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复习——第十、十一课时(探究)例析:4.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2018江苏卷)【答案】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2017江苏卷)•【答案】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2016江苏卷)•【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①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2010年江苏卷《溜索》)主旨题•【答案】(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2011山东卷)答案示例:①标题一语双关。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表达技巧表层义深层义深层义江苏省近年来小说阅读探究题的考查有哪些特点?1.考查点看似比较丰富,但有规律可循。问题方向基本为:意蕴、内涵、含义作用、寓意作用、意蕴与情感取向、几层深意、表达效果等。2.探究考查角度主要有:词语(标题)类探究、句子类探究、内容、情感类探究、表达效果类探究等201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语文科)(三)现代文阅读(要求)•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作品意蕴:指的是作品内在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作品形象和内容具有包孕性,因此使得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含义,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意蕴就是“------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下面就从几个不同的命题的角度看看这类型的问题如何探究及解答(一)小说标题的深刻意蕴的探究例:4.试探究用“铁圈”作为小说标题的妙处。(6分)【答案】(1)情节结构上,以铁圈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依次写老人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情节连贯紧凑。(2)人物塑造上,铁圈引起了老人行为心理的变化,激发了老人对幸福的憧憬追求,从而促使他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3)作品主题上,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寄托着对童年的幸福,温暖亲情的憧憬,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每点2分)•1标题意蕴探究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第三步:挖掘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2小说标题的作用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标题3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1)思维模式: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小说的主题探究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表现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或者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或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解题思路: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骆驼祥子》(节选)4.结合文本,对小说尾段的内容加以评析。(6分)【答案】祥子表面木讷,内心却对自己能够坚持已见,不为利钱所动而感到高兴;他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挣钱去买车,不愿靠剥削别人来获得生存,表现了他勤劳真诚的品质。但是样子对社会新生事物心怀疑虑,不愿接受,反映了他落后狭隘的小农生存意识。•(三)小说的情节类的探究题•(1)亮出自己的见解。探究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自己的观点。•(2)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事件等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从文本叙事形式进行分析。文本的叙事形式,包括结构的组织、线索的安排、叙事的顺序等。•另外,对于情节合理性的探究,还要结合小说的时代特点、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进行分析。•例如:《喜宴》•★4.“喜宴”已经结束,但小说结尾为何又写了“一个月以后”知识青年们再次去老师家?请作探究。•①这是故事的尾声,补充交代了参加喜宴后的情形,进一步说明了老师家中的情况,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有助于进一步塑造知识青年的形象,说明这些知识青年已经慢慢融入村庄的生活;③表现了村庄人的热情、淳朴,好客。•例如:《黄宝》•4.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省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6分)•【答案】不可以省去。最后一段与前文“我”不想说也不想听邻居的议论相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终日缩在家里不敢出门又体现了刘乾生的可怜之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决定看望刘乾生表达出对草根命运的同情,丰富了主旨。(共6分。每点2分)•可以省去。黄宝的命运起因就是刘乾生改制事件,以刘乾生在改制后的结果为结尾,情节已经完整;刘乾生杀狗送给厂长却没有得到留用,极具讽刺意味;以此为结尾,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引发读者思考。(共6分。每点2分)(四)小说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的探究题类探究•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第二,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入手。•第四,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或典型的环境描写。•第五,联系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例如:•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2016江苏卷)《会明》•【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4.请探究文章的丰富意蕴。(6分)《来电与应答》•【答案】对德芙拉这一类推销员片面追求利益缺乏同情心的批判;对“我”多次设法委婉拒绝却一步步被逼得走投无路遭遇的自嘲;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经济至上的观念冲击道德伦理这一普遍性问题的反思。(每点2分)阅读师陀的《失乐园》p·122•1.请简要说明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分)•【答案】①写出了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②与下文孩子们在“乐园”嬉戏时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2.作者为什么说“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6分)•【答案】①村庄贫穷落后,娱乐生活较少;②秋后的禾场适合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玩乐;③禾场上的游戏给天真、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带来了快乐。•3.请根据第④段文意,简要分析“哀伤”的内涵。(4分)•【答案】①失去亲人的哀痛;②想参与儿童游戏而不得的慨叹;③美好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④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4.请探究标题“失乐园”的深刻意蕴。(6分)•【答案】①对过去美好乐园的追忆;②对童真失去、快乐时光消逝的叹惋;③对家园丧失的哀痛;④对教育现状的隐忧,对儿童命运的关切;⑤对社会环境恶化、今不如昔的感喟;⑥对成年人变得虚伪、平庸的无奈和反省;⑦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向往。阅读:王溱的《城市的牵牛花》p·111•1.如何理解文中第⒀段中加点的词语“庆幸”和“惋惜”?(4分)•【答案】①庆幸:牵牛花被砍只是一个梦。②惋惜:现实中没有种花的时间和空间;梦境中美好的情景,不可能实现。•2.请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6分)•【答案】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租客们对牵牛花的宽容,③突出了牵牛花带给人们希望和愉悦的作用。•3.小说最后写老家的爬墙虎,在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答案】①与前文的牵牛花、爬墙虎相呼应;(2分)②引出下文带回爬墙虎种子的叙写(2分)•4.联系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答案】)①城市生活环境恶劣、精神生活单调;②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冷漠,城市生活对人的异化;③表现了对绿色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追求。④改变世界必须从改变自我做起,要敢于行动。阅读:陆翎的《摊上》p·119•1.请根据前六段文意,分别阐释“美丽”和“痛苦”的内涵。(4分)•【答案】①美丽:天气晴好,歌声嘹亮宏阔,团队精诚合作;②痛苦:生活贫穷困苦,拉纤艰难辛苦,家庭遭遇不幸,赵青云内心矛盾自责。•2.文章第⑨段写老女人传告死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写老女人传告死讯与上文写妻子病重和赵青云预见有重大不幸相照应;②引出下文对赵青云内心悲痛而隐忍坚强的叙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渲染了小说的悲凉氛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答案】)第一处:纤夫们声音洪大,脚步齐整,力量惊人。第二处:赵青云丧妻后内心的痛苦、精神的崩溃。•4.作者多次描写滩上拉纤的场面,试探究这样写的表达效果。•【答案】①突出了纤夫们的艰辛、坚毅、默契;②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③揭示了旧时代底层百姓生活的悲苦;④贯穿全篇,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