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外事管理和外事管理学(外事管理学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L/O/G/O外事管理学概论L/O/G/O第一章外事管理和外事管理学第一节外事管理概念乒乓外交指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一、外交、外事和涉外事务•外交是“国家实行其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活动。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辞海》的解释)•外事是相对于内事而言的,其本意即指涉外事务,是国家、地方、部门涉及国外、境外事务的总称。•涉外事务泛指所有“涉及外国”的实务、工作和部门。•外事一开始就是指国家的对外事务。•狭义的外事也通常是指外交事务。狭义的外事主要指外交部门、外交代表机构同外国政府及其机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广义的外事则指国家机关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外事企业、团体、外宾、华侨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旅游等一切交涉、会谈和活动。(《对外交流大百科》)外事和外交有严格的区别•外交是最高层次的外事,是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形式,主要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机构,对各国政府、外交机构和国际组织发生交往,是官方按一定原则、政策、方式、礼遇和程序进行的外事活动。因此,外交工作主要是以国家、中央政府名义进行的,涉及国家主权问题,地方政府无权办理外交事务;•外事工作在我国的外事实践中,则指有别于外交的一般性涉外工作,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范围内的外事活动。代表国家对外并主管外交的职能机构是外交部;代表国家正式办理外交的机构叫做外交机构,如驻外使领馆;其他各种对外机构则统称为外事机构或涉外单位,如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就是党的外事机构。二、外事管理的界定•外事管理:由外事和管理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管理是协调一个团体的活动,以达到共同的目标。•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和控制等环节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包括了主体、客体、目标、规范和手段等共同要素。•管理可划分为两个大的部门:宏观的行政管理和微观的企业管理。•外事管理的定义:它是一个具宏观性质的行政管理,是对包括外交在内的一切涉外行政事务的管辖和处理。外事管理有自己的目标、原则、规范、主题、客观和手段,是外交、外事及一切涉外活动健康发展的保证。第二节外事管理的起源和发展一、外事管理的起源•外事管理是人类社会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萌芽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已初露端倪,在外交史上通常称之为“原始外交”或“神话外交”。•外事管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前就已存在。•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就曾联合起来讨伐蚩尤。•炎黄汇合后,一次著名的大战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黄帝与蚩尤•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女魃bá,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二、古代社会的外事管理•严格意义上的外事管理是在阶级和国家出现之后才产生的。在奴隶和封建社会,当时出现了比较定型的外事管理组织,以及专职和兼职的外事人员和局部性、区域性的外事管理规则。•中世纪,当时的外交以搞阴谋著称,外交出现欺骗和狡诈的风格,对外事人员的要求是观察家。(一)西周时期的外事管理•商朝的第七种政务叫“宾”,是专门负责管理对外事务的。•宾官隶属太宰,主管接待宾客和诸侯朝见事务。•周王朝是一种特殊的国家体系——宗主与藩属的关系。•周王朝与诸侯国以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具有严格的外交礼仪规定。诸侯及方国来首都镐京朝见周天子的礼仪顺序,诸侯以爵位而有所区别,诸方国因方向而有所不同——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也。•周王之下最高的兼职外事官员是太宰。•相、使、介,其下分大行人和小行人,处理对外关系;“舌人”掌翻译;“象胥”负责遣召使节。•(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事管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外事管理的主要成就如下:•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外事管理理论流派。•一是以儒、墨、道家为代表的“王道”派(理想主义);二是以法家和兵家为代表的“霸道”派(现实主义)。王道派主张施行认证,以德治天下,实现世界大同;霸道派则主张追求国家利益和权利,不择手段,用战争统一天下。•《鬼谷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最早关于外交艺术的专著。⒉确立了外事交往的规则。形成了礼、信、敬、义等外交规则。•①礼通常分为朝礼、聘礼、会礼、盟礼、军礼和戎礼等。•②信即信守诺言,遵守信义。•③敬就是相互尊重,尤其是尊重外国的使节。•④义就是处理国家关系的道义准则,如有违背,必遭谴责。⒊创造了许多至今仍有意义的外交方式。如国家和政府的成人、朝聘、质、会盟等。•①国家和政府的承认。•②朝聘即朝觐和聘问。朝觐指国君出面;聘问则指国君不亲自出马,而遣使通好。•③质。在古代,国与国之间表示友好信义,往往以国君的儿子作为人质。○相互交换人质的外交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很盛行。•④会盟。就是召开国际会议。(三)中华帝国时期的外事管理•由于在近代以前中华文化一直比周边文化先进,所以在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宗主的具有宗藩结构的地区性国际体系。•中华帝国时期的外事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中国同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二是指中国与境外亚洲邻国的关系;三是同亚洲以外的国家关系。•★中华帝国时期,我国外事管理的基本特点如下:⒈我族中心,大国主义(华夏中心主义)。一方面,在地理上自认为是地球的中心;另一方面,我族中心还表现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着一种中华文化优越感。总之,唯我独尊,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邻邦,缺少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外交观念。⒉册封和朝贡制度。当时中国对属国的政策主要体现为册封和朝贡制度。册封就是对周围国家的首长赐给封号;朝贡制度就是要求属国定期向中国贡献礼物。⒊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三、近代西方“规范外交”的形成•近代世界外交和外事管理制度是由西方人首创的,外交的规则、惯例和外交官的等级划分皆源于西方的做法。•15~19世纪是西方近代外交制度萌发和形成的时期,这种制度通常称为“规范外交”、“职业外交”或“传统外交”。四、20世纪以后外事管理的新发展(一)社会主义新型外交的产生(二)西方外交的嬗变(三)科技革命对20世纪外事管理的影响第三节外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是一国的对外交往事务;•内容是研究管辖办理有关外事的理论、原则、政策、方针和制度等,并从中找出规律性。•外事管理学是一门新型的边缘或交叉学科,是外交学和行政管理学结合而成的。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为这个学科提供了理论、原则和素材;而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则为它准备了原理和方法。•从外交学的角度看,外事管理学可以被看成是国际关系学或外交学的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外事管理学也是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L/O/G/OThankYou!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