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观课议课》有感推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赛讲活动,也经常参与课后的评课议课,但说句实话,自己对如何评课议课并不是特别了解。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自己对评课议课有了更深的理解。评课是同伴互助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还是专家引领的重要阵地。评课既要反对只讲好话,相互奉承,也要反对只说缺点,相互诋毁。评课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指出不足,更重要的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授课人共同进步。评课前要充分准备,理清思路,抓住要点。切忌面面俱到、轻重不分、条理不清。重点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得失,提出改进意见。(一)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1、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设定单一的知识能力目标,还应在感情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设计明确的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2、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是评价这节课效果的重要指标。(二)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即我们通常说的教材处理。但教学资源整合较之教材处理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对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把尺子。评课时要从教师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取舍、整合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教学资源的合理取舍、学生现有经验的有效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评价一节课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三)教学程序展开教学过程的评价要点,既要看教学过程的预设,还要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应变、生成与发展。1、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二看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三看是否有一定的独创性,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五看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否根据教学实际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和发挥。2、教学结构课堂结构主要指教学环节或步骤。教学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是评价教学结构的主要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是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问题为核心”。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以讲授新课为例,通常应有复习巩固、新课导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学生思考、教学小节、课堂训练(练习)等环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应十分注重给学生的参与、思考、讨论、练习安排较多的时间。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整节课教师的讲授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的自学、自悟、讨论时间安排15-20分钟,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安排5-10分钟。也有学校规定,课堂练习必须完成课本上的所有习题,并完成配套教辅上的部分练习。同时,还要观察和评价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如是否突出重难点,是否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是否有效的前后转换与连接,是否根据课堂突发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时间与环节等。(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条件和手段校际差异大。因此,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应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优选活用。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即使同一节课,也要根结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索阶段总会有许多瑕疵和不足,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评课人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而不要囿于惯性思维横加指责。4、教学手段与工具的运用。既要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同时也要肯定不具备条件的教师使用传统的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技术。要客服片面强调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倾向,不能“为使用而使用”,更不能为装潢门面而滥用。教学条件和工具的运用,关键要看是否适时、适当、有效。(五)教师基本功“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课堂教学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评课,要透过教学过程,看到授课人内在的教学基本功。1、板书:一是看板书设计的合理性,是否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画龙点睛;二是看板书字迹,是否工整美观,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强调书写的规范、美观;三是看简笔画,是否具备必要的简笔画技能。2、教态: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是合格教态的基本要求。对教态的较高要求,教师还应该仪态优雅,富有表演力和感召力。3、语言:准确清晰、精当简练、语调适宜、快慢适度,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或哲理、激情奔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幽默感。4、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六)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课堂教学效率,即单位时间取得绩效,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时间越少越好、学生学得越轻松越好、学习过程越快乐越好、学习负担越轻越好。二是看目标达成度,主要看是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这里要强调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仅看学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还要看学生在思想教育、情感体验、实际操作等方面收获。三是看学生受益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收益状态,从不单要看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要看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进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各上层楼。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结合听课时当堂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评课有理有据、客观公正。评课议课学问大,暑期收获真不小!评好课:有效观课议课之四怎样有效议课一、评课者要“示弱”在《道德经》第四十章,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就“道”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并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在这样的语义中,“弱者,道之用”是指“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使其发生和成长。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教学,“示弱”就是将自己的“有”藏起来,示交流的对象以“无”和“弱”,使对方不等、不靠、不依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用弱”则是在引导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而弗牵,牵而弗达”。评课者“示弱”和“用弱”的意义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第一,为参与者“发现真理”提供一种可能。在引导者主动甚至迫不及待地要向参与者“奉送真理”的时候,参与者就可能主动放弃自己“发现真理”的努力。这样,参与者不仅没有了“发现真理”的机会,而且也会失去“发现真理”的意愿。第二,使参与者学会承担学习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承担责任。“弱者,道之用”是把参与者的成长责任从现在主要由引导者担当的事实转移到主要由参与者自己担当,“示弱”和“用弱”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你不要靠我,我是靠不住的”,“示弱”和“用弱”可以在引导者和参与者作用的“此消彼长”中让参与者对自己负责,使他们自觉担当自己的责任。第三,让参与者体会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快乐。这种快乐源于受尊重,源于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源于“发现真理”的心灵震颤,源于对自我发现能力的欣赏和赞美;而参与者要得到这样的快乐,需要引导者在参与者自主发现过程中“示弱”和“用弱”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弱者,道之用”思想,评课者要:(一)充分信任对方我曾经先后在城市实验中学和农村中学观察两位老师教学“梯形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就知识掌握水平、教材理解能力、课件制作功夫、教学表达技巧,城市教师都超过了乡村学校的老师。但乡村学校在学习山东杜朗口的教学经验,授课教师把教学的舞台还给了学生,老师选择了配角和帮助者的角色——一种“用弱”的方法。于是,我们在农村学生那里看到了热情、兴奋以及彼此的争辩和置疑,它与城市学校相当多学生被动、机械、冷漠的状态形成了对比。另外一个明显的对比是,在城市学校,我们在观课中能游刃有余地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在农村学校,我们跟不上同学们智力活动的节奏,学生思维和交流的密度和质量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如果可以把同学们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作为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就可以判断农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好。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信任他人的两点启示:第一,只要有机会和条件,人总是愿意发展并希望改变自己的,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第二,充满探索自由,并和自身探究能力匹配的智力探究活动、精神历险活动具有快乐,参与者对这样的活动有兴趣并愿意为此努力,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参与者得到更多。事实上,只有以更加积极的他人假设为基础,“弱者,道之用”才有真正付诸实践的可能。(二)耐心等待对方教育不是加工和塑造,而是生长与成熟。加工与塑造强调外在的力量,生长和成熟重视内在的可能和自为。生长和成熟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等待,等待意味着“示弱”和“用弱”。在等待中,在参与者的学习责任和自觉性被唤醒以后,教育可能收获更多的欣喜。(三)主动成就对方人需要表达和表现,失去表达和表现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生活。这样,让别人表达和表现就是对他人的一种成就。“弱者,道之用”需要这种成就精神,在成就对方的表达和实现愿望时,引导者要学会“舍得”,舍得自己的预设,舍得自己的精彩,舍得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曾经观察过一节初中语文课。老师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出示了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同学们讨论得十分认真。在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论时,我们听到了精彩的见解和流利的表达。汇报结束,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的却是老师上课前预定的结论。就在同学们忙着抄写结论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同学发出的嘟噜:“早就有了答案,还要我们讨论干什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多几次这样的方式,这些学生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吗?恐怕不会,他们将会选择等待,等待老师的答案,等待多媒体显示。在这里,从成就学生的角度,教师最好的方法还是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而不是“你们说的都不算,我的才最好”、“听我的”。“弱者,道之用”是教学活动中“用”的思想和方法,它并不是引导者本身素质的刻画和表达。也就是说,“弱者,道之用”并非说引导者越无知,越低能越好。这是一种“实则虚之”的艺术:引导者要先有“有”的基础;在交流时先“有似无”——不表达出来,使其他参与者不能发现引导者“有”,不能对引导者产生依赖;引导参与者发现和创造;最后的目标是参与者“无中生有”。它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更加有效的“有为”。事实上,“弱者,道之用”的实践将对引导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从素质结构上看,“弱者,道之用”要求引导者必须具备“导”的素质,比如“导”入情境,引“导”活动,“导”出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等等;从能力水平上看,一旦对方身上蓬勃的生长能力被激发和点燃,他们将会提出更多富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将对引导者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提出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者更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导”学和“导”有的能力。二、评课要善于倾听、理解和成全教师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不知道您有什么想法?在圣诞节,一个美国男人兴冲冲乘飞机往家赶,一路上幻想着团聚的喜悦情景。恰恰老天变脸,这架飞机在空中遭遇猛烈的暴风雨,飞机随时随地有坠毁的可能,空姐惊恐万状地吩咐乘客写好遗嘱……后来,飞机终于平安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