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城市规划体制的形成。•1、产生背景:•西周:进行大规模地城市建设——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城邑规划体制即宗法分封制和礼制——到战国时,齐国的一个人根据宗法分封制,礼制及民间的建筑技术,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城邑建设理论,即《考工记.匠人营国》(营国——就是建立诸侯国等问题)。•2、《考工记.匠人营国》的主要内容:•①、城邑建设体制:各种城邑形式、数量、布局等•②、礼制营建制度(左祖右社,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居中为尊等繁文辱节)。第二章城市建设•③、城邑规划•各种城邑:王城、诸侯城、都的高度都有规定,依次降矮:宽度也有规定,王城一般是“九轨宽”,然后依次降低。•古代都城:有城与郭的设置,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都有城郭之制。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意思是说: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在汉代以前,城与郭是放在一起的,郭附于城的一边,从汉以后,则分开设置,“内之为城,外之为郭”。•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内城)、外城(郭)。府城通常两道:子城、罗城。•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完全是按这种布局建造的,只有鲁国的都城(P55图2-1)接近于这种类型。1、宫城6、廊院2、外朝7、官署3、宗庙8、市4、社稷9、国宅5、府库10、闾里王城,其布局设想图如下:井: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九夫为一井.一百步见方为一夫.一个大方块相当于一井,一个小方块相当于一夫;一井就是九夫。全城为九井,相当于九个大方块.•二、古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及应用•(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发展)•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城市处于萌芽状态,布局散漫无序,带有“氏族部落”的性质。•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铁器时代)城市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大城包小城或两城并列)实行夜禁(宵禁)。•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城市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全城作棋盘式分割(里和市虽仍由高墙包围,按时启闭,但到后期,管制放松了)。•第四阶段(宋代以后):开放式的街市期,自宋以后,北宋卞京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属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形式。•(二)、详解:•1、春秋战国到秦汉•出现了违制现象:自己擅自建城;自己擅自把城市规模扩大;自己擅自把等级提高•(1)春秋战国到秦汉期间城市规划特点:•①首都之选择,秦以关中为根据地,络阳为前哨。•②布局方式——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轴线布局。•③从集中的市场可看出,与以前“筑城以卫君”比较,现已转化为“筑城以盛民”,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④代表城市:西汉长安•西汉长安遗址平面见P60图2-3•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②、城门外(东出、北出)有外廓,可容纳160个闾里和8万户居民。•③、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面及北面郊区设置了七座较小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从各地迁富豪来此居住,用以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这一组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城市,其总人口数不下于一百万。•④、长安城西面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一池三山”模式)•⑤、通向城门处有8处主干道。•2、东汉——北宋•(1)背景:独尊儒术——崇尚周政的儒术——继承“周法传统”——营国制度重新开始发展——成熟。•②洛都规划主要特点:•洛阳城的基本情况。•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之一。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五代、唐先后都将古都定于此。战国至西汉时,这里就是全国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更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太学生有3万余人。隋时城内有东南北三市,唐代曾设西市,都是国际性的市场。•洛阳北倚邙山、南临络水,自北向南,地势渐低,宫城偏于京城之北。•隋、唐长安•宫城位于城北中部,宫城南为皇城。•城西——开凿:永安渠和清明渠(直至宫城和禁苑)•城东——开凿广通渠(300余里至潼关)•特点:•a、宫城、皇城位于主要地位,沿南北中轴线进行其它的布局;•b、通过纵横道路分为109个里坊和东西两市;•c、规划宏伟而整齐,体现了严格的宫殿规划制度和礼治气氛。•B、唐长安:•唐长安是在隋大兴的基础上发展的,基本上沿用隋的旧局。但由于主要宫殿移向东北大明宫,因此朝臣贵族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汉长安与唐长安的移址平面简图:•△:总结东汉——北宋(东都洛阳、宋东京)•时期其都城布局形式的特点:•a、宫、祖、社、稷及官署、集于皇城内,形成政治活动中心。•b、手工作坊和广大居住区,聚集于大城内,构成经济活动中心;•c、废弃后市之制,分设东西二市置于皇城以南;•d、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形成以宫为主体的城市中心区。•作业思考题:•1、比较西汉长安与隋大兴城市规划形式的异同点?•2、隋大兴和唐长安各有何特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3、代表城市:北京城•历史名称:古为蓟、隋涿郡、唐幽州、辽燕市,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A.历史•北京作为首都是1153年,称为“金中都”,完全按汉族文化建造。•“元大都”——忽必烈灭金后建造。•“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明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其子朱隶迁都北京。•1406年建造北京,1420年建成。(自明成祖开始,明清共有24个皇帝在此执政和生活)•改造:北部收回5华里,南部扩1华里,后又向南扩大,清没有较大变化。宫殿建筑——北京故宫•金中都宫殿建筑——北京故宫金中都宫城•元大都宫殿建筑——北京故宫B.布局(1)紫禁城(2)外朝(3)内廷(4)其它•北京全城有一条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大小六座门——(太和门、乾清门等)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锋和地安门——止于北端的鼓楼、钟楼。从S到N,全轴7.5公里。•皇城内建有各种类型的建筑,从天安门——紫禁城——地安门,这一轴线完全被帝王宫廷建筑所占据,主要有宫殿,苑囿、坛庙、衙署、寺观、作坊,仓库等。宫殿建筑——北京故宫(1)紫禁城•长:960米,宽:760米,面积:72万平方米•紫禁城正门为午门(重檐庑殿顶),后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以乾清门为界,前为“外朝”,后为“内廷”。•午门前广场:130米×600米•设端门(重檐歇山顶)•天安门(重檐歇山顶)宫殿建筑——北京故宫内廷外朝宫殿建筑——北京故宫•4、地方城市的建设•①布局:•北方(平原)——城市平面与道路系统、方整规则;•南方(依山傍水)——依据地形成不规则的布局:•依山建城:“重庆”,沿等高线布局;•沿江建城:“长沙”,整体布局呈带状;•沿河建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有的沿江呈带状、有的因十字型或井字型河流而成块状布局,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②道路系统:•北方——路宽、平直、土路、不铺设路面。•南方——铺砖石、设砖石明沟或暗沟,以河道组成城市主干道。支河道通向各居住街巷,沿河两岸为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