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产业布局(苏东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的实践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的形成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愈来愈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运用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等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是区位理论的奠基人(二)二次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1、成本学派理论。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是胡佛等。2、市场学派理论(1)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竞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2)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人理论等。其中,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3)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1)成本一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2)艾萨德是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试图建立一般区位理论。(3)俄林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4)弗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进行了探讨。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1)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2)代表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5、其他相关理论(1)区域联合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要理论(2)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适应自由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学说。•从亚当·斯密开始,经大卫·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等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一,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这一分工,把一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一定地区。•第二,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三,地域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早在30年代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在前苏联被广泛接受,在产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5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伯利亚,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气、铁矿、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的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思想。30多年来,国家将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内地,加速了内地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产业畸形布局的不平衡状态。(2)我国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严重的教训:•第一,轻沿海,重内地,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第二,片面强调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从强调“平衡布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开布局,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布局的条件、特点、层次、机制和区域产业结构等内容。(一)产业布局条件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除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二)产业布局特点1、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2、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三)产业布局层次•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律。研究产业布局不仅要研究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还要研究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即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四)产业布局机制产业布局机制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分为两大类型:1、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区位,而且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外的非经济因素干扰。(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2、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是20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战后,在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比较流行。这种机制的主要特点:(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决策权、资产增量和建设项目在各个地区的分配权,乃至资产存量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全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地区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次要地位。(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3、对两种机制的比较•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各有长短,单纯依靠某一种机制都难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世界各国先后认识到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必须有效利用由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的计划机制。(五)区域产业结构影响产业布局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部门经济结构。•不同的部门经济结构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至关重要。从区域的角度考察,一个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必须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过程,它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貌。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深山老林、高山峡谷、荒漠草原等等,呈现了原始自然美,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动植物的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的主要供应地和造纸业的集中分布区。三、人口因素(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充足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产业安排上,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在人口较少地区,大多布局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优势产业,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开发地区的高投资。2、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人口质量的高低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高质量的人口和劳动力是发展高层次产业,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有明显的影响。产业布局应与各地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导致市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四、社会经济因素(一)历史基础•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再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改变其不利的方面,使产业布局合理化。(二)市场条件1、市场需求影响产业布局,对产品的需求量。2、市场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影响产业布局的部门规模和结构,是形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以及有地方特色产业地域综合体的指南。3、市场竞争可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和产业的合理聚集,使产业布局指向更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合理区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产业布局,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正确的政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法律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产业布局亦然。•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不得不把沿海的一些工业迁往内地,并重点进行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