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学第6章城市生态功能区别6.1生态功能区划的生产和发展生态功能区划是近年来我国着力开展的一项关于资源环境管理的地理框架,是继自然区划。农业区划之后有关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基础工作。6.2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与原则6.2.1生态功能区划概念生态功能: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功能。生态功能区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其主要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资源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为管理者,决策者和科学家提供服务。6.2.2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1)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原则•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经济机构,技术结构,资源利用方式是短时间作用因子,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口资源结构是中时段作用因子,而城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是长时段作用因子。•(2)整体性原则•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和非之路性,是一个“不独立的,不完善的生态系统”,城市正常运行需要从外界输入大量物质和能量,同时需要输出和排放大量废物。•(3)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4)注重保护资源,着远长远利用原则•对于资源环境使用不当的地方,按照远近结合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着步改善的计划,对于自然资源的潜在利用功能,应给与特别大的关注,对于自然环境的竞争和利用功能,应保证主功能充分发挥。6.3生态功能区划的内容与程序6.3.1生态功能区划内容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其特点考虑其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6.4生态功能区划方法•1.顺序划分法按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差异最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性为基础,按区域内差异最小,差异最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规划分化最高的划分的区域单元。2.合并法以相似性为基础,按相识相融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依次向上合并。多用于小范围区划和低级单元的划分。6.4.1生态适宜性分析法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步走(1)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建立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3)确立适应性评价分级标准及权重,应用直接或加权法或权叠法等计算方法得出规划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应性分析。6.4.1.1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1)评价指标与因子分级•生态工业用地评价指标可分为:生态环境指标,生态限制指标和自然特征指标。•(2)评价因子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度•表示环境单元大气污染对周围环境单元的影响程度。•2.建设密度•3.污染系数•污染系数=风频/平均风速地形高度•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强度•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强度计算公式:D=W/S•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强度•地基承载力•土质•(3)综合分析采用权重叠加法,根据有机质,土壤类型,地貌,全氮等可得出生态城市土地质量等级图。6.4.1.2居住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1)评价指标与因子分级•(2)评价因子分析•1大气环境敏感度•指描述非工业用地对大气污染敏感程度的生态环境因子。•2居住生态位•指影响居住条件的一切因素的综合6.4.1.3港口用地生态适应性分析6.4.2生态敏感性分析法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针对区域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即发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如土壤沙漠化,盐渍化,生竟退化,酸雨等可能发生的地区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是否导致形成生态环境脆弱区。6.4.2.2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程序•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步骤(1)确定规划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类型(2)建立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体系(3)确定敏感性评价标准并划分敏感性等级后,应用直接叠加法或权叠法等计算方法得出规划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图。6.4.2.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反映区域自然环境现状指标和反映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两个方面。6.•6.4.2.4评价因子分析(1)区域自然环境现状指标1.降雨量2.岩石类型3.土壤类型4.植被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a酸沉降b洪闹灾害c重要的自然和文物保护区(2)人类活动强度指标1.环境污染程度2.人口压力6.4.2.5综合分析6.4.3图形叠置法•图形叠置法是一种传统的区域方法,常用在大尺度的区域划分工作中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专家集成在确定区划界限时的主观臆断性。•6.4.4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又称群分析法,他是研究如何将一组样品类内相近,类间有别的若干类群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6.4.5生态融合法•当区域行政边界与模糊聚类的生态边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时,可进行生态融合。6.5生态功能分区•6.5.1生态功能分区等级与分区依据•一级区划分以生态功能区划暂时规定中的生态环境综合区划分为要求以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依据。•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度等为指标。•6.5.2生态功能区边界•一级边界体现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二级区边界体现区内生态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6.6案例分析•6.6.1广州市生态功能区划•6.6.1.1区划依据•6.6.1.2分区等级(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调控单元)•6.6.1.3区划方法•(1)生态区划分•(2)生态亚区划分•(3)生态调控单元划分•6.6.1.4区划结果6.6.2重庆市万州区生态功能区划•6.6.2.1区划程序•(1)在生态环境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数据及地图资料了解万州区地势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现状的自然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并对各相关质量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2)进行恒定指标的聚类分析,运用GIS软件将地图栅格化,将波动的指标各属性赋予各乡镇,在乡镇的基础上,进行模糊类聚。•(3)将两次模糊类聚的结果进行对比调整,对细碎的斑块按照主体主分的特征进行生态融合,对万州区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6.6.2.2分区等级依据•一级区主要以恒定指标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参考波动指标聚类结果及主导因素进行划分,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二级区在一级区的基础上,主要以波动指标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体系,利用生态融合的方法自上而下的划分。•6.6.2.3区划方法•(1)指标选取•(2)聚类分析•1.恒定指标聚类结果2.波动指标聚类结果6.6.2.4区划结果•给10分钟自己看书。。。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