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钟飞腾,门洪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北京100007;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91[关键词]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报告[摘要]本文评述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简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起源及其学理内涵;第二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带有中国情怀的教材、专著开始大量出版,、中国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025722826(20100620085209(域,从学理分析起步到学科建设加速发展的过程,已经取得不俗成绩。本文以发展历程为经,以学理线索为纬,阐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起源、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及其内涵,总结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并重点论述中国学界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历程、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就如何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划,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决策者意识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利益能够影响发达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格局;第二,经过短短20年的快速发展,日本在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猛烈冲击美国市场,这一局面迫使美国研究者不断审视美国资本主义模式是否具有绝对普适性;第三,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的长期经营催生了欧洲美元,这一美国本土之外的金融货币市场直接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合法性,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国际货币政策;第四,越南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二战结束以来的绝对主导地位,战争不再是美国获取战略资本的主要渠道。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大变革,一系列原有国际问作为一门探究世界范围内政治与经济互动的交叉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欧美国际关系学界。推动这一学科诞生的国际背景有:第一,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资源搅乱了西方国家的国内发展计[收稿日期]2010203207[作者简介]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投资和国际关系;门洪华,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理论。一、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诞生题研究范式难以理解的现象凸显,并日益影响到政府决策、研究者视野及日常生活。欧美学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变革的巨大潜力,其研究紧跟时代步伐。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发表于1970年的《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85系:一个相互忽视的案例》一文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国际[1]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P304-315批学术领袖从中脱颖而出。举例来说,哈佛大学政府系倡导学生攻读政治经济学项目时需要研习现代经济史、国际政治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民主化与改革、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非洲的政治经济学以及东亚的政治经济学;普林斯顿大学是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镇之一,该校经济系、政治系与伍德罗・威尔逊学院联合培养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项目,课程明确要求攻读该项目的学生必须具备多元微积分、矩阵代数等高等数学知识。以政治与经济相互关联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思想积淀并非完全来自大学课堂,也并非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追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谱系,大约要追溯到17世纪西欧社会的重商主义。例如,1621・孟出版《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4],数百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现过众多富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佳作。一些经典教科书总结记录了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分析范式和研究性案例,迅速地推动知识界对这一学科和这些重大发展现实的理解。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吉尔平1987年出版《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被认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教科书。吉尔平系统论述了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三种思想传统,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一分类与综合极大地影响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其实,这并非是吉尔平第一次阐述其相关思想。早在1975年,吉尔平出版了《跨国公司与美国实力》一书,其中提到蕴藏于国家间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的思想脉络以及当时新兴的新政治经济学。2005年,吉尔平接受《国际关系》杂志采访,回忆起他当初如何走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术殿堂并以性,思主义者。商主义著作之后世界经济秩序,[2]展开。(P361-372来,,斯密出版《国富论》,创造了学科体系,他立足于英国的现实和本国利益需求,总结此前商业发展经验,并展现英国工业革命准备阶段的图景。自此之后,围绕国家富强的学说竞[5]相问世,现代强国构建的国际体系也遍及全球范围。只要国际体系对国家行为的约束一如既往,则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力必然从大学课堂中走向全世界。伴随着殖民扩张,西方国际体系开始扩大到其他地域,尤其是自19世纪中期起,中西关系从昔日的文化、商业交流为主发展到政治、安全关系为重,中国与世界关系逐步成为一个核心议题。不断认识国际社会是中国崛起为现代强国之前的重大任务和挑战。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外交和国际法,迄今仍在继续之中。与19世纪精英人物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一与相关研究相辅相成,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迅速在大西洋两岸展开。据美英两位学者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一份调查显示,英美大学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设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项目,美国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跨国公司研究、欧洲政治经济学、发达工业社会研究、东亚政治经济学、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经济学,英国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欧洲一体化、货币金融、国际商务、亚太地区研究、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经济学已成为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StudiesAssocia2[3]tion规模最大的一个分部。(P238-241样,当今的中国知识界仍主要秉持“洋为中用”精神①。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界从20世纪70年代重新融合政治与经济,创立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期间恰逢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者顺应国内外大势,积极引介西方新思想,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历了引介、生根发芽、当前,美国颇负盛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均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镇,课程完善且富有特色,一大制度化发展和中国化的学科历程。①当然,主张“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者亦不乏其人,但随着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国观念、中国主张、中国话语逐步展开,这些主张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对。86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一铺垫阶段(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一段时期内“,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情况连同其他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再有系统[6](P183-184地向新中国介绍的条件与机会。”恰在这一时期,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有了迅猛发展,出现了汉斯・摩根所、乔治・凯南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们创立的学说和推进的学科建设积极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拓展的需求。欧洲为获得安全保障而联合自强,一体化进程成为这一时期欧洲的主导研究议题,而政治关系决定经济关系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题内之义。与此相对照,中国大规模学习和引进苏联模式,忽视了政治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学术界积累西方政治知识的进程被延缓。期间,中国领导人注重国际形势的分析和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大学、系所,的、落后于时代脚步的。由,明1949—1978年的30“断层”,[6](P189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速度研究西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强调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性,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政治与经济相联系看待问题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对于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主要方面等辩证法的运用相当娴熟。类似于西方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学术界首先是从世界经济研究开始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探索是中国独立进行的,并没有受到欧美大学学科建设的影响。而且,这种追求为此后研究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互动关系作了铺垫。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建,1978年国际问题专家宦乡担任副院长,开始筹划建立社科院系统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1980年4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成立,钱俊瑞会长在成立大会上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世界经济研究需要加强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问题;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模式问题;更加系统地调查研究外国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理论建设,特别是推动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7]经济学,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经济的运动和发展规律。宦乡也多次强调“研究世界经济,绝对不要脱离世界政治。研究世界政治的也绝对不要脱离世界经济”思想①。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浦山强调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研究不能割[8](P383-384裂。在政治与经济相结合思想的影响下,该所主办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目前成为中国推介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和引领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最出色的刊物。1982,,②,国际形势发生了美攻苏守的变化,经济、文化交流。大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开始大规模地引进美国国际关系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零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作品。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一书的中文版。这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先行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重要作品,其“霸权稳定论”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发展。1986年,倪世雄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评介》一文中,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角度介[9]绍了国际政治经济学。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指出,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随后,国家教委规定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作为文科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理工农医类学生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从,战后几十年,资本主义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全球化”,这恐怕是中国学①1982年,宦乡在世界经济形势讨论会上指出“者中最早提出全球化并加以论述的。宦乡《纵横世界》:,第195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参见②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邓小平胡耀邦在政治报告中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文选》,第3卷,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这两个讲话明确了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内涵。随后,中国进一步强调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调整以苏划线的僵硬做法,强调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全方位外交关系。871988年开始,国家教委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文科试卷中加考“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科目。客观地说,围绕这一要求编写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教材、课程建设对于推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果没有当年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教学,不可能在21世纪迎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强大舆论支持。1987年堪称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里程碑之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著作译介开始大规模展开。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瑞士学者布鲁诺・弗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作者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义为“运用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的经济理论的标准工具,力图对国际关系中经济和政治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分(析”;[10]序P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生王宁坤撰文介绍此后影响巨大的世界体系理论;[11]吴开成、桑玉成撰文介绍了相互依赖、经济政治化和霸权后合作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强调政治与经济的综合联系,了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其本质却是为级”服务的;[12]学林出版社出版文选》,,(JoanEdelma一书的部[13]分内容。此后数年间,流行于欧美大学课堂的两本重要教科书引入中国。1988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199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本书被视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