社会发展,又进一步导致了人际间感情的疏离等等。在城镇建设上近几十年来常出现以下不足:l.多从功能、近期经济利益出发,轻视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的追求。如轻易改变地形、地貌,不注意社会和环境效益。2.缺少第二层微结构分析,如微地形、微环境、小气候及生态、景观的探讨。3.专业划分过细过密,分割有余而综合不足,致使为经验主义和长官意志取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回顾、总结历史的传统经验,去伪存真,认真发掘和吸收其中的营养,加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应取的立场。二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的滇西北高原上,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丽江古城处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江湾之中,以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为背景,以水为魂魄,以丰富独特的纳西族民族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为内涵,以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建筑及具有民族特点的民俗、节庆、舞蹈等为特色的纳西族历史城市,其独特的城市格局、曲折有致的古老街巷、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淌遍全城的潺潺流水及古桥、绿树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浪漫空间”,充满了“小桥、流水、纳西人家”的诗情画意。旅游业对丽江古城的冲击旅游业是当今最兴盛、最具发展潜力的新产业之一,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无烟工业”。所谓“无烟”是说它没有污染。旅游业真的没有污染吗?与工业污染相比,旅游业的污染方式、程度不同,但其危害性也不小。总之,旅游业并非只有好处,也有许多负面影响。从丽江古城的情况看,旅游业对古城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一)、对古城公共设施的影响近5年来,每年有上百万游人涌入古城,超过了古城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使本来就陈旧老化的古城公共设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受到毁损和污染,特别是古城区垃圾量猛增、水污染加剧。(二)、人口的置换、空间的污染在现代化生活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了古城,把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有的出租给外地人经营、居住,有的自己经营。到2000年3月止,古城内有经营门店736家,其中本地人经营的占40%,外地人占60%。商业活动及外地人口的增加,使真实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居住文化受到了一定影响。如果未能及时控制,将导致古城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三)、精神污染5旅游的发展使古城的标志牌、广告牌增多,造成了视觉与听觉污染。在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古城传统的优良习俗、道德规范、民族心理素质、乡规民约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四)、无形文化面临冲击在丽江古城有形的环境、街道、桥梁、水系、民居这些历史街区里承载着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无形文化,两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丽江古城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幕活生生的居住生活场面。但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古城文化传承者(居民)的行为开始变异,服饰、语言、节日、礼俗、宗教、口传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手工业等无形文化有待进一步弘扬。城市是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它的生长过程既是复杂的,又是源俄的。说它复杂,乃因为它是在社会、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说它源陇,是因为这些过程都发生在历史天际线后面,依依稀稀,使人一时难得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但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给自己规定了这个论题,拟通过对城市生长过程的考察,去寻找城市生长的动力的源泉、转变的契机和结果,尽可能使我们在城市生长的规律面前,不是完全的瞎子。从白沙到大研——寻觅对于古城定位的解释木氏土司势力的崛起在白沙,而发展以至达到极盛的高峰则在大研。公元1254年元在丽江立察罕章管民宫时,该察罕章管民官的首府在何地,未见有确实的记载。周汝诚在《纳西族史料编年》中提到:“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罢府(言罢军民总管府),于通安州,巨津州之间立宣抚司……”,具体地点是半空和素(即今名鼓镇)。《元史·地理志》说:“通安州治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依三残,准细蛮所居,其后陈些蛮夺而有之。”这是白沙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也是木氏以白沙为统治中心的最早记载。在现在白沙古镇的中心,可见一个窄长的商业、文化广场,有渠沿广场一倒流过。自中心广场往东,为一殿宇群当地人称“木都”,至今保存完是为这里曾为木氏土司统治中。动史见证。现在的问题是,从明初开始,木司为何要放弃这个西傍芝山,南泉,且辛苦经营了多年的老窝,东迁大研去发展呢?寻觅对于这题的解释,便是本章所要做的。涉及城市定位方面的理论。目前,国外获得普遍承认的城市理论,有由经济因素出发的,也非经济因素出发的。详见下表:我国古代,创造过极其丰富的城验。远在秦代便已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定位理论框架,以后续得到丰富,其要义如下:情况下,它们互相关联,发挥着综合的作用。当然,在特定的时候,有某一项居于主导的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这也是符合逻辑的。那么,是些什么理由,促使木氏土司要把他的中心从白沙转移到大研(即丽江)呢?我们有如下几点理解。从白沙到大研是政治的需要元代末期,木氏土司是通安州的知州、丽江宣抚司副使。直接在他管辖下的地盘还很小,而且,从性质上来说,他还没有完全摆脱部落酋长的身份。依靠着阿普三多神灵的庇护,在白沙,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6当明军南下时,政治上向来十分敏感的木氏家族立即“率众先归”,并随军作战,战功卓著,被赐木姓和授子孙世袭士官知府。统领的地盘,由原通安一个州,扩大到通安、宝山、兰州、巨津、临西等五个州县;拥有的头衔由原来的知州,提升到知府。既是世袭上司,又是朝廷命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