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课件一汇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轼学习目标:◇落实文言基础知识。◇鉴赏写景、体悟情感意境。◇品读黄州的苏轼。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士,年方21岁,由此,开始了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临皋黄泥坂行歌巉岩栖鹘冯夷悄然缟素戛然作揖蹁跹玄裳畴昔一读:读准字音gāobǎnxíngchánqīhúpíngqiǎogǎojiázuòyīpiánxiānchángchóu二读:整体把握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每一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再读文本,概括内容,分析情感。要求:独立分析2分钟,小组交流1分钟。1、注意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朗读前两段,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要求:思考: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一、二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三读:品读课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需)。”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看了这些,我们心中舒畅,于是一面走一面唱(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气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这儿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是为您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1)形容词:众多,各2)兼词:“之于”“之乎”3)第三人称代词。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用法:1)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2)秦伯谓子桑:“与诸乎?”课后练习题是岁:这一年.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将:准备。归:回。从:跟随。既:已经。尽:全,都。仰:抬头。顾:环顾。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已而:过了一会儿。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薄:迫近。顾:可是。安所:从哪里。谋:商量。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第一段: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1)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2)那么乐从何来呢?——①景美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所见的冬景,扼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写黄泥坂所见的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宾客、佳肴四美已具,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做了很好的铺垫。思考: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江山的见闻感受。三读:品读课文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山,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高处,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由得心生忧伤,感到震惊和恐惧,寒意顿生,觉得这里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复:再次。•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游”。•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少日子。•摄衣:提起衣襟。上:上岸。履:踏。•披:拨开。•踞:蹲。•虎豹、虬龙:名词作状语,象虎豹,象虬龙。•栖:宿息。危巢:高高的鸟巢。幽宫:深宫。•盖:这里是连词。•从:跟随。悄然:忧伤。肃然:正肃恐惧。•凛乎:恐惧之感。•反:同“返”,返回。放:放任。中流:江中心。•听:听凭,任凭。止、休:停泊,停留。看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从中隐约可看出主客双方已由山段所写的欢乐情绪向忧伤情绪转变.且“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探究第二段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2、品读:“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作者面对眼前所见的感叹,请细细品读,体味其情感变化。从字面上看,是写从作者初游赤壁的七月份到现在复游赤壁的十月份,由于秋冬季节的变化,江山景色已经随之变得不认识了。真是时变景迁,江山改容!由此可见,作者已从上段所写的欢乐情绪悄悄地向忧伤悲恐情绪转变了。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jué,跌倒)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句体味到更深刻的情感。曲笔双关,寓情颇深。2、品读:“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作者面对眼前所见的感叹,请细细品读,体味其情感变化。从字面上看,是写从作者初游赤壁的七月份到现在复游赤壁的十月份,由于秋冬季节的变化,江山景色已经随之变得不认识了。真是时变景迁,江山改容!由此可见,作者已从上段所写的欢乐情绪悄悄地向忧伤悲恐情绪转变了。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jué,跌倒)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句体味到更深刻的情感。曲笔双关,寓情颇深。(3)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悲(予亦悄然而悲)(4)悲又从何而来呢?——①江山不可复识②历幽景而恐③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4、文中为什么要用上“盖二客不能从焉”这句话?有何用意?因为作者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古人不称意时,往往通过长啸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当作者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风起水涌”的场景又让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长啸能抒发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苏轼面对月夜江山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6、“予亦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又能体现作者什么情感变化?“予亦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表现夜间登山历险的阴森恐怖气氛,也隐含有对当时政治环境险恶的影射,所以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5、说说“划然长啸……风起水涌”这部分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时快到半夜,环顾四周,寂寞冷清。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昏昏入睡了。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①夜逢孤鹤②梦会道士第三段: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道士化鹤。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怀良辰以孤往孤单、孤独孤高、孤傲人梦见道士化鹤,及醒来寻找道士。三读:品读课文明确: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四读:领会感情起雅兴而游历幽景而恐梦道士而惊逢孤鹤而梦乐悲怅游前游中游后(幽静宁谧)(阴森险峻)(亦真亦幻)后赤壁赋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思想中的一种自觉的进取与求索,那么道家思想就是在这种进取与求索遇到阻碍而暂时回归自然寻求寄托的行为。儒家思想是一种思想的自觉和生命的自律,道家思想则是一种思想的圆润和生命的景致。“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1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2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游的景色大不相同。3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后赤壁赋乐→叹复识→悲、恐、凛惊寤品读黄州的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读了这些诗文,你对黄州的苏轼有何更深的了解?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只姿态翩跹的蝴蝶,那么黄州就是困住苏轼身体的那个茧,它束缚了他,也成全了他;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那么黄州就是揉进苏轼身体的那粒砂,它打磨了他,也升华了他。赤鼻矶上,骤风袭袍,怀浪遏飞舟之雄才;清风月下,寒透半生,染忧国思亲之霜鬓。读其诗,顿感豪迈清雄;品其言,回味韶秀悠然。有言其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