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_09居住区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第一节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二、社区三、系统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一)、类型与规模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2.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个单位。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3.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4.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5.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前面提到的用地规模主要是以一般的多层住宅区为基础来确定的,人口规模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因此,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减小,低层低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增大。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二)、住宅区的分级及其相关设施分级是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城市居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设置的项目、数量和规模一般均应根据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进行配置,其中道路的分级在有些情况下分为四级设置到住宅单元级。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其中既考虑了居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了设施设置和运营的经济性。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二、社区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二、社区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社会关系指一定地域内的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但其影响的往往是整个社会。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二、社区一)、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邻居间知姓名和家庭概况,每天碰面接触的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邻居间见面打招呼,但不一定知其姓名的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住户彼此偶尔见面但认为他或他们是属于自己社区一部分的应该帮助型。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二、社区二)、邻里单位及其原则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的住宅区规划理论,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二、社区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二、社区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一)、物质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这四大系统内部存在一个分级的结构层次,它对应服务于相应的居住人口。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1.住宅与住宅用地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住宅”可以包含住宅单元、栋(幢)、住宅群落、居住组团等住宅用地上的居住建筑,它分别以不同的居住人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包括项目和规模)的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区内的为通达至住宅、各类设施、各类场地和可活动绿地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宽度,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级(见下图)。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道路停车设施居住区级道路机动车停库居住小区级道路机动车停场居住组团级道路机动车停房宅间道路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库非机动车停车点道路与停车设施系统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3.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住宅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主要为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护、运动等设施及其用地。这些设施的项目设置和规模确定,均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设置与布局,即所谓的“公建配建”。有时其服务的人口会超出某住宅区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人口基数将大于该住宅区的人口规模。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4.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包括住宅区的各级和各类绿地以及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其中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包括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等(见下图)。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绿地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间地居住区公园教育设施绿地车行道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集中绿地文化娱乐设施绿地人行道绿地组团绿地商业服务设施绿地步行路绿地运动设施绿地绿地系统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外活动场地幼儿游戏场地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户外活动场地系统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二)、社区系统现代社区应该从生活品质出发,全方位地改善和提高住区的可居住性。以住户居住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社区的构成系统需要重组和完善,可分为生活保障、育才就业、交流参与以及运营四大系统。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生活保障系统包含有基本服务保证、通行条件保证、义务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环卫保障、基础设施供应保障、安全保障、绿地面积保证、绿化环境保障以及健康保障,其中绝大部分子系统均具有新的内容,如基本服务保证中的个人经济活动服务,通行条件中的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住房、环卫、基础设施供应和安全保障中的物业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中的分质供水、网络计费,安全保障中的报警系统,以及绿化环境中的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等等。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育才系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而是包括提供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教育内容。完善的社区教育有助于创造浓郁的社区文明与文化氛围,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个体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现代社区作为一个育人基地,社区育才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而是一个包括青少年课外教育、成人教育等内容的网络,各种类型和背景的人、各种年龄的人接触、交流,社区应具备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物质文化环境以及相应的设施,包括开设业余学校、就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和演讲等,配置或开放教室、讲堂、图书资料、计算机设备等,使居民素质能够不断跟上发展的需要。这在当前大量二次就业问题的面前是一种创造再就业机遇的有益途径。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社区是社会大系统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公平共享是社区存在的重要基础,融洽的邻里关系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居民对社区的共同责任和认同,这些目标的实现,交流和参与是重要的手段。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但这种意义必须由场所的内容及其中的活动体现出来。在社区的户外空间中,每个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4.社区运营系统社区运营系统是社区维持维护和改善发展的基础。该系统存在的基础在于住户和管理者的互利,通过该系统,社区的各项职能得以发挥,各项设施得以运作,住户得到利益保障。财务问题是社区运营系统的核心问题,社区保障、就业、育才、交通与参与系统的建立和良性运转,需要该系统的统筹协调和经营。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社区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地,其含义远远超出了地域空间的概念,而是人与物交互影响并相互融合的网络。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有更大的改变,而人与物的关系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被重新认识和处理,社区的职能也会被赋予新的内容,社区的职能将越来越综合化。社区综合化职能的有效实现,将使网络型的系统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三、系统三)、系统的整体性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其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它是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局上,它是城市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生活网络的重要节点。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第二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一、社区发展原则二、生态优化原则三、共享社区原则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第二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以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社区发展原则社区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的内容,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社区发展原则一)、需求层次理论住宅区规划设计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因此,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A.Maslow)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

1 / 1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