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祭祀探源作者:刘永胜王长江《中山经》曰:凡薄山之首,白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共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上述经文注释:中央山脉的第一列薄山系自甘枣山开始,到鼓镫山为止,有十五座大山,长达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山,是众山的宗主,祭祀它的典礼,毛物要用太牢(猪、牛、羊),并且要用美玉环绕陈列祭祀。其它二十三座山,祭祀时,毛物用一只羊,环绕陈列着玉器用藻珪,祭祀完毕便将它们埋进地里,无须用精米祭神。藻是一种有符彩的玉,下端是方的,上面则是尖的,中间穿孔。《西山经》曰: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有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合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末灰,白蓆采等纯之。这段经文的译释是:在华山有很多神庙,里面居住着很多神仙,祭祀他们时,点燃通明火烛,把祠堂照耀得非常明亮,把没有杂色的牛、羊、猪等100头,祭祀100天,连同100种美玉埋于地下,烫上100盅美酒,还要陈列上100种精致的玉器......。《北山经》曰: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壁一珪,投而不糈。这段经文是说:在敦题山中的神仙,是蛇身人面。祭祀物是,毛物用一只雄鸡和一只猪同埋在土地里,再用一块壁玉和一块珪投向水中。上述列举的《中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中祭神时用玉宗教方法,《中山经》讲的藻珪,用完后埋在地里,并说什么样的藻珪。如《西山经》中用100种玉器祭祀,用完后埋在地里。再如《北山经》中讲用一壁一珪,用后投在水中,这些都是不同的祭祀方法。《山海经》中从卷一《南山经》到十八《海内经》,每卷经的结尾祭祀神仙都谈到所用玉器。只是神仙不同,所用祭物与玉器不同,祭祀方法也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我国宗教祭祀用玉,早在远古社会已经兴起。从《山海经》祭祀用玉为线索,印证了我国远古社会红山文化时代祭祀用玉。说明祭祀用玉的宗教信仰不断延续发展,而且祭器造型各异,丰富多彩,更加神秘。据国家考古专家发掘确认:红山文化时期祭祀用玉主要有几大类:神兽、动物、礼器、神器、图腾崇拜等类型。散落到民间,造型各异的祭祀用玉,更是数量极多,形象极为丰富。对鸟图腾的崇拜是红山文化时期祭祀用玉的特点之一,考古专家在红山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的玉鹰玉鸮。说明红山祖先生前崇拜鸟,死后葬在墓中,以求鸟神护佑。如《山海经》中记载的黄帝重孙颛顼这一支族系,图腾为鹰鸮。红山文化玉器中鹰鸮数量极多,造型也多种多样,例如下面两件实物:图(2)双兽祭祀斧图(1)鸟神图(3)神人祭祀斧图片1为鸟神,高18.5cm,宽15cm,厚7cm。图片2为双兽祭祀斧,高19cm,宽14.5cm,厚2cm。考古发掘证明,在远古社会祖先祭祀所用玉器中,神斧是其中一种用玉重器。神斧多种多样,有人神柄祭祀玉斧,有的在斧上雕刻图腾崇拜物及族徽等。但斧中央一般均磨制较大的圆孔,表示勾通之意。例如实物:图片3为神人祭祀玉斧:高22cm,宽16cm,厚1.7cm。红山祖先用这些玉器,祭神祭祖,祭天祭地,或族徽与礼聘等。红山时代氏族部落的首领死后葬玉,还有着等级制度的风俗。《史前遗宝》书中记载:1987年发掘的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积石冢中心大墓的墓主,身上佩带的每一件玉器都令人赞叹有加。墓主为一男性,仰身直肢躺在墓穴之中。墓内随葬的七件玉器都琢磨得十分精美。大墓未经扰动,随葬品的位置保存完好如初。玉壁分别位于他的头骨左右两侧,胸部有勾云形佩和鼓形玉珠箍,右腕戴一玉镯、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雄一雌,二者方相背。根据分布对墓主的装扮进行复原,身上佩戴数量多且精良的玉器,说明死者在当时社会中身份地位不同凡响,手中握龟更表示拥有权力。通过葬玉的多少和玉器物件的形制不同,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墓主生前应该是氏族部落里掌握很大权力的头人。红山古玉源头作者:刘永胜王长江我国考古专家发掘实物证明,红山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至3500年上下的漫长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红山祖先们雕琢出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而这些玉器的用料都产自哪里呢?1986年8月4日,郭大顺等一批考古专家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中,发掘出一对红山文化玉龙。从此,红山文化的认定由此而一锤定音。这件高10.3cm,宽7.8cm,厚3.3cm的玉龙,系由淡绿色玉料制成。这种玉料为岫岩玉,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细玉沟和瓦沟而得名,属于角闪石和透闪石软玉,以浅绿色为主。专家以此认定,红山文化史前古玉的玉质均为辽宁岫玉。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周南泉先生,在公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上说:红山文化玉料,除上述碧色玉一种外,还有一些是白色或浅绿色者,或基本色呈上述两色,但也有黄色夹杂,既通常称之为黄白或黄绿色玉者。用这种玉料做成之器,最典型的是数年前在翰海拍卖公司拍出的玉太阳神、玉龙和玉猪龙,这类玉料的产地已基本清楚。其产地有两处,均为红山文化区域范围内,其中硬度较大的一种,性质以透闪石为主体,硬度接近6,人称真玉或软玉,又称为老岫玉。产于辽宁宽甸县。一些硬度较低,既在5度左右,玉质主体属蛇纹石者,产地在辽宁岫岩县一带,称为岫岩玉。红山文化,是我国远古社会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在对比分析《山海经》时,竟意外惊奇发现,《山海经》中所谈到山川地理矿物玉石资源,与红山文化玉器用料材质及颜色有很多相似之处。《山海经》这部书,是记录我国上古社会历史、地理、人物、动植物、矿产、神话传说的百科奇书。《山海经》中的《南山经》开篇曰: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这段说山中有丰富的黄金和玉石等宝藏。再向东三百里是基山,山的南坡遍布着很多玉石......。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南面向阳坡遍布许多的玉石......。《南山经》南二次经中:南方第二列山系的头一座山,叫做柜山......注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白色的玉石,有很多像谷粒一样的细沙,是红色的......。《西山经》曰:再向西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小华山,山向阳的南坡多产名叫雩琈的美玉。再象西七十里的地方,有一座羭次山。山背阴的北坡盛产赤铜;山向阳的南坡遍布着可以用来做颈饰的玉......。《西山经》又曰:再向西三百里的地方,叫做大次山。山被阴的北坡遍布着碧玉......。《北山经》曰:再向东北三百里的地方,叫做教山,山上遍布着五颜六色的晶莹的美玉。由京山再向东二百里的地方,叫做虫尾山,山上有很多精美的青玉和碧玉。《山海经》各分经中,每段经文中涉及的山川矿产资源介绍时几乎每个的方都盛产美玉,说明我国在远古社会就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就玉矿资源来看是极为丰富。而从《山海经》成书的年代虽然不详,就其介绍的宗教信仰以及神兽的形状,与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雕琢的各种神兽,是一模一样。尤其是玉质而言就更为准确。下面列举几件红山文化不同玉质的实物与《山海经》中提到的玉质进行比较分析:图(1)玉鹰图(3)玉龟图(2)马蹄形器图片1:玉鹰,高16.5cm,宽20cm。所用的玉料是辽宁岫岩青绿色玉料,该玉鹰全沁,玉质已沁透,仍保持玉质的玻璃光泽。图片2:马蹄形器,高6.4cm,下口直径6.3cm,上口直径7.3cm。所用玉料还是取自辽宁岫岩黄中微泛浅绿玉料磨制而成,虽经沁蚀仍能保持玉的温润光泽。图片3:圆雕玉龟,长26cm,宽19cm,厚4cm,所用玉料还是辽宁岫岩黄中泛着一丁点微绿玉料磨制而成。在受沁和满浆弥合的状态下,玉质仍然保持美丽的光彩。通过了3种玉质红山文化实物玉质的分析,印证了我国上古社会《山海经》中提到的丰富玉矿资源。红山人祖先们运用这些丰富的玉矿资源,雕琢了大量的红山文化的各种玉器。这一点还可以从《山海经》中《大荒经》、《大荒南经》、《海内经》、《大荒西经》分别提到的红山文化时期覆盖的地域,在黄河以北,燕山以北和内蒙古的广阔地域,都是远古社会创造红山文化的祖先繁衍之地。玉鱼图腾作者:刘永胜王长江《山海经》中卷一《南山经》曰: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鲑,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南山经》曰: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兒,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上述这段经文释译:再向东三百里叫柢山。山中有很多河流湖泊,山光秃秃的,上面没有生长树木和杂草。而水中生长着一种鱼,这种鱼形状如牛,尾巴却像蛇的尾巴,它的名字叫鲑鱼。此鱼冬天蛰伏,而夏天又会重新出来,就如青蛙一样,人们吃这种鱼,就不会得痈肿病。另一段的释译是:在青丘山水中有很多鱼,这种鱼的形体与普通的鱼一样,所以叫人鱼,因为它有一副人的面孔,它的声音很象鸳鸯的叫声,人若吃了这种鱼的肉,便不会生疥疮。《山海经》中传说的多种神鱼,竟然让远古红山祖先用各种美玉雕磨出了大量造型各异的玉鱼,用以供奉和祭祀。图(1)玉鱼图(2)神人玉鱼图(3)龙鸮纹饰玉鱼例如:实物一:玉鱼:长31cm,宽19.5cm,厚3cm,玉质是辽宁岫玉磨制而成。实物二:神人玉鱼:高15cm,宽22cm,厚3.5cm,玉质是辽宁岫玉磨制而成。实物三:龙鸮纹饰玉鱼:高10.5cm,宽21.5cm,厚2.3cm,玉质是辽宁岫玉磨制而成。上述三件红山文化玉鱼的实物不仅证明了远古神话传说,而且祖先把神话变成了玉雕实物。谈及鱼的文化内涵,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一文中讲: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近年来,一些学者把鱼的这种含义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彩陶的特点是以动物形象和纹饰最多,其中尤以鱼最普遍,有10余种,与仰韶文化时代大体相当的其他一些文化中,也常有鱼纹和鱼形。北方地区出现的较多,尤其是红山文化墓葬中出现的玉鱼,造型朴实,神似胜于形似,线条简朴流畅,生动可爱。从形制上分析文化内涵,有的成为部族崇拜的图腾。玉鸟图腾作者:刘永胜王长江有了研究鸟图腾的想法,还是因为看到和收藏红山时期先人雕琢各式各样的鸟、鹰、鸮古玉引起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追想,远在三、五千年前,红山祖先为什么用最珍贵的古玉雕琢出千姿百态的鸟、鹰、鸮?这些鸟鹰鸮的玉器造型各异,大小不一。有的独立成形。有的与兽、与虫、与人复合雕琢而成。有这样一件红山古玉,兔、兽、鸮复合体(图1)。高25.5cm,宽11cm,厚5.5cm。玉质:辽宁岫岩玉磨制而成,玉器通体全沁,满浆弥合。这样一件玉器,古人为什么这样复合造型?在什么场合用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一无所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进行学习研究,首先分析,什么是图腾?来源于哪儿?图腾一词来源于美洲印第安人中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英文译为Totem,意可直译为亲属。处于氏族社会的的原始人,把谋种动植物或其它物体当作自己氏族的标志或名号,认为与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这种物体被奉为图腾。因此,图腾崇拜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群体或个人同某种动植物具有某种族源关系的信仰。按照这种思维进行研究,我们查阅了《山海经》这部记录我国远古社会神话、历史、地理、动植物的百科全书。书中为我们揭开了远古社会鸟、鹰、鸮是怎样演绎成部族图腾的神秘面纱。《山海经》各分经是这样描写鸟神的。《中山经》九经中曰:有鸟焉,状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可以御火。《西山经》西经中曰: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南山经》南次三经中曰: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号也,见则天下大旱。《西山经》三经中曰: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鸫,其名曰鸱。《海外北经》曰: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珈两青蛇,践两青蛇。《大荒东经》曰: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上述6个分经中描写的均是远古的鸟神也。由鸟神演绎成鸟神国,《山海经》各分经中是这样描述记载的:《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