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实验工作总结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16页承德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实验工作总结报告双峰寺镇中学陈鹏胜我校立项课题《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性》于2008年6月,经承德市规划办审定批准为“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807011),本课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本课题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做如下汇报:本总结报告从课题的提出、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研究基础、研究阶段和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与分析、反思与展望等七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另外行为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心理健康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国著名的青年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专家赵雨林的“3A理论”(行为(Action)、态度(Attitude)、能力(Ability)等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透过这些理论,我们尽可能从大处着眼,不断调整视野,看清“问题学生”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澄清相关转化工作的实践边界;能从小处着手,以一种反思性实践的视角,细微地体察“问题学生”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的动因,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透视其生存状态并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与现实之间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价值(1)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问题学生”是教育界非常关心的普遍问题,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学者都在积极的探讨。在国内,如:吉林市郭东晓主持研究的课题:《青山着意化为桥:对“问题学生”及学生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于2009年12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2006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页共16页国外经验最具代表的有:曹绍炼编译的《教育“问题学生”的十种策略》[英]等。虽然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在研究“问题学生”教育的相关内容,但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教育模式。(2)本课题提出的必要性我校现实情况:双峰寺镇中学是一所农村镇办中学,现有16个教学班,教师81名,在校生850人。因为我校处于承德市北郊的城乡结合部,学生受城市及农村的影响都很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得以很大的拓展,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影响更为严重。其原因在于:①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落后很多,读书无用论思想仍很严重,部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放任,使没有更多分辩能力的农村中学生很容易沾染不良的坏习惯。②农村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增多,父母对学生的管理严重缺失,也是形成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虽然许多家长渴望孩子成才,但孩子却不能按家长的希望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师也往往表现为束手无策。于是,我们决定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确定了《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性》的科研课题,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寻求有序、高效的教育方法,努力使“问题学生”减少或使“问题学生”的问题逐渐减少,使学校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效。(3)“问题学生”的界定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本课题意在对学习、行为、心理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研究。(4)课题研究的创新点①对“问题学生”实行有效的跟踪教育。②探讨可行的对问题学生的有效教育模式。二、本课题的目标和内容1、总目标:为了有效的教育问题学生,通过对课题《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进一步明确“问题学生”的理论界定,经过反复实践,总结构建关于“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实践使“问题学第3页共16页生”减少或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减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具体目标:①明确“问题学生”的理论界定,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②针对本课题所涉及的三类“问题学生”分别建立典型个案。③为农村初中提供较为合理、有效的“问题学生”教育模式,并努力使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④提供较为实用的针对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论文及班主任工作经验。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①制定调查方案,查阅资料,制作调查问卷,调查分析,确定问题学生名单,初步查明“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②分别研究三类“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制定相应的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典型个案。③通过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养成教育等对“问题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进行反复实验,不断探讨有效的教育模式。④认真总结经验,通过研讨,进行经验交流,理论提升。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一)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资料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科研方法。1、文献法: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及著作、网络搜索等,合理利用传统教育的经典案例、成功做法和相关理论。收集、检索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2、调查法:设计相关调查问卷、电话采访、实地考察及座谈等形式,获取数据并分类统计,追踪调查“问题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依据。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逐一分析追踪,找出前后差距,总结转化经验,最终形成较为典型的个案集。4、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成中,时时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方案,使“问题学生”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5、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某些“问题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寻根求源,摸第4页共16页透“问题学生”的心理,找出他们的“病根”,及时调控并以此寻求较为适合的教育方法,使其不断进步。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实验探索、提炼成果,形成比较实用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实验成果推广。(二)本课题要遵循的原则:本课题涉及所谓这一敏感问题,学校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又要保护学生隐私,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本课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尊重学生原则、个性发展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近原则、情感激励原则等教育原则。1、尊重学生原则:所谓的“问题学生”是教育者的主观划分,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羞耻心,对学生宽容、遵循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做到宽严有度。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知道问题学生相关词语,我们的提法是师生结对。2、个性发展原则:学生在学习成绩、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4、循序渐近原则:教育工作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地、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其品德,发展其智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5、情感激励原则:培养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消除、抑制消极因素。可以通过交谈等语言激励方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状况,从而对症下药,改善关系。也可以通过非语言形式如动作、手势、姿态等激励学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师本人要具备良好的积极情感,与学生达成情感共融。四、研究基础1、理论基础: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先后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理论培训,结合阅读自学使各成员了解包括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我国著名的青年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专家第5页共16页赵雨林的“3A理论”等多家理论学说,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实践基础:学校有三个年级16个教学班可作为本课题的实验班进行实验,学校有较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可以为本课题提供服务。作为农村初中,的确存在一定数量的所谓的问题学生,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他们施加影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1)组织保障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保障了对我校教育科研的指导和组织。(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了关于教育科研的工作制度、活动制度、培训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我校教育科研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3)参研教师队伍保障参加本课题研究的21名课题组成员,本科学历占75%,中学高级教师占30%,市级骨干教师3人。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多数是我校的教育教学骨干。课题主持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新课程理念以及创新意识,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课题主持人及部分成员参加了承德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数学课创新学习课堂模式的探索——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和“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形成与教育》的研究并于2010年6月顺利通过专家鉴定结题,这些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组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经验。(4)丰富的学生资源。我校学生中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和其它学校一样,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他们可以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很好的素材,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学生变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5)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双桥区教育学会及承德市规划办的大力支持,专家、领导多次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6)坚实的物质保障:第6页共16页我校先进的现代教学和办公设备,为教科研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学校领导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多次选派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五、研究阶段和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过程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在本阶段我们首先制定课题小组研究计划,确立目标,明确分工。第二,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知识培训,组织全体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组计划,加强对课题的理解,第三安排专人完成课题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形成报告。1、调查问卷:分别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了9次调查,对搜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通过分析筛选确定了60名“问题学生”,其中重点“问题学生”12名,每位任课教师与1-2名“问题学生”结对(一对一或多对一),在民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行跟踪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2、撰写《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撰写《关于国内外“问题学生”形成与教育研究成果的调查报告》4、撰写开题报告,将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工,责任到人,任务明确具体。(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8月)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根据确定的对象,进行有效教育方法、策略、模式的研究,典型个案访谈与追踪,及时反思、认真总结,组织重点攻关,构建“五步诊疗法”教育模式,使“问题学生”真正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受益者。收录关于“问题学生”有效教育方法论文。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三方面的有效途径:1、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培养孩子养成优良习惯尤为重要,结合双桥区教育局的学生良好习惯60条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双峰寺镇中学学生良好习惯65条。从学生入校、离校、自习、上课、课间活动、就餐、住宿、师生间交往、学生间交往、与父母沟通、服装、发型等一系列涉及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容,做出了祥细的规定,制定了思想、学习、行为、安全等各方面行为规范细则,努力创设较好的学校教育环境。(2)与家长进行多种形式接触,包括召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第7页共16页确定家长接待日(每周四为老师接待日,每月第一周的周一为校长接待日),班主任进行家访,安排所有教师开展寒、暑假大家访等措施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完成对学生的有效教育。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问题学生的有效教育。教务处在教学工作计划到平时教学工作检查时,都把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要求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要时时关注“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