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1)社会群体:社会学中一般把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合成体称为社会群体。换言之,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而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组合。(2)社会群体的特征:成员间有明确持久的社会关系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群体边界(群体认同感以及某些群体标志会区分出一定群体边界)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的行动能力二、社会群体的类型划分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内群体与外群体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三、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原因与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1、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原因:共同对付外在压力、相互寻求安全感、相互支持2、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成员建立更深的关系→成员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并产生高度一致的社会行动。一般来说,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重要包括个人因素、群体自身特点(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个人与群体利益是否一致)以及环境等因素。关于群体内的遵从、从众与服从试验◆谢里夫著名的光点实验◆SolomanAsch三垂线实验概述:团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有力影响◆Milgram‘sStudyof“obediencetoauthority:合法权力、责任转移与情境因素以及命令的执行者自身对服从的有力影响。◆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人们在某种环境下,每个人的性格什么的其实不再对他的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和他的角色会更有力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四、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1、库利最早提出初级群体概念。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群体主要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直接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等。2、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等。但对初级群体的过度依赖则有可能抑制个体的充分发展。3、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家庭、儿童游戏群体、朋友圈子、邻居等。4、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某些功能外移、关系松懈、某些初级群体名存实亡。五、婚姻与家庭问题1、婚姻:婚姻一般指男女得到社会及法律承认的结合,现代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家庭产生的前提。大百科全书定义:婚姻传统上是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所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是家庭成立的标志。现在的同性婚姻则打破了传统的婚姻概念。婚姻成立的主要动机不只是在于满足性需求,还有更复杂的动机。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曾归为三种动机,即经济、子女和感情。关于婚姻生活实体——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事实婚姻):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事实婚姻是指1994年2月1日以前结婚,没有领取结婚证,事实婚姻的双方要离婚,只能到法院起诉,不能到民政部门。如果是1994年2月1日以后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全部属于非法同居关系,这种关系不受法律保护.社会设置——强调当事人权利、义务、地位、角色等关系,而性关系与共同生活则在其次(如现实生活生存在的无性婚姻,没有感情的婚姻等现象。)2、家庭通常认为,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是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男女亲近以及通过社会规范的力量承认与稳定这种亲近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是形成家庭的社会机制。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和基础,在通常情况下,家庭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生活实体——其定义还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而所谓实体婚姻实际上是指有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社会设置——家庭定义强调:血缘+供养+继承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家庭的起源与发展1、血缘家庭:约存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发生于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2、普那路亚(群婚)家庭:普那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土著人那里来的。一群共妻的丈夫或共夫的妻子称为“普那路亚”。这种家庭形式是群婚制发展最典型的阶段,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两个氏族间的群婚。3、对偶家庭: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存在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由一对配偶短暂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属母系所有。早期对偶婚是夫对妻暮合晨离。晚期发展为夫居妻家,但不是长久的关系,随时可以离异,但这时孩子已经有可能确认生父。4、父权制家庭:比如我国封建社会中的特殊家庭形式。5、一夫一妻制家庭: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可见家庭是个历史范畴,自然选择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是家庭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3、家庭的结构类型指家庭存在的各种方式或模式。(一)从历史演化过程中家庭的存在类型有: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二)从家庭的居住形式划分有:从父居家庭和从妇居家庭。(三)从家庭谁拥有绝对权力划分有;父权制家庭和母权制家庭。(四)从家庭结构划分有: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核心家庭(包括配偶家庭、空巢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主干家庭(扩大的核心家庭,存在两代夫妻关系)联合家庭(存在两对同代夫妻关系)其他特殊家庭(如隔代家庭、单身家庭、同性恋家庭等)4、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组织生产与消费)人口再生产与满足性需要抚养与赡养教育功能(职业化特征减弱:所谓家传技艺、祖传秘方等功能淡化)满足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5、家庭的发展变化趋势:缔结婚姻与组成家庭自由度增加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越来越多——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家庭呈现出“五多二少”现象,即所谓独身者多、离婚者多、同居者多、私生子多、小家庭多以及出生少、赡养老人少等趋势。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家庭又有新的发展,如出现了独身者家庭、单身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等。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都对家庭结构、功能及家庭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家庭关系日趋简单,家庭功能不断外移——家庭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会发生变化:一是部分功能外移。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工业、教育、福利、服务组织把家庭的经济、教育、生育、赡养与抚养功能不断吸收过来;二是部分功能增强,如满足情爱的功能等。男女平等、女性权利越来越被重视——妇女逐步拥有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权利,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6、我国转型中的婚姻家庭问题离婚率上升。自从1950年开始贯彻第一部《婚姻法》出现全国离婚115万多件的高峰以后,中国的离婚数一直稳定在每年40万对左右。1983年以后,这一稳定开始有了突破,以每年递增4万对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注意离婚率的两种统计方法)违法婚姻增多。由于法律不够完善,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趋势。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这里的大龄未婚人口,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即“结婚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注意大龄未婚人口总数、年龄段以及男女在文化水平上和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家庭暴力。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女性犯罪率一直是偏低的,如今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离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家庭的微观角度讲,离婚的原因各家各异,即所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性格志趣不同、家务矛盾草率结婚、生活作风问题、性生活不协调、家庭暴力、一方病残、一方犯罪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如两地分居、不良生活习惯(赌博、酗酒)等。从总体上说,离婚率的高低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民族传统、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①观念变化。首先,过去的婚姻是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婚姻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志之一,个人感情从属于社会的需要;而现代,个体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增大,婚姻越来越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其次,人们的离婚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离婚的宽容度大大提高②人口因素。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人口流动性增加,这一方面使得夫妻两地分居现象增多,双方不能相互照顾,双方的自我发展水平差异拉大,而出门在外者社会交往面大大增加,面对的诱惑因素很多,这些都增加了越轨机会;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增多,它们脱离广大亲属团体的支持,许多核心家庭因夫妻冲突得不到及时调和而最后崩溃。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完善使得很多家庭功能外移,婚姻家庭关系维系的纽带变得越来越单薄,从而导致家庭的约束力、稳定性降低。④理想婚姻与现实的差距⑤妇女地位的提高。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加强,妇女对配偶的期望值提高。⑥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当代青年更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他们倾向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按自己的标准行事,而不愿在婚姻磨擦中忍让或迁就对方。⑦社会为离婚设置的法律障碍减弱。英国1969年通过了《离婚改革法》,提出一个新的全面的离婚理由,即“无过错离婚”产生了重大影响离婚问题的影响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如何追求和保持婚姻美满?7、家庭暴力概述1993年12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指出对妇女的暴力系“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体、心理及性方面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暴力、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宣言》,重申免遭暴力侵害是妇女的一项基本人权。生理暴力:包括杀害、拳打脚踢、使用凶器等对妇女身体上各个部位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的行为。心理暴力:以威胁、恐吓、辱骂等方式造成妇女的心理恐惧。性暴力:伤害妇女性器官,强迫与妇女发生性行为、性接触等。中国家庭暴力的特点、原因特点:行为的隐蔽性、时间的连续性、后果的严重性、手段的多样性发生原因: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的影响;社会宽容的助长,家暴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丈夫虐妻多,30~40岁年龄段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多。如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坚决反对家庭暴力!远离不幸!远离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