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8)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辉煌的历史进程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认清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与主线,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懂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教学的难点:正确认识党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曲折,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断探索的结果。本讲的主要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及建国初期党所做的主要工作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探索和成就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所面临的严重困难和紧迫的问题。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发展和完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变革的社会。了解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巨大成就,懂得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新中国的成立及建国初期党所做的主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国初期党所作的主要工作一、新中国的成立及建国初期党的主要工作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举行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全面胜利的前夜召开的,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做了重要报告,提出了各项方针,规定了基本政策、总任务和主要途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七届二中全会方针: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基本政策: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和主要途径: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如将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全党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报告主要内容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还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国内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外矛盾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开国大典下午三时,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推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她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因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伟大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开始一崭新的姿态自立与世界的民族之林。(2)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开辟了道路。(3)占人类总数1/4的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4)证明了马列主义思想的真理性。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军事政治财政经济国际政治党的建设四个方面)(1)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考验(2)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考验(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政权和安全的考验(4)经受执政的考验(二)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所作的主要工作1、建国初期的形势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尚未完成;新解放区的土改还没有进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仍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搞垮新中国。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前进中的问题。毛泽东把当时的情况概括为三句话:“有国难、有办法、有希望”。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这样的气概,带领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从1949年到1952年底,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四个方面的工作:(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2)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国初期的所抓的主要工作和成就追缴残余敌人;普遍召开各级人民发表会议;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等。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当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水平的20%,工农业主要产品均有大的提高,全国职工工资水平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收回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兵营和海关的治权;在收回旧政权丧失的国家权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平等互利的新型中苏同盟关系;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4)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950年和1951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整党运动;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等。毛泽东与周恩来共同起草和审议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探索和成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发展问题上,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中心任务由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党要领导全国人民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共识进行的。(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国际形势方面: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力量得到大大加强(有利);帝国主义极其仇视中国,并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实行各种封锁包围(不利)国内形势方面:在经济上,财政经济十分紧张和国难;生产上,交通瘫痪、贸易滞塞、物价不稳(飞涨);在军事上,解放战争尚未完全取得胜利。建国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抗美援朝;土改运动(新解放区土改);镇压反革命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稳定物价;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对策: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当时的各个解放区);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已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第二阶段,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或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既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又为其转变创造了经济、政治条件。(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确立,又是其思想基础。思想基础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由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从国情出发,按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精神,带领全国人民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集中表现于: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有经济的领导地位。南京军管会清查没收官僚资本的布告(3)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在没收官僚资本,管制、代管和征用及征购的外资企业转变为国营经济,在加上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1)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官僚资本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新中国建立后按照社会主义原则组织经济成分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即不打碎他们原有的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实行监督生产,然后逐步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2)处理部分外资在华企业各大城市解放后,人民政府开始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收回了海关,管制了贸易,实现了经济自主权。对于在华的外资企业,没有采取没收的政策,只是通过法令手段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监督。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管制、代管、征用和征购外资企业,连同原革命根据地生长起来的公有经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据统计,1949年底,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国营工业就占到80.7%。国营经济还控制了全国金融、外贸、铁路及大部分现代化交通运输事业。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使中国能在建国初期的艰苦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3)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意义其二,保证国家经济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使政府有力量和条件对殖民地色彩浓厚的其他经济成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使各种经济成分沿着新民主主义轨道,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其三,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前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前提。1953年,党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值虽都达到或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但当时整个国家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欧洲各国、美日都走过,且行得通;二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走过,也行得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近代历史表明)。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独立后的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是主体,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两翼,即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正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特点。(2)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促使中国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这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国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根据过渡时期的两大任务,1953年,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新中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