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之美》教案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淡之美教案教学要求一、领会各层面淡之美的特点,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内涵。二、揣摩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品味恬淡优美的语言风格。三、理解课文运用比较突出淡之美的写作方法。课文分析指导本文是一篇经典的说理散文,兼有议论文的说理性和散文语言优美、行文自由灵活的特点。作者提出了“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观点,然后由淡妆女孩的美谈起,依次写到自然西湖的淡美、水墨画的淡美、茶的淡美,进而上升到对人生和禅理层面淡美的阐述。它可以启迪学生如何去做人,以何种心态走好人生之路。课文行文从容舒缓,语言清新优美,富有思辨性。一、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作者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从人的装扮、大自然、艺术创作、饮食文化的淡美几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上升到对人生世相和禅理层面淡美的阐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观点,用语显豁,醒人耳目。“至美”一词足见作者对淡之美的推崇备至。第二部分(第2~13段):以生活和艺术、文化现象为例,具体阐述作者的观点,表达对淡美的欣赏和推崇。其中包括四层意思。第一层(第2~5段):将淡妆女孩和浓妆艳抹的女孩进行比较,突出淡给人留下的纯净感觉和富有韵味的遐想,表达了对淡之美的接受和认可。由对淡妆女孩的描写切入,意境素雅,别致而富有情趣。第二层(第6~7段):将早春时节细雨中的西湖景色与人工雕琢的浓丽景色进行比较,说明自然的西湖景致才是最美的,表达了对淡之美的欣赏和向往。第三层(第8~11段):将水墨画与工笔画、油画进行比较,认为水墨画简约含蓄,富有韵味,是一种深得淡之美的艺术。第11段是过渡段,既概括和总结上文,又引起下文。第四层(第12~13段):将浓郁的咖啡和清淡的茶进行比较,突出清新微碧的茶带给人的感官愉悦,指出二者虽无法加以比较,但对作者自己而言,更倾向于淡。第三部分(第14~21段):从人生哲理层面阐述淡之美,将浓和淡两种生活方式进行比较,认为淡这种生存方式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4~15段):指出浓和淡均是一种生存方式,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判断其利弊,而作者认为淡对于身心更有裨益。然后,从这个角度出发,肯定了浓烈的进取的人生哲学观是积极的,而恬淡的从容的人生哲学观未始不是另一种的积极。第二层(第16~19段):从感情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人之间恬淡自然的相处方式更有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关系。第三层(第20~21段):从物质欲望的角度阐述了淡泊名利可以免除许多烦恼,活得更加从容自如。第四部分(第22~24段):将淡之美提升到禅理的层面,阐明淡与禅的关系。最后一段指出求淡之美,得禅趣将是人生之乐事,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提升。二、细读课文,领会淡美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作者在提出观点之后,放开笔触,依次分析了人之淡美、自然之淡美、艺术之淡美、饮食文化之淡美。对于这些层面淡美的特点,应让学生细读课文,认真领会。淡妆女孩的美,美在本色,美在自然,似清新的春风,给人以洗净铅华的纯净之感。而浓妆艳抹的女孩,表面光丽,却因缺少内涵,不能让人产生更多富有韵味的遐想。所以,淡或许因为接近天然,更易被人所接受。西湖的美,美在朦胧,美在自然。细雨微风中,柳枝轻摆,水波澹澹,雾霭轻浮,山岚微现,桨声船影,人在画中游。较之那大红大绿、人工雕琢、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这淡淡的如水墨画般的西湖,才是最美的。中国水墨画的美,美在简约,美在质朴,美在含蓄。它能在精简之中营造意境,在省略之中留下想象的空间。中国的工笔画,浓烈而直白;西方的油画,浓墨重彩。当然,浓到好处不易,可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茶的美,美在淡淡的幽香,美在久久的回味,美在舒展的嫩蕊和微碧的水色带来的感官怡悦。咖啡则是色泽浓酽,苦香无比。强劲持久的兴奋总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对于作者而言,倒宁可倾向于淡。在分析了这些层面的淡美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以一句“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来顺承上文,引起下文,开始对人生的淡美之境进行阐述,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否定浓烈人生哲学,但他自己更倾向于恬淡人生哲学,认为于身心大有裨益。作者认为,与浓烈人生相比,淡美人生追求的是进取中的从容自如、不急不躁、荣辱不惊、乐观豁达,不能与消极避世相提并论。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它不是感情漠然,而是顺其自然,无昵无隙,温和融洽,不致因太过热烈而导致求全责备,反目成仇。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成败得失,成功固然可喜,但不必因此而狂傲;失败自是不快,但不必因此而消沉。在物欲膨胀的现代社会,作者意在告诫世人要除去心头的浮躁,执著于自己脚下的路,不要为人世的浮华迷失了双眼,不要为物质的欲望踟蹰了脚步。课文最后,作者将淡美之境上升到禅境,认为“淡”蕴涵着“禅”的神韵,“禅”追求着“淡”的境界。对于淡之美、禅之趣,学生可能很难深刻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求淡之美,求禅之趣,是人生达到极高境界的一种体现。它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是阅尽了人生的沧桑之后获得的一种经验和感悟,是抛却了私欲和狭隘之后收获的旷达和洒脱,是了悟了生命的真谛之后产生的飞跃和升华。它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先哲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要深刻理解这种境界,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人生历练中慢慢揣摩和品味。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突出的特点。作者对淡美倍加欣赏和推崇,但并没有一味地从正面加以论述,而是在浓与淡的对比中突出淡美的特点,自然而然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作者肯定淡之美,但并不一概否定浓的积极意义,比如承认中国工笔画的重彩“毫无疑义,是美”,承认浓烈人生哲学的积极意义等,论证不失之偏颇,表现出客观辩证的态度。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对各层面淡美的描写和分析,表达对人生的独到感悟。因此,文中有很多隽永箴言,值得我们仔细揣摩。1.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这句话承接上文对中国水墨画和工笔画特点的描写而来。工笔画精描细绘,和盘托出,一览无余,虽然也能给人带来审美的体验,但很快就会消逝。而水墨画是一种省略的艺术,简约含蓄,给欣赏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留下了充分思考和回味的余地,从而更耐人寻味,具有更为持久的美感效果。2.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所谓自画像,是指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在这里作者显然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即个人的名分、地位等。作者的观点是,做人应该不图虚名,不为虚名所累,对于名利的追求应该淡泊一点。3.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联系上下文可以得知,“看得淡一点”,是指对物质的欲望、名利等不要过分执著。得到了,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失去了,失败了,也不必因此而消沉。面对成败得失能够淡然处之,可以让人活得从容洒脱,省却许多烦恼。这句话说理委婉、亲切,显示出作者豁达的心胸和成熟的智慧。课文语言亲切自然、简洁优美、清新恬淡,与文章淡美的主旨形成契合,读来舒缓自然。作者善用两字、四字、五字、六字短语,也使文章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例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一句中,“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八个两字短语,简约蕴藉,淡雅自然,描绘出一幅早春细雨中的西湖美景,如一幅水墨画,意境悠远,令人心驰神往,使人自然而然地接受淡之美好。又如“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恰当的用词,描写了一杯绿茶带给人的感受,“嫩蕊”“微碧”“透明”几个词准确地写出了茶的淡美,“怡悦”“熨帖”“惬意”写出了作者极度满足的心理感受,四字短语和五字短语交相辉映,参差错落,富有韵律。再如“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和谐,“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非常讲究炼词,却无雕琢之感,准确地概括了持恬淡生活观者的人生哲学,整个句子持论公允,令人信服。类似的句子还有“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对“欲望膨胀到无限大”的种种表现进行了白描和分析,生动深刻,入情入理,令人警醒。重点难点分析本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领会各层面淡美的特点,进而理解人生的淡美境界和禅境的深刻内涵,二是揣摩和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课文的语言特点。其中,对人生淡美境界和禅境的理解又是本文的难点。对于各层面淡美的特点,教师可就某一层面的分析为例,指导学生概括领会,其他层面交给学生自己分析概括,通过对课文的仔细阅读,这一问题不难解决。对于揣摩和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如要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进行分析,不可孤立地只看一句话;要看修辞手法,注意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要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和句式特点;要指出句中指示代词具体指代的内容,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等。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具体指导,但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和品味。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所以对人生淡美境界和禅境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对此,解决办法有二。一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如学生可能会提出,淡美人生是不是有些消极?作者主张在处理感情关系时也要求淡,是不是让人变得冷漠?教师可视学生情况,或由全班学生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自己解答。二是重在教师讲解。教师既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现实生活,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也可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阐释这一思想的来源;还可结合中国古人的一些例子进行阐释,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超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淡然等。教学建议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是从哪几个层面来谈论淡美的。然后,具体分析各层面淡美的特点,领会淡美之精髓,同时理解比较的写作手法及作者客观辩证的立论态度。接着,理解人生层面和禅理层面淡美的内涵,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关键语句加以理解,另一方面可采用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的方法理解。最后领会课文的语言风格,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诵读仍然是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教师首先要能做到精彩范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美读、品读、研读,读出散文的韵味,重要段落可以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课文的主旨,不必强求人人都理解,人人都能深刻理解。可以向学生指出,淡美是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需要经过反复的人生历练方能达到,现在理解不了也没关系,但要将此记诵在心,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慢慢体会。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本题意在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各层面淡美的特点,理解课文主旨。见“课文分析指导”。二、本题意在让学生揣摩课文富有哲理的语句的含义。见“课文分析指导”。三、本题意在让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见“课文分析指导”。四、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深入领会课文主旨的基础上,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首先要正确看待“浓”“淡”两种生活方式。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并非非此即彼的单极,因此,“浓”和“淡”两种生活方式都是合理的,两者并不矛盾,正如文中所说,都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区别只在于面对不同的事以及所要把握的度。至于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引导。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成败得失,除去浮躁,不求虚名,从容自如,泰然淡定。相关资料淡泊才是真福──访著名作家李国文(孙敏)著名作家李国文颇受读者喜爱,他写的《改选》《花园街五号》《冬天里的春天》《月食》《危楼记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