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政策汇编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二〇一四年二月I目录1.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豫发〔2013〕7号)2.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豫发〔2012〕2号)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人才培养联合基金的协议书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海外留学人才来豫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豫政办〔2011〕88号)5.关于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意见(豫科〔2009〕46号)6.河南省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7.关于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行动计划(豫组通〔2009〕20号)8.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科技〔2012〕711号)9.河南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认定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豫科〔2009〕101号)10.关于加快河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的意见(豫人社留学〔2012〕10号)…………………………………………………………………………….11.郑州市工业经济科技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郑州市科技II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12-2016)的通知(郑工科安〔2012〕35号)12.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开封快速崛起的意见(汴发〔2013〕10号)13.开封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开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暂行办法》的通知(汴办〔2013〕12号)14.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意见(洛发〔2012〕22号)15.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意见(洛发〔2011〕18号)16.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17.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18.鹤壁市科技创新计划(2013—2015)19.鹤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办法》的通知(鹤办〔2013〕13号)20.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21.焦政办《关于印发焦作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焦政办〔2013〕67号)22.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濮发〔2013〕7号)23.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III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许发〔2013〕7号)24.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2015)的通知(漯政办〔2013〕110号)25.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三发〔2012〕22号)26.三门峡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评审资助办法(三人才〔2013〕11号)27.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商发〔2013〕6号)28.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29.中共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30.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31.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32.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济发〔2012〕13号)33.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关于2013年郑州高新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郑开管〔2013〕17号)-1-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2013年5月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现就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按照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人才和成果明显增多,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解决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5年间翻了一番多,农业科技创新为我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省已进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时期,探索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道路,对科技创-2-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科技创新还没有摆到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科技对外开放度不高,创新要素支撑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加快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创新型国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二、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围-3-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二)总体部署。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要以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构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支撑引领和驱动能力为根本目的。——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公共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中介、科技投融资等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各类服务平台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突出市场需求的创新导向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高效配置。完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4-制,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健全科技创新的要素保障机制,培育完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市场。完善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政府服务、引导、推动创新的效能。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确立我省科技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扩大科技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技术、成果、人才,引进研发机构,聚集和扩大创新资源。加速引进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和应用,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搭建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开展合作研究,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创新。鼓励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通过企业并购和引进技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强化创新的规划引导、统筹部署,提升创新的整体效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强化示范带动,组织新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广,以应用促创新。强化政策引导创新。(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6%;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万件。到2020年,基本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高-5-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0名。三、建立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四)规划构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发展的宏观研究。围绕我省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制定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等进行引导,按照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组织技术创新。积极构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以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协调组织,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中介、科技投融资等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集群式发展趋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积极规划建设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推进工程,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到2015年,形成30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建设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00个、检验检测服务平台10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0个,以及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评价、技术转移交易等科技服务机构。-6-(五)突出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围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按照产业链组织创新链,明确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立健全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充分发挥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新型功能材料、创新药物、高效节能装备、智能终端、物联网、动力电池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促进产业加快发展。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机制,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在食品、有色、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对产业生产流程、工艺和产品层次进行提升改造;围绕产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拉长产业链,向产业价值高端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围绕“百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