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既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也涉及到治国理政的具体思路,还涉及到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的实现途径,初步构成了一个思想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准确领会这些论述的精神实质,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完成十八大和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2月17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宏大工程,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推动实现这一总目标,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三、行政体制改革的难度四、以更大的勇气释放改革红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Governance”“LessGovernment,MoreGovernance”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等重要领域深化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等,这些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后,我国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有两个标志:一是改革的重点正在发生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但是特别强调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是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拼资源、拼环境坚持不下去了,要痛定思痛转变发展方式。从行政体制角度看,存在深层次问题:第一是结构不尽合理。尽管经过多次机构调整,但是现在管理经济事物的部门过多,设置过细,分工过细,导致职能交叉,职能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第二是政府在管理运行中,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职能转变严重滞后;二是政府自身改革相对滞后;三是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四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还是比较弱。第三是政府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一,到202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中说,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第二,要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优化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实施政府有效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和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了6次比较集中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组织架构,但仍然存在着机构设置过细、职责交叉、党政群机构改革协同不够、运行不顺畅等问题,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效能。第一次,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第二次,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第三次,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第四次,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第五次,2003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国务院组成部门减为28个。第六次,2008年: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所谓大部门体制,或叫“大部制”,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制”有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国外近20多年的政府改革:第一,大刀阔斧地裁减政府机构,裁减行政人员。第二,将政府的一些服务性职能,向社会转移。第三,放松规制,放松管制。第四,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把企业管理的理念、价值观引用到政府管理中来。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5个。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进行六大调整。六大调整主要围绕三大问题展开:民生问题、海洋战略、能源战略。第一项,撤销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第二项,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三项,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四项,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第五项,重组国家海洋局第六项,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二是转变政府职能这轮改革最大的亮点,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从新一届政府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题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新政府推进改革的主要抓手。这次转变政府职能推出了六大举措。第一是政府向市场放权。推出五项改革:一是减少政府的投资审批事项,民间投资基本放开,不能组织审批;二是减少政府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三是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四是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企业松绑;五是改革企业注册制度,大大降低市场门槛,鼓励人们创业,给社会注入活力。第二是政府向社会放权。一是降低四大类社会组织的门槛,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这四大类包括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二是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走向社会;三是政府要把服务性职能尽量转移出政府,交给社会组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四是政府抓监管,降低社会组织的门槛,宽进严管。第三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一是减少中央政府的投资审批,下放给地方政府;二是减少中央政府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尽量下放给地方政府;三是大大减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之相对公平公正,从根本上遏制跑步钱进腐败现象的发生。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说,2014年要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第四是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等,分别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第五是加强宏观调控规划。强化发展规划制订、经济发展趋势研判、制度机制设计、全局性事项统筹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等职能。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维护法制统一、政令畅通,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加大行业改革力度,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群众健身、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第六是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从国家层面,构建三大基础制度: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三大基础制度以信息技术为前提,建立后,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管理能力将产生重大影响。三是创新管理方式高效的行政管理方式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治理”跟“管理”不同。从主体上来看,管理主要是政府和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带有强制性。而“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强调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组织、公民参与。从方式上来看,管理强调的是行政性,而治理除了行政还强调法治、思想道德、制度等多种方式。从方向上看,管理只是单向式的、从上至下的管理,而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双向的互动。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要与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沟通、协商,是双向的互动模式。从内容上看,社会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又说到,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三、行政体制改革的难度尽管改革方案设计的认可度比较高,但要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三大难点:第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否到位,最为关键。要把各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权拿掉,向市场放,向社会放,上级向下级放,这个改革难度是很大的。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1700余项。去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未来5年,国务院就做两件大事:第一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第二是全力推动行政改革。在未来5年,将把国务院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拿掉1/3,即567项。从实际情况看,国务院把“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视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3年,我们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各地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说到2014年的重点工作,总理说,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OO项以上。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要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