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化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个人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设想一个问题:•假如你被锁在一间屋里,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度过你的幼年和童年•你能讲人的语言吗?•你会有个性吗?•你能领会人的感情吗?•美国社会学家金斯利·戴维斯,回答了这个问题。•1940年著《一个孩子极端的社会隔离》,发现并报道了两个在与世隔绝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安娜——私生女;六岁半被发现。•状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能自己进食和洗漱;没有感情、对人冷漠。•结果:逐渐学会照料自己;11岁病死那年开始学说话。•伊萨贝拉——私生女;被聋哑母亲藏起来;六岁半被发现。•状态:与母亲有手势交流;行为像野生动物。•结果:经过训练,几年后几乎赶上同龄儿童。•比较这两个与世隔绝的孩子结果的不同兽孩由野兽养大的孩子,人们称其为兽孩。到20世纪末,世界上发现的兽孩已经达50多个。1731年9月,人们在法国北部香槟地区宋日城堡附近的树林里,发现一个不足10岁的女孩。小姑娘不会说话,但喉头可以发出嘶哑的吼声。在对她进行教化期间,她经常溜出城堡,到附近的河里去抓鱼。在河水中,她动作敏捷,出水时手中总会抓到几条鱼。对于抓到的活鱼,她先用门牙将其切成若干块,然后生着吞咽下去。她不怕严寒,不喜欢穿衣服。科学家分析认为,小姑娘可能是在北极地带由海豹抚养大的,因此在声音和行为举止上都与海豹相似。•1799年,猎人们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的森林里,发现一个约10岁的小男孩,在树上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猎人将其逮住,并取名维克托。维克托不会讲话,只能发出近似猴叫的声音。他脾气暴躁,总是想方设法咬东西,晚上要到室外睡觉。维克托虽然在人的呵护下生活了近30年,但最终没有学会人类的语言,只能明白几个简单字的意思。•1920年,印度一队猎人在山上捕获了两个与狼群嬉戏的女孩,交给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主教分别给两个女孩命名卡玛拉和亚玛拉。这两个在狼群中长大的女孩汗毛长且密,喜欢吃生肉。她们昼伏夜出,靠四肢行走,经常呲牙咧嘴、嗷叫袭人。亚玛拉仅仅活了一年,卡玛拉4年后学会了独自站立,第五年,能用点头或摇头表示是与否,能弄懂二三十个单词的含义,开始端着盘子用手抓食。随后,又学会了用杯子喝水。1929年,年约17岁的卡玛拉死于尿毒症。她当时的智力和行为水平,与正常发育的4岁幼儿基本相当。•在所有发现的兽孩中,至今没有一个能够改变野兽习惯、恢复正常人类生活的。学者们认为,因为他们都错过了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一、社会化涵义及其理解(一)定义及理解1.定义:“高校后勤社会化”“养老社会化”与“个人社会化”是否同一个概念?前者指将原来单位承担的事物推向社会。※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能动的选择与调试的统一过程。2.理解: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从时间方面理解: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过去认为社会化是有终点的。•对社会化的解释是从出生到踏入社会就结束了。•现在认为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第二,从内容方面理解:注重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文化遗产。注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第三,从关系方面理解: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既是社会对个人的教化,又是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二)社会化的特点1.强制性一方面,个体无先天的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种强制性伴随个体成长、进入成年后会逐渐减弱。2.能动性表现一: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什么、接受什么,个体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表现二:个人成年后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新文化。3.终身性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4.丰富性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二、社会化研究的三个角度(一)文化角度把社会化看成是人类文化传递、积累、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文化经由社会化的个体而得以传递、延续下去。(二)个性发展角度把社会化看成是一个人个性形成与发展过程。•社会人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的。(三)社会结构角度把社会化看成维持社会结构完整、完成世代交替的过程。•社会要想保持结构完整,就要有各种担任不同职业的角色。•社会要完成世代交替,就要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各类角色培养接班人。•这两个重任只有社会化才能完成。第三章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的意义和内容一、社会化的必要性(一)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把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做人的资格。(二)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仅靠人的本能是不行的。一方面,人的本能比动物少得可怜。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比动物要复杂和高级得多。(三)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社会是一个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群体,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体只有经过学习才能掌握这些规范,明白社会对自己的行为期望。(四)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化的作用一是为社会各类角色培养接班人;二是传承文化。二、个人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为个体社会化以便取得社会成员资格提供了时间保证。依赖生活期的作用:一是为接受文化教化提供了时间保证。二是形成了贯穿一生的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2.人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能进行抽象思维,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为学习社会文化提供了可能。有强烈遗传本能的动物,后天的学习完全是多余的。如果人有本能,社会化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人的学习能力在于知识内化力。知识内化是指把他人知识变成自己知识、把感性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的能力。3.人有语言能力和运用第二信号系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社会文化提供了工具。人借助于语言学习社会文化,积累知识,指导自己行为。只有人才能有语言能力,能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动物只能接受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4.人有独特的文化环境——为社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类创造了文化并世代传递下去,使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于是才有了人类社会生活。三、社会化的内容(一)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过程,即教导生活技能。1.基本生存技能社会化——生活技能。2.专业生存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二)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社会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即教导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人行为办事的规矩和方式、接人待物的礼仪和程序等。违背之就会破坏社会关系。规范的行为模式是从小灌输和培养的。3.角色社会化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1)对各种角色的认知。(家庭角色、性别角色、职业角色)(2)掌握与各种角色相应的社会规范。(3)按照各种性别规范行为,满足社会成员对性别角色的期待。4.价值观社会化•是人们认知和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使个体能够自觉接受社会价值标准,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5.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目的: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1)形成政治信仰,确立政治立场和态度。(2)培养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参与能力。(3)对特定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形成认同感、忠诚感和责任感。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一、基本社会化定义:也称一级社会化,是生物人通过文化教化,获得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1.婴儿期社会化—0-3岁*特点:完全监护;生理机制不完备、心理活动刚开始;语言:10个月内接受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条件反射,之后才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社会化的关键:形成自我认识。*主要任务:细心照料;逐步建立与社会的沟通。2.幼儿期社会化—3-6岁*特点: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性;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模仿社会角色。*任务:扩大交往,大量感知事物,逐步形成完善的个性。3.学龄初期社会化—6-11岁*特点:质变期社会化方式从幼儿园教育(较少强制)学习教育(系统的、有组织的、强制的)过渡。心理发展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小范围活动向集体活动过渡。*任务:形成以概念为起点的知识体系。4.少年期社会化—11-15岁*特点: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世界观萌芽期,形而未成期故有可塑性;危险期:一方面有自主意识要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监护,另一方面缺乏经验、自控力弱、兴趣多变。“初二现象”*任务:掌握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5.青年期社会化—16-18、20岁中国古代女子15岁“发笄”表示已成年,“十有五而笄,二十而嫁”(《礼记·内则》)男子20岁加冠,称冠礼,“冠礼者及成人之道也”“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1)青年前期*特点: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世界观初步形成;个人将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监护走向社会。*面临三个转换:角色转换——从被动的无责任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有责任者。环境转换——从依赖社会转向自立于社会。文化转换——从接受文化、存储文化转变为辨别文化、运用文化、创造文化。(2)青年后期*特点:作为成年人踏入社会。*任务:处理好适应与改造的关系。完善自己的社会资格,直至在成人社会完全立足。做好两个选择和建立一是选择配偶建立家庭,二是选择发展目标建立事业。二、继续社会化•定义:也称二级社会化,特指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不断学习生活文化,以适应社会及角色变化的过程。1.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1)技能失调•第一,学非所用——基本社会化时期对未来的职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学了什么不一定就干什么”,“干什么了不一定学了什么”•第二,学不够用——社会飞速发展,基本社会化只对个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技能进行培训,任何人现有的只是都很难适应未来的要求。(2)文化环境失调第一,社会流动•由于环境转换引起的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性学习。第二,社会变迁•由于生活发展、知识更新引起对新文化的补偿性、更新性学习。•2.继续社会化的过程•(1)中年社会化•(2)老年社会化三、再社会化•定义:使个体改变以前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1.再社会化的特征•对象行为的离规性、教化手段的强制性2.再社会化成功的途径•外在强制和内在反省相结合。3.再社会化的现实可能性四、反社会化•定义:接受社会反文化的过程称之为反社会化。•反社会化的类型第一,无理型反社会化:其结果有利于社会上的少数人,有害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第二,有理型反社会化:其结果有利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有害于社会上的少数人。•属于这种情况的是处于社会制度转换时期,接受被统治阶级压制的新文化。•所以,在各种社会形态上升时期,反社会化的倾向不突出,而在衰落时期,反社会化倾向十分突出。•可以说,反社会化个体增多与活跃正是社会衰落乃至崩溃的原因与标志。六、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一)家庭1.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体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二)学校1.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而设立的学习机构。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受教育的条件。2.学校是组织机构,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生必须遵守和学习它,并按照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角色。六、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三)同龄群体•定义: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1.在同龄群体中以独立姿态、平等与他人交往,可提供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扮演多种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2.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