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建筑古代印度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里是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发祥地,后来又有伊斯兰教流行。各种文化的交织,既留下了丰富的文明,也留下了无数的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四个阶段:1.BC3000~BC2000年,印度河文化时期(巴基斯坦境内的摩享佐·达罗古城);2.BC2000~BC500年,吠陀文化时期,以木结构为主;3.BC324~BC187年,孔雀帝国文化时期(庙宇、石窟寺);4.公元320~476年,笈多帝国文化及其崩溃后二三百年时期(佛寺、婆罗门、耆那教寺庙)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印度就出现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两座宏伟的大都市。特别是摩亨佐·达罗城,从现存遗址来看,显然曾经经过严格的规划:全城分成上城和下城两个部分,上城住祭司、贵族,下城住平民;城市的街道很宽阔,拥有很完整的下水道;城里有各种建筑,包括宫殿、公共浴场、祭祀厅、住宅、粮仓等等,功能很明确。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石柱(帕斯波利斯柱)阿梨耶人建立国家,确立严格的种姓制度,划分贵贱。宗教,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婆罗门教,认为种姓制度是神的旨意,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辩护人间的不平等,以业报轮回之所解脱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公元前5世纪末,产生了佛教和耆那教。最早的宗教建筑是佛教的。佛教建筑古代印度遗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窣堵波是一种用来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直径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三条石坊,断面呈橄榄形。门上布满浮雕,轮窣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窣堵坡石窟,又称精舍佛祖塔古印度人相信大地的深处与神灵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因此热衷于在坚硬的山岩峭壁上开凿各种洞穴,以供僧人修行或信徒进行宗教仪式之用,这就是石窟。石窟分两种。石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居住用的僧房(毗诃罗窟),另一种是祭祀聚会用的圣殿(支提窟)。举行宗教仪式的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核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设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石窟一般在门口做一个火焰形的门洞,主要空间藏在山岩里,光线很灰暗。印度一共有1200多个石窟,最大的一座卡尔利石窟属于支提窟,高13.7米,深达37.8米,里面有很整齐的两排八边形柱子和拱形的屋顶,显得非常宽敞。洞穴入口处有一道石头门廊,门廊的上方开有马蹄形的窗口作通风用。在其尽端,设置了一个小窣堵波作为膜拜的对象。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雕佛。塔身轮廓为弦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布满雕刻。佛经说,佛祖悟道所坐的地方是宇宙的中心,叫金刚界,下面与地极相连。金刚界又叫须弥山,即秒高山。须弥山有1个主峰,4个小峰,代表金刚界的五部,各有一佛,中央大日如来佛,东部阿从佛,南部宝生佛,西部阿弥陀佛,北部不空成就释迦佛。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的影响。印度教1、不再只重视露天祭祀。2、淡忘许多神灵,以三位一体的梵天、毗湿奴、湿婆为主神,为之建造永久神庙。3、接受佛教影响,建寺院聚众讲经传道。印度教庙宇1、继承生殖崇拜传统,在圣地树立象征性男根,后来赋予庙宇高耸的形象。2、庙宇同时是三位一体神的象征,内部表现为3个串联的厅,外部表现为3个相连的高耸体积。3、庙宇几乎一个造型,外观不反应内部实际功能和结构逻辑,屋顶和墙垣没有明显区别。4、庙宇石材,结构技术不高,仿竹木梁架。5、从台基到屋顶布满雕刻。公元10世纪康达利耶马哈迪神庙公元1268年卡撒瓦神庙婆罗门教建筑从公元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式和规格都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式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是一间圣殿,四方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最杰出的是科纳拉克的太神寺。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是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中央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体的轮廓。典型的例于是马村拉大寺。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中央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殿联为一体。公元11世纪耆那教苦修、禁欲、残酷的自我折磨肉体以祈求净化灵魂。公元17世纪明纳亚神庙伊斯兰建筑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这此建筑的形式和规格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了独立的特征。穹顶有了很大的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则是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公元1560年胡马雍陵公元1615年阿克巴陵公元1627年贾汗季陵公元1638年红堡公元1654年泰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