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2、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立宪阶段,决定公共物品的决定规则,即按照什么原则吧社会成员的偏好加总起来、确定公共物品量,什么原则确定各阶层负担的税收。立法阶段,在规则范围内展开集体活动,形成集体决议。行政司法阶段,按照集体决议,由政府机构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完成税收分摊。6、简述两种不同类型公共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或称耗尽性支出,指政府以购买商品、公共工程、劳务的方式占用和消耗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各部门的各种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自身并不消耗社会资源,而是将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间转移再分配.购买性支出产生资源配置的作用,转移性支出产生收入分配的作用.购买性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对商品\劳务扥的购买使这类社会资源流入公共部门,一位私人部门无法使用这些资源,公共部分的购买性支出替代或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转移性支出并不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资源,只是在社会成员间加以调节,更好的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7、分析推升公共支出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瓦格纳从经验中总结,随着人均收入的人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政府职能的扩大和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形式这些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司法制度和执法部门;人口增长和生活密度提高,导致外部性的拥挤,要求公共部门加以干预和管理。人们收入的提高,对教育、娱乐、文化、健康的各方面的公共物品需求增加,而这种需求的增长比国民收入的增长更快。政府直接参与生产的活动也增加了,一些新行业要求大规模的投资,这类投资是私人部门不远或不能实现的。8、简述转移支付的分类及特征转移支付,指政府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1)税收返还,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名义上有中央财政收入,实际上返给地方财政。2)财力性转移支付,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中结算财力补助。3)专项转移支付,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行业发展战略设立补助资金,重点用于相关公共服务,地方财政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9、试述公共预算的分类及制定程序公共预算,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政府级别不同,分中央公共预算,地方公共预算。预算编制程序不同,分临时预算、正式预算、追加预算预算内容不同,经费预算、公共投资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等编制形式不同,分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预算作用时间不同,分年度预算、中长期预算。收支管理范围不同,总预算、单位预算。制定程序:确定预算项目的目标,编排实现预算目标的方案,按照预算方案进行预算安排。10、中国政府复式预算的构成分哪些部分复式预算是通过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应的预算形式,反应预算资金的流动、流量,资金的性质和收支结构。我国主要分经常预算、资本预算、专项资金预算。经常预算,反应税收收入和政府一般活动的经常费用支出,采用政府会计账户收支对照。资本预算,反应债务收支、公共投资,采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专项资金预算,反应各项专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11、政府收入可以包含哪几种形式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资金,其范围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狭义的政府收入仅指国家预算内收入。高培勇讲,政府收入包括财政收入(税、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企业的部分利润)四个部分。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事业收入、外事服务收入、捐赠收入12、简述税收的三性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利强制征收,而非自愿缴纳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进行任何补偿固定性,国家在征税前通过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征税比例,不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13、简述税种的分类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分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按课税标准,分从量税、从价税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价内税、价外税。隶属关系,分中央税、地方税。五大类,28个税种。1)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2)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3)资源税,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4)财产税,包括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辆购置税、契税、车船使用税5)行为税,包括印花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14、简述税收中性和税收效率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应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效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二是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效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15、简述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循环运动三部门的国民经济,包括居民、政府和企业。政府经济职能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并与家庭、企业发生经济联系。税收从家庭部门分得收入,由在产品市场上消费生产的产品。(画图)税收对生产进行资源调配、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消费进行资源调整,对积累进行再分配。国民经济循环分为生产、分配、使用、积累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税收安排。16、公债与税费收入相比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公债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借公信力和政权稳定性、财政收入的持续性,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的格式化债权凭证。税收产生的较早,而公债出现的较晚。公债是国家信用、购买人自愿的,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公债是有偿的,税收是无偿的。公债是财政预支,而税收是真正的收入与税收相比,两者都是国家取得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税收是国家满足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而公债则是一种补充。17、简述中国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构成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指在财政体制上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它具体规定了各级政府筹集资金、支配使用资金的权力、范围和责任,使各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有责有权。一是收入关系,涉及到上下级政府中的财政收入划分;二是支出关系,涉及到上下级政府中的事权划分,支出关系的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三是转移支付的关系,涉及到上下级政府之间财力的集中、补助和转移等。18、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控制财政收支规模的指导原则、相应措施。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增加财政支出为主的扩张性政策,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措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扶持产业升级,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没有实现减税政策、而是加强税收征管、适度提高税收占GDP比重,优化支出结构,增加收入用于更多公共需求。19、财政风险主要是指什么财政主体不适当的财政活动,给进一步的财政活动、社会经济带来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外部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导致财政资金遭受损失和财政运行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包括内生性、外生性财政风险。原因如收入来源不稳定,可调控财力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公共投资的风险,预算赤字长期化、增长快,国债管理不合理,官员的道德风险等等。20、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有何关系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财政赤字只是以替代方式嵌入总需求,不会增加总需求,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胀。但当政府举债,并在银行体系形成额外的信用扩张,增加M2的货币供应。当政府举债,推动利率上升,央行为维持利率稳定,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最终将导致通胀。当有的国家国债过于庞大,或者无法通过发行国债为赤字融资,政府可能直接增加货币发行、或向央行借款,结果也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按照费舍尔的货币公式p=kM/Y,当货币流动速度相对稳定时,货币供应增加,价格就会上升,产生通货膨胀。二、论述题1、论述1994年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改革的总体思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为加强中央政府对税收的控制,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提高地方征税积极性,调节地区间分配格局,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将税种划分为中央固定税、地方固定税、中央地方共享税。根据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财政改革的总体思路财政改革包括预算改革、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1)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关系,按分支只是、收益范围和法制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通过立法、而不是行政干预,建立政府间权责关系的准则。2)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改革现行收费管理制度,聪哥本上遏制乱收费,理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3)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中国“十三五”期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明确政府改革职能转变、合理定位的前提下,配合政府层级的扁平化和“大部制”取向下的整合与精简化,建立“扁平化”的财政层级框架,合理划分中央、省、市县三级事权和支出责任,改进转移支付制度,按“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