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分层和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一、什么是社会分层•定义:社会分层是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1.阶级与阶层的关系•共同点:都是对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描述。•不同点:第一,侧重点不同•阶级是关系概念,侧重不平等的质;•阶层是等级概念,侧重不平等的量。•第二,划分标准不同:•阶级是一元的经济标准•阶层可以是一元的、多元的、也可以是复合的标准。•第三,存在时间不同•阶级是历史范畴•阶层是永恒范畴。2.社会分层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社会分层主要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造成阶层隔阂。•交往原则——趋同性二、社会分层标准1.收入2.职业3.受教育程度4.权力三、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一)对社会分层现象的理论阐释•功能学派•冲突学派•综合派(二)社会分层标准和模式1.韦伯的三重标准•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政治标准——权利•社会标准——声望2.社会分层模式•沃纳模式•米尔斯模式•丹尼尔·贝尔模式四、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中国的社会分层以1978年为界•78年以前分层简单,之后复杂。•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过渡性特殊阶层第七章社会分层和流动第二节社会流动一、什么是社会流动•(一)定义•美籍俄罗斯社会学家索罗金,1927年发表《社会流动》,被认为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定义: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也包括地理空间的移动。•注意:社会流动的原因是有社会地位的差别。•社会流动的结果是使个体随位置的变动而带来社会资源获取能力的变化。•对社会而言属于各阶层之间量的微小变化。•(二)社会流动的类型•1.从流动的动因上分•结构性流动:由社会因素引起的、非本人意愿的流动。•自由流动:由个人原因引起的。•2.从流动的方向上分•水平流动:在同一社会地位之间横向流动。•垂直流动: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3.从流动主体分•代内流动:个体一生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二、社会流动的前提和条件•(一)社会流动的前提•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是社会流动的基本前提•1.封闭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先赋地位——个人与地位的固定联系•世袭规则——社会位置出现空缺需要填补时由先赋地位决定•制度约束——制定种种措施限制流动•2.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自致地位——个人与地位的不固定联系•自致规则——社会位置出现空缺需要填补时由后天自致地位决定•消除障碍机会均等•所以:封闭的社会分层结构指阶层划分固定、流动性小的社会。——不允许、不提倡流动•开放的分层结构是指富有弹性、流动性大地社会。——为流动提供的前提•(二)社会流动的条件•1.社会因素—决定了社会流动的规模和频率•(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分化出新的、地位较高的职位,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上向流动。•(2)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它直接影响社会流动的难易程度。•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劳动力流动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劳动者在法律上有自由迁徙、自由择业的权利,人为约束少,流动较多。•(3)取决于社会文化传统后人价值观,这决定了人们的内在流动欲望和行动。•社会流动观:人们对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生活地域环境的基本态度。•社会职业观:对各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评价,决定了人们的流动方向。•2.个人因素•个人生理上的先赋条件•后天的才能•个人的身体状况三、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一)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1.量的合理性•满足社会缺位的需要又不超过社会的承受力。•2.质的合理性•体现机会均等的原则•第一,普遍性原则•社会地位开放范围的普遍性,即向所有合乎地位条件的人开放,而不是向合乎条件中的一部分人开放。•实现标准的普遍可能性:大部分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而不是极少数人可达到。•第二,自致性原则•排除先赋因素对地位获得的影响,后天条件决定取舍。•(二)合理的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1.形成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有助于在无法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情况下缩小人与人的实际差异,消除人与人的不平等。•2.能拓宽各阶层之间的接触,有助于各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消除阶层隔阂,减少阶层冲突,加强社会稳定。•3.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积极开拓进取精神,推动社会高水平的良性运行。四、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