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王枫P210患者,女性,32岁,怀孕后第20周查体时被告知血糖偏高,足月顺产后,血糖依旧很高。自此,患者情绪不稳定,焦虑,易激惹。自述从知道自己血糖高后,她就从来没有快乐过,甚至从来没有平静过。她说“我不知道,血糖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否和我抑郁绝望的心理有关,反正从知道自己血糖高后的这一年多的时间,就感觉血糖就像洪水猛兽一样穷追不舍,我越害怕,它越肆无忌惮。我天生就是个不爱运动的人,现在更是每天就知道坐在电脑前,用搜索引擎搜集糖尿病的资料,但是我看到的消息都是悲观的,这样更使我自暴自弃。我常常想,我才三十几岁就患上这种可怕的疾病,真不知道我还能活几年?尽管我知道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往往会出现焦虑。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焦虑和紧张时人体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如果长期的焦虑会影响血糖的控制,造成恶性循环。可是我仍然不能控制我的悲观想法。有时候想我是不是应该尽快解脱,到另一个世界去。”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对北京、四川、辽宁、广东和浙江等五个地区1956名医师进行了一项随机调查,结果显示:74.29%的医生认为行医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2007年8月,受中国医师协会委托,由《医师报》发起的大型问卷调查活动“假如我是患者”,历时两周的调查结果表明:八成医师不满意当前医患关系。在我国,医疗纠纷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据统计,2009年,全国有7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事件。有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武汉市各大医院,共发生近千起大的医疗纠纷,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的就达178起。2010年6月22日凌晨,湖北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被患者家长刺伤。教学内容及要点:1、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了解)2、病人角色转换问题(熟悉)3、病人的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了解)4、病人的心理需要(掌握)5、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熟悉)6、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熟悉)7、医患关系模式(掌握)8、医务人员的语言与沟通技巧(了解)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希波克拉底一、病人与病人角色病人(patient)是患有疾病,有求医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角色(role)是社会学用以描述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身份。社会角色即社会身份。一个人患病以后就进入病人角色,也就有了病人身份。病人角色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T)于1951年提出。他认为病人角色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病人与病人角色一、病人与病人角色①病人可以从常态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免除其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②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是没有责任的;③病人应该努力使自己痊愈,有接受治疗和努力康复的义务;④病人应该寻求可靠的治疗技术的帮助,必须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战胜疾病。二、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一)病人的权利1、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2、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3、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4、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二、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二)病人的义务1、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2、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循医嘱的义务3、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三、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在整个疾病的全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一些与病人角色不相符合的行为。病人常有的情况有:1、角色行为缺如2、角色行为冲突3、角色行为减退4、角色行为强化5、角色行为异常◆1、角色行为缺如病人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是个病人,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疗和护理。家庭角色其他社会角色病人角色三、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可见于缺乏医药卫生知识或对疾病缺乏认识的病人。可见于社会文化原因耻于承认患病事实的病人。◆2、角色行为冲突病人在适应病人角色过程中,与其患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行为的不协调。家庭角色其他社会角色病人角色三、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多见于曾担任过重要的社会工作或大量家务,责任心重、事业心强的病人。◆3、角色行为减退三、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家庭角色其他社会角色病人角色家庭角色其他社会角色病人角色适应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的责任而放弃病人角色。如出现意外事件◆4、角色行为强化病人安于病人角色,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产生退缩和依赖心理;另外,患病也使病人免除了其原来的社会责任。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病人角色三、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可因为他人的照料使其依赖性增强。可因为患者角色可使其逃避某些义务。◆5、角色行为异常病人角色适应中的一种变态类型。三、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四、病人的求医行为求医行为是指个体感到不适、发现自己具有疾病症状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四、病人的求医行为1、导致求医行为原因(1)躯体原因。当自我感觉不适或病痛影响社会生活,个人无法解除;(2)心理原因。现实生活中受到某种精神刺激,产生心理反应,导致求医行为;(3)社会原因。一些社会公害病、传染病等对社会人群的保健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或出于自身保健的需要而导致求医行为。四、病人的求医行为2、求医行为的类型(1)主动求医型(2)被动求医型如婴儿、儿童、昏迷状态的病人、缺乏自知力的精神病人。(3)强制求医型四、病人的求医行为3、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1)对症状的认知评价(2)经济因素(3)求医条件(4)心理条件(5)社会文化因素五、病人的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医学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也叫病人的依从性。五、病人的遵医行为1、影响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1)医患关系(2)认知偏差(3)疗效不佳(4)以往的治疗经验(5)经济原因(6)继发获益五、病人的遵医行为2、提高遵医率的方法(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用病人能够听得懂的方式,耐心说明医嘱,讲清楚不及时治疗的后果。(3)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前提下,考虑病人的经济能力。(4)必要时同病人订立口头或书面的协议,要求病人家属协助监督医嘱的执行情况。六、病人的心理需要1、被认识和被接纳的需要2、接受信息刺激的需要3、安全与早日康复的需要4、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六、病人的心理需要1、被认识和被接纳的需要认识医护人员、认识同室室友。2、接受信息刺激的需要关于自身疾病的信息了解医院的信息了解院外信息六、病人的心理需要3、安全与早日康复的需要和蔼可亲的态度体贴细微的服务耐心细致的解释准确轻柔的操作六、病人的心理需要4、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疾病对病人的尊严造成了威胁,病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较低,但对别人的态度极为敏感,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医务人员和亲友应注意到病人的尊重的需要,如病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七、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1)行为退化、依赖性增强(2)情绪不稳、易激惹(3)感觉过敏、异常感觉增多(4)记忆减退(5)疑心加重(6)紧张、恐惧(7)焦虑(8)抑郁(9)孤独、寂寞(10)失助感(11)愤怒(12)自我概念变化与混乱第二节医患关系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时存在的心理上的关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际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以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2)以利害为基础的人际关系;(3)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医患关系以第二类关系为主,有时可发展为第一类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念二、人际关系的发展ABCDE互不相识开始注意表面接触建立友谊亲密关系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是指人对人的知觉,所以也称为人的知觉,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晕轮效应也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haloeffect),是指在人际认知中,常常把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也就是说从已知特征推广到未知特征,形成对知觉的完整印象的心理现象。社会知觉偏差晕轮效应实验介绍研究生情况:一班: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二班:冷漠、勤奋、务实、果断等;一见如故,亲密攀谈敬而远之,冷淡回避2、刻板效应(stereotypes)即笼统地把人划分为固定概括的类型加以认识的心理现象。由于人们所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职业的不同,人们对一定类型的人(如同地缘、同职业的人群)有一种沿袭已久的固定看法,而这种看法往往积淀为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并用于判断、评价具体人的人格特征。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社会知觉偏差刻板效应实验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告诉甲组:此人是个罪犯告诉乙组:此人是位著名学者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将A中白的部分二等分将B中白的部分三等分将C中白的部分四等分将D中白的部分五等分可能有很多同学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就是A、B、C三图的分割思路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定势,以致在分割D时,会舍弃最简单的思路,把问题想复杂了。在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到以前经验的影响,最后导致错误的判断。3、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亦称“第一印象效应”。指第一次交往中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交往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即心理学上所讲的前摄作用。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1957)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首因效应实验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有7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95%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因效应实验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所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对第一次交往的人,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相对熟悉和久违的人来说,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则更大一些。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社会知觉偏差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吸引外表:人虽不可以貌相,但人们往往以貌取人。事实上,外貌是引发第一印象的“窗口”。在交往之初,外貌的作用较大,但随着相互认识的加深,外貌的作用则不断降低,而个性等诸多内在特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吸引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能力高低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能力越强,人们是否越愿意与之交往呢?阿伦森的研究说明人们最喜欢的是能力高但出了点小错的人,最不喜欢能力低又出错的人。除能力之外,一个人的性格等个性品质对人际交往也起重要的作用。1968年,心理学家安德森研究了人际关系中最积极和最消极个性特质,结果如下表。最积极品质中间品质最消极品质真诚固执古怪诚实循规蹈矩不友好理解大胆敌意忠诚谨慎饶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