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前期:人类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生活,居住形式为穴居、树居等,无固定的居住点;▲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居民点(聚落)的分布:靠近河流、湖泊。我国黄河中下游、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原始居民点(聚落)的形态:一般选址在向阳坡地上,聚落内建筑成群、成片,有一定功能分区。例如西安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住宅群落位于中心,被河流和壕沟所包围;壕沟外围,东部为烧制陶器的窑址,北部为集中的墓葬地。二、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品有剩余生活需求多样化物以物的交换专门的手工业者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居民点的分化以农业为主的农村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城市▲城市的产生过程: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有了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瓦解——进入奴隶社会——出现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出现城市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三、城市的定义1、从文字字意来看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原指城墙)中国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市---交易的场所。我国古代《易经》所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城市”——①防御功能的构筑物②商品交换的职能③集中的居民点2、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3、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1)经济学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2)社会学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3)地理学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四、城市的选址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2、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qu)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西汉《盐铁论》3、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礼记•王制》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fu)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一)防御要求典型代表有:1、中国:陕西半坡、姜寨原始居民点;中国的城郭理论。姜寨遗址夏代早期的宫室2、国外:古巴比伦城;罗马营寨城市;欧洲中世纪的“斯卡莫奇”的理想平面。(二)社会形态对城市布局的影响阶级分化与对立使得城市在布局方面产生变化典型例子:1、中国:商都“殷”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2、国外:埃及卡洪城曹魏邺城唐长安复原图埃及卡洪城平面图(三)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封建集权制度自秦始皇建立后一直影响城市建设,自隋唐长安到明清北京的营造莫不如此。---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城市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处于分裂状况,城市规模较小,到17世纪才有大发展。---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如教堂。(四)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经济是一些城市发展的动因。如隋代大运河修通后,沿运河发展起来的商业都会:汴州、扬州、苏州、杭州。元代定都北京后发展起来的天津、德州。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汉堡。▲经济的发展进程影响城市的发展。农业社会,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海上贸易和商品经济刺激了城市的发展。总体上来看:近代的工业革命之前,城市的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二、近代城市的发展(一)工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城市扩展吞并周围农村用地,人口流入城市。(二)城市布局发生变化城市最早呈现无序发展,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城市活动增多,建筑类型增加,出现新的用地类型,交通方式变革,城市布局发生变化。(三)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四)城市环境变化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五)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科学发展促进市政工程和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的物质生活达到很高水平;文化娱乐设施使得城市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商品的交流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中,世界范围内经过经济恢复,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对外交通发达。★城市“郊区化”与内城更新运动并存。★世界范围城市形态多样化,城市发展出现较大差异。★城市规模呈现不断扩张态势,城镇密集化,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出现。★出现大城市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中。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2、具体表现为: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④物质、文化设施丰富完善,生活质量提高。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也可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程度。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可逆转)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四、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城市人口比例才能达到30%。★中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时间城市人口比例达到6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城镇化过程的S形曲线10080604020城镇化水平(%)后期阶段中期阶段初期阶段时间0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60%30%五、中国城市化道路★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1986年为26%;1999年为30.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36%。★一是不能走一些国家曾出现的情况,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大城市,二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的道路。★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化道路也有区别。东部地区以发展乡镇工业、外资企业等发展小城镇;西部地区目前还应发展中小城市为主,为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创造条件。02468101214194919541959196419691974197919841989199419992004人口(亿)051015202530354045城镇化水平(%)总人口市镇总人口城镇化水平中国城镇化发展曲线(1949~2004年)1949~1957年:城镇化正常发展1958~1978年:城镇化大起大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稳步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郊区的别墅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1)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1985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1994年为2.9:1,2002年为3.1:1,2004年为3.2:1。(2)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以行政手段推动城市化,提出过高的发展目标,盲目扩大人口和用地规模,重城市形象工程建设而不重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历史遗产保护,城镇面貌千篇一律等。(3)大都市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大都市总体上仍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的其它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4)许多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不足。缺乏产业特色、集聚程度不高、城市建设落后。(5)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4%,而消耗的钢材占27%、原煤占30%、铝材占25%、水泥占40%。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缺水城市,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的先进国家高出2-3倍。许多城市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安全和防灾形势十分严峻。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