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内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生理学重点1.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Ⅰ.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感受)神经→反射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特点——精确、迅速、短暂Ⅱ.体液调节——激素特点——广泛、缓慢、持久Ⅲ.细胞、组织、器官的调节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单纯扩散小分子、离子易化扩散通道——离子载体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离子泵:Na+K+泵(Na+K+依赖式ATP酶——保持胞内高K+和胞外高Na+的离子分布,K+∶Na+=2∶3)大分子、物质团块胞吐(出胞)胞纳(入胞)3.反应与反射的不同在于反应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4.兴奋性静止→活动,弱→强抑制:相反5.跨膜电位=膜电位静息电位(RP)——对K+有通透性,即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AP)——Na+的平衡电位6.上升支去极化(Na+内流)锋电位反极化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K+内流)后电位极化——膜电位内负外正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去极化——负值↓超射——去极化电位由负→正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去极相和复极化7.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一定的持续刺激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8.阈值阈下刺激9.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的比较:动作电位局部反应形成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Na+通道大量开放少量开放特点全或无定律反应幅度有等级性无总和效应总和效应不衰减传导衰减性传导向远处传导近距离传导210.绝对不应期兴奋的周期性变化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11.骨骼肌收缩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及暗带的H带变短1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连与终末池的Ca2+有关肌浆中[Ca2+]↑——肌丝滑动肌浆中[Ca2+]↓——肌肉舒张13.不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形式的不同,如表:电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潜伏期短短长收缩形式单收缩单收缩强直/复合收缩14.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15.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男子——4.5×1012—5.5×1012/L平均——5.0×1012/L女子——4.0×1012—5.0×1012/L平均——4.5×1012/L新生儿——6.0×1012/L16.血红蛋白(Hb)的含量正常成年男子——120—160g/L正常成年女子——110—150g/L17.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对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18.红细胞生理特性Ⅰ.可塑变形性Ⅱ.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这一特性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59.5—76.5mmol/LNaCl溶液红细胞在59.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小红细胞在76.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大Ⅲ.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悬浮稳定性=膜表面积/容积19.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4.0×109—10.0×109/L平均——7.0×109/L白细胞减少4.0×109/L增多10.0×109/L20.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单核细胞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321.中性粒细胞的功能Ⅰ.具有很强的吞噬力Ⅱ.参与免疫复合物合坏死组织的清除22.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Ⅰ.吞噬、消灭致病物Ⅱ.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Ⅲ.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质及衰老受损的细胞Ⅳ.吞噬衰老红细胞和溶血时放出的Hb又参与铁、胆色素代谢23.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Ⅰ.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限制速发性过敏反应Ⅱ.对蠕虫的免疫反应24.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含有组胺、过敏性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Ⅰ.产生速发性过敏反应Ⅱ.释放肝素,参与脂肪代谢25.血小板的数量正常成年人——100×109—300×109/L平均——160×109/L血小板数量50×109/L——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00×109/L——易发生血栓26.血小板的生理特征粘附和聚集、释放反应、吸附作用、收缩血块27.血小板的生理功能Ⅰ.生理性止血功能Ⅱ.促进血液凝固功能Ⅲ.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28.凝血过程和原理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第一步:凝血酶激活物的形成(X→Xa)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Ⅱ→Ⅱa)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Ⅰ→Ⅰa)29.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肝素血型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浆中的凝集原AA抗BBB抗AABA和B无O无抗A和B血型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浆中的凝集原31.输血关系4AAOOABABBB32.Rh血型系统∧红细胞(Rbc)红细胞∧供受血(主侧)(次侧)血者者∨血清血清∨主侧——供血者Rbc+受血者血清(直接配血)次侧——受血者Rbc+供血者血清(间接配血)主、次均(-),配血相合(同型血)结果主(-)、次(+),血基本相合(异型血)主(+)、次(-),配血不相合(异型血),不能输血33.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Ⅰ.去极化——0期:Na+内流心肌传导细胞1期:K+外流(蒲肯野细胞)2期:Ca2+内流复极化3期:K+外流↑↑4期:If离子流(Na+K+Na+Ca2+交换,兴奋性变化)Ⅱ.ø期:Ca2+内流窦房结细胞(P细胞)3期:K+外流4期(舒张电位):Na+内流↑,K+外流↓a.P细胞动作电位分去极化的ø期和复极化的3、4期,无明显的1、2期特点b.P细胞的最大舒张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的绝对值小于心肌传导细胞c.0期去极化速度慢,去极幅度低,时程较长30.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电生理特性收缩性——机械特性31.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Ⅰ.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重要)Ⅱ.最大舒张电位水平Ⅲ.阈电位(TP)水平32.房室延搁及二快一慢的生理意义房室延搁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心房兴奋而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二快一慢——心房和心室几乎同步收缩,同步收缩效果好,有利于实现心脏泵血33.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时的周期变化Ⅰ.绝对不应期——去极化开始→去极化→-55mvⅡ.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有效不应期长,不会像骨骼肌一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保持着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是实现心脏泵血的重要前提Ⅲ.局部反应期(-55-60mv)5Ⅳ.相对不应期(-60-80mv)Ⅴ.超常期34.心肌收缩的特点Ⅰ.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有利心脏射血Ⅱ.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Ⅲ.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血Ca2+↓对骨骼肌无影响,对心肌有影响[Ca2+]↑,收缩↑;[Ca2+]↓收缩↓;[Ca2+]↓↓,兴奋收缩脱耦连35.自律传导兴奋收缩K+↑↑↓↑↓↑↑↓传导阻滞丧失停在舒张期↓↑↓↑↑Ca2+↑↑↑↑停在收缩期(Ca2+钙僵)Na+↑↑↑↓(Ca2+Na+交换)36.心脏收缩过程归纳Ⅰ.等容收缩期心室收缩→(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心室容积不变房室瓣关主动脉瓣关Ⅱ.射血期心室进一步收缩→(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心室射血入主动脉,心室容积↓房室瓣关主动脉瓣打开Ⅲ.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心室容积不变房室瓣关主动脉瓣关Ⅳ.充盈期心室进一步舒张→(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心房内血液进入心室,心室容积↑房室瓣开主动脉瓣打开37.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与心指数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ml)×100%心舒末期容积(ml)心指数=每分输出量(L.min-1/m2)体表面积38.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和心率(HR)39.每搏输出量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前负荷)、A血压(后负荷)、心室肌收缩性能力等容收缩期↑心室残余血量↑主动脉压↑(后负荷压↑)射血时间↓→搏出量↓→射血速度↓回流血量不变6→舒张末期压(前负荷)↑→收缩力↑→搏出量↑在完整机体内,通过异长自身调节,克服阻力,使搏输出量恢复40.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特点音调低音调高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短与第二心音间隔短与第一心音间隔长听诊部位心尖部心肩部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心室舒张开始组成心室肌的收缩血流减慢撞击大动脉根部房室瓣的关闭动脉瓣关闭血液冲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室内压↓,心肩血→心室引起振动41.动脉血压的形成Ⅰ.足量的血液充盈——前提Ⅱ.心室射血——动力Ⅲ.外周阻力Ⅳ.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缓冲4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Ⅰ.每搏输出量——收缩压高低反应每搏输出量的多少Ⅱ.心率Ⅲ.外周阻力——舒张压反应外周阻力大小Ⅳ.大动脉管壁弹性Ⅴ.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搏输出量↑↑↑↓(不明显)↑心率↑↓(不明显)↑↑↓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血管容积↑↑43.影响上升支的因素——心输出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可扩张性上升支心室收缩前段下降支中段降中峡降中波室舒张后段744.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挤压作用(肌肉收缩、肌肉瓣的作用)呼吸作用45.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微循环——微动脉、静脉之间的循环Ⅰ.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特点:途径短、血流快、常处于开放状态、物质交换功能小功能: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回流入心,骨骼肌中此通路多Ⅱ.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特点:管壁厚、途径短、血流速度快、常关闭功能:体温调节作用Ⅲ.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特点:管壁薄、途径长、流速慢、通透性好、利于物质交换功能: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场所46.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毛细血管血压推动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47.心脏神经支配及作用Ⅰ.心交感神经及作用来源——(胸)T1-5灰质侧角支配右侧:窦房结、右心房、右心室——心率↑左侧:左心房、房室交界、心室内传导系统、左心室——心收缩力↑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作用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传导性加强(正性变传作用)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Ⅱ.心迷走神经及作用——较δ优势节前神经元支配——脊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后纤维支配右侧:窦房结占优势左侧:房室交界为主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作用房室传导速度↓(负性变时作用)心房肌收缩力↓(负性变时作用)阻断剂——M型受体阻断剂48.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Ⅰ.负反馈调节、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Ⅱ.平常经常性起调节作用、缓冲血压变化Ⅲ.对急剧的血压变化敏感、保证心脑血供49.冠脉血流量的调节8体液因素局部体液因素(腺苷——心肌最重要的代谢产物)全身体液因素(肾上腺、NA)50.冠脉流量变化的决定因素主动脉压高低、心舒期长短舒张压↑、冠脉血流量↑舒张压↓、冠脉血流量↓51.肺通气的动力——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52.呼吸道口径的调节迷走神经(+)→乙酰胆碱(Ach)→M型胆碱→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NA)→β2型肾上腺素→平滑肌舒张53.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胸膜腔内压=肺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Ⅰ.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不致因回缩力而塌陷Ⅱ.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54.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55.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呼吸膜、通气血流量比值(VA/Q)56.通常所指呼吸中枢——延髓—脑桥呼吸中枢57.CO2对呼吸的调节——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CO2H+PCO2↑(血液)→(脑脊脏)→H2CO3→→延髓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强H2OHCO3-58.[H+]对呼吸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H+不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