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一、社区的概念与构成:1、社区的涵义“社区”一词,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于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书。滕尼斯所指的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与此相应,他将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理性的意志所形成的联合称为社会。中文“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者由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英文原意指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译成中文后,含有地域的意义。2、社区的构成要素归纳起来,社区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基本方面:◆地域。社区是地域性社会,是处在一定地理位置、一定的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中的社会。它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具体的空间。◆人口。◆生产体系。社区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生活单位,因此,必须具有一套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体系,具有一套为社区生活历必需的教育、文化、服务的系统、设备。◆组织结构。社区是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体系,内部由各种组织和群体构成,从而形成组织管理网络,保证社区中人们有秩序地生活。社区的组织结构内容.既包括生产组织,也包括生活组织,还包括管理组织以及相应的制度。◆共同的社会心理。社区中的人们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区域中,相互依赖的生活和频繁的交往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点、信仰、归属感、风俗习惯,即共同的社区意识。二、社区的类型(包括虚拟社区)1、以社区中社会关系的性质作为划分社区类型的标准。如根据社区内部各部分及居民之间在主要特征上的相同、相异性,将社区分为同质性社区和异质性社区;2、根据让区主要担负的功能,把其划分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农业社区、文化社区、旅游社区,等等。3、以社区中人口的密度、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性质作为划分社区类型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可以将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4、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虚拟社区存在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cyberspace),社区的居民为网民(netizen),他们在一定网络空间中围绕空间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等活动,并且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把虚拟社区界定为: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中进行频繁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虚拟社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交往的超时空性◆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遵循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原则。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意义1、西方社区研究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有关社区研究的理论20世纪20~30年代,这个学派研究了芝加哥城的都市化过程,由此探究美国城市的结构及演变过程。这一时期,美国学者罗伯特·林德和海伦·林德(RobertandHelenLynd)夫妇开创了以小镇为对象的社区综合性研究。在对当时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一个市镇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29年出版了《中镇》一书。书中较全面地描述和解释了这个大约3.5万人口的小镇居民在职业、家庭生活、闲暇活动、宗教活动等方面的状况。50年代,在美国的社区研究中,开始重视社区权力研究,目的是通过社区权力分配状况,认识社区社会分层结构及决策过程。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是1953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弗洛依德·亨特(FloydHuntet)的《社区权力结构》一书。该书对亚特兰大市的权力分配进行了研究,指出,辨认社区真正领导人,同他们进行恰当的沟通或施加压力,就可能促进社区的重大社会变迁。60~70年代,现代化、都市化浪潮使社区之间的差别变得模糊起来、传统的农村社区很难找到。一些学者认为,在美国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社区已经解体,社区研究的意义已不复存在。但是,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者在经过对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变化的反思,认识到,美国社会虽高度发展,但在民族之间、种族之间仍存在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特别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别,社区研究的意义仍不可忽视,社区研究开始复兴。1972年,美国社会学协会又重组了社区研究分会,学者们又重提滕尼斯,发现滕尼斯的杜区与社会概念仍是理解当今社会的关键性概念。2、中国的社区研究中国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区研究的首倡者。他认为,应该通过社区研究的途径,实现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化、民族化的目标。他不但积极倡导社区研究,而且为中国社区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在吴文藻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当时的中国社会学者在社区研究上成果斐然。如,徐雍舜先生在北平附近的淳县的农村领袖冲突的调查、林耀华先生在福州附近的义序进行的宗族组织的调查、黄节华先生在河北定县的礼俗和社会组织的调查、李有义先生在山西徐沟县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调查,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等着作。3、社区研究的意义社区研究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深化。从对一个具体的社区的调查研究,可以探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同类社区的共同特点。因此,对社区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社区的理论研究为城乡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方法。通过社区研究,掌握社区形成发展的规律,认清社区内部的组织结构,分析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为城乡建设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的根据。其次,通过社区研究,可以了解社区内部各项制度相互配合情况,探索社区管理的规律,及时发现和解决社区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科学根据。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涵义及其特征差异1、城乡社区形成上的不同特点人类共同生活的社区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社区。第二阶段,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半永久性的村社式的社区。原始的畜牧业和刀耕火种的农业,半永久性居民点开始形成。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现的原始人盖起的半洞穴式的泥草房,即这种类型社区的代表。第三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农村社区出现。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人类群体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永久性居民点,人类的定居生活从此开始。这一阶段的晚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了少量的古代城市,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第四阶段,工业革命以后,以工业及商业为基础的新型的现代城市社区出现。可见,农村社区是在社区发展的第三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农村社区的形成具体途径有:◆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即由若干独立的农业家庭联合而成。这些农业家庭一般是由不同地方迁移而来,没有血缘关系,相互之间社会往来增多,便形成了村落。在这种农村社区中,个人的作用相对提高,社会势力减弱,家族势力微乎其微。这种形式的农村社区在中国、欧洲少见,在美国、加拿大的中西部很多,与移民有关。◆农村建设,即在一块空地上建立一个新社区。它与自然起源的农村社区不同,是通过人为力量建设起来的;是在群体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结果。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农业文明的出现与进步分不开,进程相当缓慢。当时的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直到1800年,城镇人口才发展到总人口的3%。现代城市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吸引大量入口涌向城市,形成城市化运动,使现代城市迅速兴起。城乡社区的特征差异比较城市和农村不但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社区,而且是处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社区。通过对两类社区的比较,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它们各自的特征,也可以由此及彼的认识社区的发展趋势。城乡社区在形成、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居住及人口特征、生活方式、社会控制方式、社会关系(差序格局)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此外,两者在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城市社区社会流动性大,职业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关系趋向表面化、匿名性、短暂性。城市社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等价交换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渗透到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表现出商品化、理性化、世俗化、非人格化等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情色彩少,凡事对事不对人,讲求实效。对待周围发生的事情表现出明显的容忍性,“见怪不怪”。这使他们敢开风气之先,敢于标新立异,易接受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二、城乡关系与社区建设1、城乡关系的历史发展:城乡对立、城乡差别(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融合2、社区建设:社会学关于社区发展理论,主要有区位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又称人文区位理论,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30年代创立的。该理论认为,城市社区都是建立在某一地域上,该地域的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有较大影响。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空间布局、生产生活的基本特征都有重要的影响。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伯吉斯提出了第一个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伯吉斯同心圆区域假说。此后,霍伊特利用美国促进管理会1934年调查的64个中小城市房租资料,从城市地租、房租的分段统计人手,对城市的区位进行研究,提出了城市区位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的“多核心理论”则是城市区位的另一种模式。社区冲突理论。1957年,美国学者J·S·科尔曼发表《社区冲突》一书,开始了社会学对地方社区范围内酌冲突进行研究。科尔曼认为,社区冲突的根源有3个方面:经济争端、政治争端、价值观的冲突。他强调指出,导致社区冲突的各种事件会互相强化,因此,在冲突之初就必须制止这种恶性循环。科尔曼之后,美国学者W.A.葛木森于本世纪60年代又进一步具体研究了社区冲突的类型和作用。他把社区冲突分为积怨冲突和常规冲突。积怨冲突的特点是不择手段,常规冲突则是使用公认的政治表达手段进行的冲突。他还把社区变迁与社区冲突联系起来,提出耍了解社区变迁,就必须了解社区冲突等问题。何谓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着两种有重大差别的部分,而且两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到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乃至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别的现象。我国城乡二元机构与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亦称都市化或城镇化。城市化是一种社会过程,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这3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在空间的表现形式,即都市地域的扩大,市镇数目增多和大都会地区的出现。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城乡差别城市的中心作用等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80:平均30.4%;2000:阿根廷90%,韩国82%;印度2000年28%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平衡、大城市迅速增加。3、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战略1949:10.6%1960:11.9%1978:8.2%1989:26.23%2000:36.9%2002:39.1%2006:43.9%我国的城市化特点及发展战略转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低受政治因素影响极大发展不平衡城市群、城市带继续发展受户籍制度影响很大发展战略转变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