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党课分享-092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前言学习梁家河精神,传承时代之路自述他述两本书从不同的角度,主要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的故事。全面客观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条件下,立志扎根农村、攻坚克难,勤奋学习的动人事迹,记载了一位拥有家国情怀、执着追求理想的有志青年的成长历程。2前言学习梁家河精神,传承时代之路19691970~1975197519932015刚到梁家河扎根梁家河,服务群众离开梁家河;去清华大学读书18年后,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重返梁家河40年后,时任国家主席,再次来到梁家河3学习梁家河精神,传承时代之路目录ONTENTSC1第一章习总书记成长之路2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3第三章梁家河畔厚积薄发4第四章对标看齐砥砺前行4学习梁家河精神,传承时代之路1习总书记成长之路第一章习总书记成长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低调务实,奋勇前行,让大国在世界的浪涛中扶摇直上。第一章习总书记成长之路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祖籍河南邓州,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两当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毛泽东曾经称习仲勋是共产党的诸葛亮,年轻有为,炉火纯青。第一章习总书记成长之路家风习仲勋经常教育孩子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鼓励子女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是学父亲做人;二是学父亲做事;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第一章习总书记成长之路第一章习总书记成长之路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10学习梁家河精神,传承时代之路2七年知青艰苦磨练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11969年初,习近平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从北京八一学校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成为了全国2000多万知青中的一员。刘金莲老人说,习近平当年就住在她们家的窑洞里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2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为往后成为伟大领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3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7年的知青岁月中,他经历了“3个最”年龄最小1去的地方最苦2插队时间最长3“三个最”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4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4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和北京八一学校其他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乘知青专列赴陕北延安农村插队。踏上广阔天地1970年到1971年,经过“四关”磨炼,逐渐适应农村生活,与村民打成一片,思想稳定向上,积极争取进步。1972年到1973年,参与“整队”,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加入共青团。1974年-1975年,入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打坝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历程适应学习成长身心投入建设农村成长为优秀的农村干部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5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5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一个老式的棕箱一个皮箱习近平到达梁家河的时候带来了什么?箱子中的内容:书哲学、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外国文学名著、中国作家的小说。16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初到梁家河,克服了“四大关”,成功的适应并扎根梁家河,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困境中中的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7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7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学习40多年前的梁家河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聊天:通过聊天,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了解了梁家河这个山村里的沟沟坎坎,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看书: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博览群书,了解外面的世界,充实自己。麻灯照亮了土窑洞,悄悄萌生了中国梦!中国梦的初步构建!向书本学习向广大的农村学习向群众学习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8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8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入党虽屡次受阻,但不停止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和信心写入党申请书组织上调查申请人自己有没有政治上的问题审查申请人主要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亲属没有坐牢没有“地、富、反、坏、右”工作表现也好入党1234在先后写了10份申请书、多次递交组织后,习近平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9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19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1打坝——重视农田基本建设。23办磨坊——腾出更多劳动力力用于生产。习近平被梁家河人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做了哪些事情?建设普及沼气、打深水井——解决了当时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问题和村里人喝水和菜地灌溉问题。办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解决日常需求。办夜校——组织群众学习。45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0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0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思考为什么吃不饱?地少薄收怎么办?搞基础设施建设打坝、修梯田多打粮食,吃饱肚子建设了大规模的淤地坝,淤地坝建好以后,夏季的洪水能够顺利地从泄洪沟流走。坝顶的大片土地,一直在生产粮食,也称为了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1修筑淤地坝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1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1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2建设普及沼气、打井学习四川经验,建沼气池:烧柴、照明、施肥,打井、修路。1974年,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看到四川在普及沼气池建设,便主张在村里办沼气。当时村里有一部分人不太相信也很反对,习近平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设技术,回来以后把第一口沼气池搞起来以后,产出沼气了,点着火了,办沼气就普及开了,全县大多数村都开始向梁家河学习。并把陕西省的沼气现场会议搬到了梁家河。解决了陕北缺柴烧的问题。办沼气的同时又修成了平整宽敞的路,为村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好处,打深水井,方便群众吃水质更好的水。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2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2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3办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盖一间打铁的小“车间”,让铁匠打铁做农具,解决村里农具需求问题;把文安驿供销社的东西拿一部分在村上统一销售,方便群众。组织妇女劳力,集中在一起做衣服。其他社员节省出缝补衣服的时间去劳动,多挣工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搞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3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3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4办磨坊让社员都到磨坊来磨面。把社员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不仅人力解放了,连毛驴也解放出来了,解放出来的生产力投入农业生产中。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4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4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5办夜校在平时劳动和生活中,发现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农民文化程度太低,就动员社员劳动之余办夜校,天黑了以后召集大家在一起,点起煤油灯,给群众从认识基础的汉字数字开始教,再逐渐教一些比较常用的文字,再慢慢地教他们更多的文字。了解大山以外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丰富了知识,增长见识。这个夜校当时是全县做得最好的,后来成为县上的试点,叫“赵家河村青年夜校试点”。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5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5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第二章七年知青艰苦磨练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期间,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63梁家河畔厚积薄发学习梁家河精神,传承时代之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7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7第三章梁家河畔厚积薄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528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第三章梁家河畔厚积薄发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第三章梁家河畔厚积薄发1无论在怎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都不放弃读书、学习和思考。戴明:“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黑荫生:“近平老早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是一个崇学尚读的人,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赵华安:“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习近平鼓励领导干部读书时说:“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习总书记与青年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习总书记在接受专访时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知青眼中的习近平习近平的自我评价第三章梁家河畔厚积薄发2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把为群众做实事放在第一位。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面对土地贫瘠,百姓缺吃少用,吃水、烧菜、照明都困难的现状,他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第三章梁家河畔厚积薄发3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坚持心怀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奋斗。“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