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一、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的战略构想,这是全市人民的共识和期望。把郑州都市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是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实践,是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路径探索。郑州都市区是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通道为依托,以一体化的规划为指导,以组团发展、产城互动、复合型、生态型为发展路径,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快速发展,促进各功能区间相互联系与协作,构筑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承载能力强劲、产业特色突出、社会和谐友好、人民富裕文明的现代化都市区。建设郑州都市区,郑州拥有区域地位突出、交通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人力资源雄厚等独特优势。朝着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宏伟目标,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幕已恢弘开启!重要意义建设郑州都市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力布局、城市组织体系和区域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主动呼应、积极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整合因行政区划割裂的要素配置方式和生态建设体制,有利于推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和建立节能减排约束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设郑州都市区是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要求。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合作,支撑中部崛起;有利于发挥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建设郑州都市区是呼应和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郑州都市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决定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和一体化程度。郑州都市区要真正担负起组织和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龙头”作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调整思路、找准定位、拓展空间,以新的举措加快整合周边县市发展,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形成功能互补的一体化都市区,壮大经济规模和增强经济实力,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区域。建设郑州都市区是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广泛期盼。省会城市是省域发展要素集中、高等级要素多的区域,是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在省会这个关键城市、关键区域实现突破,就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对全省起到强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郑州必须强化率先发展、强力引领、积极示范、主动服务、统筹高效的省会意识,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激活内在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好省会城市作用。建设郑州都市区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主城区、多组团、多点的都市区发展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般共识,是规避大城市发展弊端的有效途径。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有利于克服单个大城市自身发展的局限,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通过都市区整合发展,有助于发挥核心城市与组团和中小城镇的比较优势,引导组团及各功能区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合理定位城市功能,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实现主城区与组团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建设郑州都市区是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客观需要。经济快速发展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明显改观,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体现在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建设郑州都市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是建设宜居郑州、平安郑州、生态郑州、活力郑州、幸福郑州,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战略目标[城市化目标]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占全省1/5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0%。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0标台,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5%,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面积10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人均拥有停车位面积1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0%;全年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保持320天以上。[首位度目标]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占全省1/4以上,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前移1至2位,人均GDP达到14万元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26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00亿元以上,均占全省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年达到15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9000亿元,战略支撑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4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金融、物流、文化、旅游、会展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0%、10%、10%、7%和3%;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10件。[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到2020年,实现通达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南京的3小时铁路客运交通圈,形成“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骨架,形成以郑州为核心“30、60、120、150”分钟的中原经济区交通辐射圈,形成直飞世界部分主要城市、营运业务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现代化国际空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客运周转量达到1000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达到1500亿吨公里;航空客运量达到406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进出口总额达到50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郑设立分支机构增至100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郑设立总部及分支机构100家,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人数分别突破100万人次和2亿人次。建成全国物流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会展中心、信息中心、创新中心、服务外包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制造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国际陆港和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幸福郑州目标]到202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突破1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基尼系数(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分析指标)控制在0.4左右;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控制在30%左右,旅游支出占收入的1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每万人大学以上学历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万人左右;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00元左右;万人拥有医疗床位60张左右;平均预期寿命77岁左右;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左右;每2万人拥有1个公共图书馆(室),人均藏书2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平方米。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深化落实跨越式发展战略,以建设郑州都市区为载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和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为目标,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好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作用,全面建成现代化的郑州都市区。基本原则——科学发展、求实求效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组团发展、产城互动原则。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区划功能,加快区域内功能、产业、生态、空间和体制复合,构建集生产、居住、服务于一体的宜居复合型园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原则。加强都市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宜业与宜居,增强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以宜业宜商宜游为主的城市功能宜居区。——集约节约、合理用地原则。坚持集约节约合理高效用地,坚持土地指标向产业集聚区和城市组团集中,大力发展标准厂房,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空间利用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以巩固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争创生态城市为载体,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充分体现生态、节能、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符合转型发展的要求。——规划先行、注重统筹原则。以区域的、前瞻的、复合的理念统筹推进郑州都市区规划,坚持规划的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规划对都市区发展的先导作用和统筹作用,又要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原则。根据各县(市)区和城市组团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立健全都市区建设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促进县(市)区城市组团间生产要素的科学有序流转和利益的合理再分配,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战略定位——最佳人居城市。郑州都市区是推动全域城市化的实践载体,建设都市区是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最佳创业环境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佳旅游环境城市的有效途径。——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郑州必须率先崛起、强力引领,建设以全域城市化、生态和环保共同推进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建设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区,进一步增强承载力、辐射力和整合力。——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巩固和提升郑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中心,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国家区域性创新中心,构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地和国际陆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二、“两核六城十组团”前景可期坚持组团发展、产城互动、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理念,按照“核心、组团、多点”布局,建设以郑州新区和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便捷交通为纽带,以绿色生态为基础,实现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空间开发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加快郑州新区建设以打造郑州都市区核心增长极为目标,重点推进“两轴两带六廊七组团”建设,努力建成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城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和区域服务中心。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400万左右,GDP占全市比重达到30%以上。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到2020年,实现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00家,国内500强企业100家,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50家,建成国家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总部经济中心、高端商业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综合会展服务中心。加快推进龙湖区域开发建设。到2020年,入住人口40万人,入驻企业总部50家。加快郑州东站地区建设。加快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站、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和公交出租车场站、轨道交通一号和五号线等场站建设,实现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公交、城际铁路、地铁(轻轨)、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零换乘,建成全国高速铁路核心枢纽和客流集散中心。加快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到2020年,入驻知名物流企业200家,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加快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到2020年,建成高等院校15所,在校生规模达到24万人。加快白沙—绿博园建设。以白沙组团为依托,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与郑东新区协调发展、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新城区,到2020年,建成区规模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提升着力打造省市政治文化中心、现代商贸服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在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能级。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0平方公里左右,建成区人口达到400万人。优化空间布局。依托郑—汴—洛发展带,沿郑上路—建设路—金水路—郑开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