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行为主义第一节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哲学背景自然科学背景心理学背景一、社会背景20世纪初叶美国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垄断阶段,迫切要求利用人的全部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就需要探索和掌握行为规律,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政府需要以新的思想观念统一美国人的思想,并从行为上控制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二、哲学背景(一)机械唯物主义(二)实证主义(三)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三、自然科学背景谢切诺夫提出把心理学改造成为客观科学的纲领。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主张采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科学的研究主观心理现象,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所决定的。别赫切列夫提出客观心理学思想,主张在反射学中排除主观心理学,不要去研究意识,而用客观方式记录外部反应。四、心理学背景(一)动物心理学华生曾明确称,行为主义是20世纪头10年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结果。(1)罗曼尼斯——以人的心理比拟动物(2)摩尔根——提出吝啬律(3)洛布比摩尔根——向性学说(4)桑代克——效果率(5)华生——彻底贯彻吝啬律,坚持行为主义立场而走上了生物学论的道路。1、安吉尔强调,如果忘掉意识的“可能存在”,而代之以客观地描述动物和人的行为,将会是很有益的。2、机能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适应环境的工具,抹杀了人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与动物本能行为之间的差异。(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三)意识心理学1、在德国,冯特的体系被受到质疑,同时意识心理学遭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挑战。2、在美国,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成为机能心理学主义攻击的靶子,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境地。这些情况所形成的意识心理学危机,必然导致心理学从研究意识开始转向研究行为。第三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他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一、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华生坚持认为,心理学不但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在华生看来,要想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放弃研究主观的心理或意识,把观察到的客观行为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华生指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这一系统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其构成单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而且,他根据反应有内隐的或外显的,遗传的或习惯的之分,把反应分为四类。他强调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华生主张采用客观法来研究心理学(一)观察法他认为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并把观察法分为两类:第一,无帮助的观察,这是一种粗糙而简单的方法。第二,借助仪器控制的观察,即实验方法。(二)条件反射法条件反射法是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其理论特色的研究方法。华生把条件反射法也分为两类:一类用以获得分泌条件反射的方法,另一类是用以获得运动条件反射的方法。(三)言语报告法华生指出,行为主义者可以通过被试的言语报告来研究他的行为,并认为言语报告法比其他客观的方法更为简单实用。他认为言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应,听取别人的言语和观察其身体动作一样,都是客观观察。(4)测验法华生指出,应将测验法和心理学的其他方法平等看待。而他认为所测验的应是行为而非心理品质,测验的目的并非度量智力和人格而应是被试对测验情况所作的反应。三、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一)本能论华生关于本能论的认识的转变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全盘接受传统心理学的观点,随后产生动摇和怀疑,最后便毫不留情地断然否定。他反对詹姆斯、桑代克、麦独孤等人过分夸大本能的作用,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完全否认遗传和本能,主张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则是错误的。(二)习惯论华生认为任何动作,或明显或内隐,凡不属于遗传范畴的,必须看成是一个习惯。他把习惯分为两大类:(1)外显的习惯;(2)内隐的习惯。华生认为随着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习惯就形成了。而且,一些诱因还会影响习惯的形成,诱因越多,越一律,进步就越快也越稳定。(三)情绪论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模式反应,即情绪是遗传的、原初的,其反应是模式化的、类型化的。而且,情绪活动于体内,是内隐的、混合不清的,其可以离开外显的本能动作而发生。华生提出了情绪三维论,即恐惧、愤怒和爱。华生用条件反射研究情绪发展变化,“小阿尔伯特”便是华生在情绪研究中的经典实验。(四)思维论华生提出了著名的“边缘思维论”,也称外周思维论,这种理论主张思维是整个身体的机能,思维必然是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认为,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他把思维分为三类:(1)问答式思维(2)习惯的无声思维(3)构造或计划性思维(五)人格论华生认为,要完整地观察个体的行为,就必须用人格化的情境下的活动情形去观察。他认为,人格乃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我们的所有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幼年和少年时期是各种习惯系统的形成时期,也是人格变化发展最快的时期。而且,人格是可以改变的。第四节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在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在美国风行起来,霍尔特、魏斯、亨特、拉什利、郭任远等心理学家的观点与华生的主张大致相同,但又不完全一致,通常被称为早期行为主义者。一、霍尔特霍尔特坚持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并主张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传递功能而没有任何加工作用的外周论。在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形成所起的作用问题上,他同意华生的观点,但也有不同之处:(1)他承认意识,并把意识包括在行为之中(2)他反对把行为分解为“刺激——反应”,认为行为是完成某种目标的整体。(3)他主张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动机既有来自外部刺激又有内部驱力如饥、渴等。二、魏斯魏斯是一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他主张心理学是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坚持排斥意识和内省法,力图把意识、人格都分解为物理、化学等要素,还原为电子和质子的运动。他强调行为的生物要素,然而又不能回避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的事实。于是他主张,人是这两种力量的产物,并且创造了“生物——社会的”一词去说明人类行为的特点。三、亨特亨特认为,心理学也已走上客观地研究人类行为的道路,他主张心理学应当努力地描述和解释、预测和控制有机体对外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外显行为,并排斥意识和反对内省。亨特以其对动物和儿童的延迟反应的实验研究而著名,为其行为主义观点寻找了根据。四、拉什利拉什利打着反对主观主义的旗帜,坚持其师承的行为主义立场。他认为心理学不可研究意识,他把行为分为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认为它们并无实质差别。拉什利还做了白鼠及其他动物脑切除实验,提出大脑皮层功能的两条原则:(1)整体活动原则(2)均势原则拉什利对脑整合机制的发现和完形心理学的理论有着一致之处。五、郭任远郭任远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有机体全部行为的科学,其目的在于考察有机体行为原理中的种种决定和统御行为的规律。实际上,他的环境决定论比华生还极端,认为有机体除受精卵的第一次动作外,别无真正不学而能的反应。而且,他还以其“胚胎行为”研究而著名。第五节对行为主义的评价一、主要贡献(一)客观心理学的建立(二)心理学领域的拓展(三)心理学应用的深化二、局限性(一)生物主义(二)客观主义(三)机械主义(四)还原论(一)客观心理学的建立华生的行为主义的改革运动帮助了美国的心理学,使其在研究行为时,从主义意识的主观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和客观主义。华生的行为主义真正使心理学由主观范式转向客观范式。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是行为主义发展至今仍保持下来的最显著的特征。(二)心理学领域的拓展行为主义一直致力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而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动物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华生在儿童心理学客观化方面——方法和术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行为主义对实验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三)心理学应用的深化行为主义注重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强调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提倡心理学要面向实际生活,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其更注重面向实际生活,重视心理效应,发展应用心理学。华生不仅倡导心理学的应用,而且身体力行。使行为主义方法、技术应用于各个机构和领域。二、局限性(一)生物主义华生把心理学看成一门自然科学,将人和动物看成是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实体,忽视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只看到了人与动物的连续性,抹杀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二)客观主义行为主义提倡以客观的方法代替主观的内省法,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行为主义贬低作为主体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客观行为和客观方法视为心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陷入了“无心理内容的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境地。(三)机械主义华生行为主义坚持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千方百计地把人描绘成为一种消极被动而毫无主观能动作用的机械结构,其结果必然又陷入机械主义的境地。(四)还原论在华生看来,人的“心理”最终可还原为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他把社会的东西还原为生物的东西,再把生物的东西还原为物理、化学的东西,抹杀了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别,陷入了还原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