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2010年11月16日)蒋巨峰《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建议》),是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奇葆同志高度重视《建议》的起草工作,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对《建议》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起草《建议》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衔接:一是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相衔接;二是与我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相衔接;三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衔接;四是与省委、省政府近几年工作思路和重大部署相衔接。《建议》起草前期,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之前,又广泛征求了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丰富和完善《建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建议》起草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一、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深刻认识我省的发展基础,准确把握面临的发展形势,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前提。《建议》指出,“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们经受了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巨大破坏,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严峻形势,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超常努力,化危为机、克难而进,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能够胜利完成。一是国民经济加快发展。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结构调整步伐加快,“7+3”优势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亭子口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工建设,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生态建设进展顺利,200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1.3%,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正在形成。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2009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垃圾处理率达到83%。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扩权强县试点稳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深入推进。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快速增长,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二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五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大力实施了一批重点民生工程,高度重视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特别是通过实施富民安康工程,扎实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等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深入开展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推进彝区“三房”改造,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深入推进新村、产业、劳务等专项扶贫工程,扎实推进秦巴山区等连片扶贫开发,深入开展“挂、2包、帮”活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三是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伤痛和惨重损失。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抢险救援阶段,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8万多人;及时开展救治,把致残率降到了最低。安置群众阶段,震后10天,完成了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因灾房屋损毁群众的过渡性安置。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截至9月底,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85.2%,完成投资占概算投资的85.6%,圆满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今年8月中下旬,地震重灾区发生多地多次群发性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我们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全民参与”机制的作用,确保了“临灾避险、预防避险”工作落实、“预报预警、应急转移”准确及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特别是群死群伤;清平、映秀、龙池三镇更是创造了临灾避险的奇迹,重建成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十一五”的艰辛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四川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积累的经验更是弥足珍贵。实践证明,这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是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改善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民生工程投入最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建议》分析认为,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不确定因素较多,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从省内看,“十二五”时期,我省将面临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等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压力和挑战。总体判断,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通过把握机遇、化危为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进四川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议》提出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建议》指导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这既是中央的总体要求,也是我省的现实需要。围绕这一“灵魂”和“核心”,结合四川实际,《建议》提出“十二五”发展应坚持和遵循五条基本原则: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省“十一五”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仍然滞后于全国。2009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8%,要在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年均增速必须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左右。我们只有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快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只有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才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二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四川幅员辽阔,既有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大的问题,也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必须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这一优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3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必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在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必须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把社会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三是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四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省在农村管理体制、家庭联产承包、国企改革等领域大胆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我省还有着雄厚的科教人才等资源优势。我们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不断巩固和发展比较优势。五是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和强省的有机统一。“十二五”是承前启后的五年,目标的确定既要着眼于五年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相衔接,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相协调。《建议》提出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等六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值得指出的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议》更加突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强调要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更加突出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目标,强调要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出具体的预期性、约束性指标。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加快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经过“十一五”的加快建设和发展,我省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城市基础设施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前提。《建议》强调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力争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航空、水运建设,加快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成都主枢纽,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