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FDI效应机制、区域生产网络与东亚经济合作张红霞,李平(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要:FDI效应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联系机制,通过对FDI效应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的机制研究,明确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各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进一步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提出建议。关键词:FDI效应机制;区域生产网络;东亚经济合作;分工体系MechanismsofFDIEffect,RegionalProductionNetworkandEconomicCooperationofEastAsiaZhangHong-xia,LiPing(SchoolofEconomics,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Shandong,255049)Abstract:ConnectionmechanismsexistbetweenFDIeffectandtheformationofregionalproductionnetworkinEastAsia.Bystudyofthemechanisms,wecouldmakeclearthefactorswhicheffectthecooperation.Onbasisofthis,som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inordertomakefurtherimprovementoneconomiccooperationofEastAsia.KeyWords:MechanismofFDIeffect,Regionalproductionnetwork,EconomiccooperationofEastAsia,Divisionsystem关于区域经济合作,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与阐释。笔者以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其中表现之一,就是资本、技术、货物等跨越国界的重新组合,最终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一个以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为FDI)为主线,区域内各国商品交换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循环扩张网络,即区域生产网络。本文试图从FDI的影响效应入手,通过对FDI效应机制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的研究,明确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各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行探讨。一、FDI效应机制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在区域网络内部,通过FDI的运行,不仅能达到缩小区域内各国技术差距、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区域内贸易的目的,而且还能促进区域内各国经济关系发展,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向更2高层次发展,笔者将此种以FDI影响效应为机理所形成的经济循环扩张机制称为FDI效应机制。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实质上就是以FDI效应机制为内核所形成的区域内经济循环发展网络,它包括产业结构、分工体系、区域贸易和经济关系等基本要素。(一)区域经济合作中FDI效应机制的理论分析1.FDI对区域内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伴随FDI的流动,东道国一般会出现技术显著提高的效应。张建华等(2003)通对广东数据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工业部门存在整体正向技术溢出效应。[1]林江、骆俊根(2005)认为,FDI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FDI的流动提高了东道国技术水平,缩小了区域内东道国和母国的技术差距,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合作。但基于投资目的不同,水平型FDI和垂直型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林江、骆俊根(2005)利用香港对广州进行投资的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与垂直型FDI相比,水平型FDI显然有利于提高与企业制造技术有关的硬技术水平,而垂直型FDI则有利于与管理、信息等相关的技术水平的提高。[2]2.FDI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区域内FDI的流入为东道国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知识,也为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客观保证。但FDI的目的不同,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亦不相同。垂直型的FDI一般是为了寻求低成本的生产基地,以充分利用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丰裕度不同而导致的价格差异,其产品主要回销本国或发达国家市场,因此跨国公司仅仅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建在东道国,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留在母国,从而形成一种垂直型的金字塔式的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型FDI的目的在于通过FDI减少贸易成本或者获得东道国市场准入即跨国企业对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垄断,因为东道国和母国技术水平相近,其目的又是为了东道国市场,因此跨国公司多采取本地化战略,将一些高技术产业转移到东道国,从而形成水平型的区域产业结构。3.FDI对区域贸易模式选择的效应FDI在区域内各国间的流动,在带动技术进步的同时,进一步导致区域内生产、交换与消费的日渐活跃,区域内贸易不断发展。而不同目的的FDI与东道国贸易模式的选择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如垂直型FDI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以较低产品价格去竞争发达国家的市场,因此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生产的产品很少投放在东道国,这种面向母国而不是东道国市场的回销贸易模式,学者将其称为逆进口贸易模式,它使得区域内各国经济对外依赖严重,影响了区域内部各国间的经济联系。4.FDI对区域内各国经济关系的影响基于FDI流入目的的不同,垂直型FDI会使得区域内各国的经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区域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此种较为严重的对外依赖往往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的障3碍;而水平型的FDI由于东道国与母国的经济相互依存作用明显,因而其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具有较好的内在作用机制。(二)FDI效应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的机制分析以日本、“四小龙”、东盟及中国为主的“东亚经济圈”的形成,事实上是资本、技术、货物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各国间自发流动的“非制度性安排”的结果,[3]并最终形成一个以FDI为主线的循环发展的区域生产网络。但由于区域内FDI流动的特殊性及FDI效应机制的关联影响,由此决定了东亚地区较为特殊的网络结构。1.FDI梯次转移路线与“雁阵式”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FDI是东亚区域内网络生产结构和雁阵模式的主导力量,FDI作为主导因素,把区域内投资国逐步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国家,这样一方面使后发展的东道国获得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资金与技术,另一方面也为投资母国进行新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让渡出新的空间。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日本为起点的FDI运行向东亚四小龙国家梯次转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耗资高污染重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了四小龙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而四小龙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逐渐通过FDI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近年由于中国对外开放和FDI的大量进入,东亚的一部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已转移到中国大陆,可以说,东亚地区FDI的梯次转移路线基本处于一个以日本为雁头、以东亚“四小龙”为雁身、以东盟四国为雁尾、以其他后行发展国家为延伸的雁队中,由此也形成了东亚地区特殊的“雁阵式”产业结构,即产业转移一般以日本为起点,经过东亚“四小龙”中转,最后落户东盟四国和中国等东亚后行发展国家和地区。这种梯队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使产业先行发展国家集中资源用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后行发展国家通过利用引进的成熟技术,节省了高额的研发费用,可实现以较低成本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2.FDI梯次运行与东亚地区分工体系的形成东亚地区FDI流动所呈现出的梯次性发展,造成了东亚地区较为独特的国际分工体系。首先,由于FDI的梯次流动,使得区域内分工包含了多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既有日本与四小龙之间的分工、四小龙与东盟国家间的分工、中国沿海地区与香港、台湾地区的分工,也存在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内部的分工。其次,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要素上优势各异,因而形成本地区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交叉其中的国际分工态势。日本对东亚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区域内垂直分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企业主要面向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而将其他优势已不明显的产业转移到四小龙,“四小龙”利用日本转移的FDI,建立起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4业后,又通过FDI将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转移,从而最终在东亚地区形成动态性梯度垂直分工体系。四小龙国家之间及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形成的分工格局,虽然较多地包含水平分工,但由于整个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仍较悬殊,分工格局仍然以垂直分工为主。第三,FDI的梯次运行,较好地整合了东亚各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及技术等要素上的差异,使各国都能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通过参与分工,获取比较利益,有效地体现了东亚各国在产业分工中的互补性。总体而言,FDI的梯次运行,一方面,在优化东亚地区分工结构的同时,减少了国家间的产业竞争压力,有利于引进产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互补性,促使东亚各国分工模式朝动态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3.FDI运行与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大量吸收四小龙和东盟的工业品,二是四小龙及东盟国家间的贸易不断扩大。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东亚地区FDI的梯次流动,在带动包括资本、技术、服务与管理经验在内的一揽子要素转移的同时,也使得区域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其他地区。首先,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与技术转让,以及美国国内市场巨大的进口需求,导致了日本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其次,伴随日本步入经济高度繁荣的运行轨道,一方面,日本对四小龙投资增加,在投资母国企业与东道国-四小龙的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所形成的分工过程,使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日趋活跃,四小龙外资企业生产的零部件与中间产品的返销日本的比率增长加快,另一方面,日本从四小龙大量进口各种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日本国内的进口需求为四小龙贸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三,从80年代末开始,美国由于财政赤字的负担加重,限制来自日本和四小龙的进口,日本和四小龙不得已将战略重点转向以东盟及中国为代表的区域内部市场,伴随FDI的运行,东盟国家加速推进工业化发展,从日本和四小龙进口的机械、设备、金属以及化学制品大幅增加,日本和四小龙成为东盟与中国等后行发展国家的出口市场;第四,四小龙国家及东盟国家间相互进行投资,机器设备、工业原料及各种零配件等从投资国运往受资国,受资国生产的产品相当部分又返销投资国,促进了交换活动的频繁,另外,在水平分工占主要比重的情况下,四小龙及东盟各国间中间产品的互换活动在对外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4.FDI运行与东亚各国经济关系的协调东亚各国间经济关系的协调,是以FDI为主线,在多个层面来进行的。首先,民间层面,日本的对外投资带动了各国经济关系的协调。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其经济实力已远超过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总和,日本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地和技术设备的来源地,在东亚的地位举足轻重。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发展,基本上采取的是FDI为主,贸易与经济援助为辅的做法,以日本为起源地的FDI运行,带动了东亚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地区商品流向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十大出口对象国有七个集中在东亚5地区。其次,政府安排层面,各国政府间的积极磋商并达成的某些制度性协定和安排,将逐步提高东亚各国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日本政府为稳定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关系,不断进行除FDI以外的其它方面的努力,截止目前,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63%、日元贷款的77%都集中在东亚地区,接受援助最多的十个国家也分布在亚洲。[4]其他东亚国家政府也在为经济关系的良性发展作积极协调。例如,中国作为后行发展国家,参与区域分工的时间虽然较短,但其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了东亚地区相当部分的外资,东盟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对中国的投资约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8%,[5]2001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