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工程建筑规划设计方案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摘要:本文结合青岩堡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把乡土文化、传统多元文化主题和商业主题体现到规划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真正创作了“园式的乡土园林民居建筑”,使整个大环境既充满乡土气息和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又不失青古镇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同时也满足了建筑的时空观、自然观和文化观,为同类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安置点工程;建筑方案;乡村式园林,新农村建筑1.工程背景贵阳市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青岩堡)集中安置点项目(以下简称青岩堡安置点工程),是贵阳市建设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重点配套工程。拟建的青岩堡安置点工程,位于贵阳市南部青岩镇。该工程将极大改善花溪区镇区居(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利用临近青岩古镇的地域优势,青岩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适合自身,类似新农村“农家乐”类型的旅游业。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民新村建设模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旅游功能升级、古镇增量扩容、丰富功能类型。2.规划设计思路(1)青岩堡集中安置点作为商业区的连体建筑群,宜将其文化主题和商业主题体现到规划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延续屯堡文化的建筑风格,使周边的田园风光和青岩古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2)延续屯堡建筑风格,将青岩堡集中安置点打造成为“花园式的乡土园林民居建筑”,即在延续屯堡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良革新,坚持乡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借助东西方造园元素,从中提取有用的元素与建筑物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寻找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吸纳现代人的生活流线,创造真正适合于当代农民的民居生活,这是一个“原创复兴”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建筑一定要符合本地的气候、本地的条件、本地的文化、本地居民的审美标准和居住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第二、将乡土园林绿化与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完美组合,打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使整个大环境既充满乡土气息和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又不失青古镇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同时也满足了建筑三大基本属性的要求:时空观、自然观和文化观。整个工程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和谐之美。3.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小区的自然地形及现状用地条件,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一轴三区,见图1所示。(1)一心:即安置点公共中心。以居委会和服务中区为中心,加快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形成安置点的服务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2)二轴:是由水岸商业空间所构成的商业区空间轴和安置点内部的道路景观轴。(3)三区:指由安置点水系及道路所形成的三个区块,西部家庭客栈服务区、中部商业区和东部生态居住区。图1总体规划布局图3.1运输交通网络与组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旨在创造快捷便利的车行环境和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完善地解决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的联系,协调人流、车流之间的矛盾,创造一个合理的道路交通体系。(1)对外交通。安置点对外联系主要依靠西面的桐惠公路。安置点在桐惠公路设有三个主入口,两个是安置点主入口,另一个是沿河商业区主入口。在安置点东面通过组团道路与210国道相接,使区内车辆方便快捷汇入外部交通系统。(2)内部交通。规划区内主干道规划路面宽7米,作为今后各组团内部及区块之间的联系轴;支路满足消防要求和方便出行,规划红线宽4米。区内建筑组团路与主路相接。其回转和走向尽量考虑山体的坡向走势,做到与山体地形相协调。3.2景观设计安置点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安置点外围生态林地保护较为完整,本次规划以完整的生态林地作为背景,合理利用现状景观,强化人文景观要素的功能,构筑安置点特有的绿地景观系统。(1)景观结构(景观分析图)小区绿地景观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使之与周围山体、河流、农田融为一体,形成“一心一带,两轴多点”的绿化景观格局。1、一心指景观中心,以中心广场为中心,整治周边环境,配置景观元素、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形成安置点的文化景观中心。2、一带指沿安置点周边自然山体形成的生态绿化景观带。3、两轴是指安置点内主体水系两岸水体空间所构成的滨水景观轴。4、多点即多个绿化景观节点。(2)形象和特色基地将通过种植本地树种,以保留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青岩的人文特色。这个景观特色并非是静态的,它将通过多样化的树种选择实现季节性的色调变化。种植的一系列常绿和落叶植物将给建筑周围的景观增添不少亮色,与当地天然地貌浑然一体。(3)主题强调乡土建筑的休闲特色,突出自然与休闲这个基本主题,创造一系列独特而又相互协调的户外景观环境,设计时要求尽量遵循当地地形特点和现有植被分布。(4)规划措施1、加强安置点主干道的道路绿化、亮化工程的建设,创造安置点整体风貌。2、加强水岸绿化建设,可采用“乔木+灌木”的种植模式,植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以突出自然与休闲这个主题。3、利用安置点内空闲用地,适当布置绿化植物,改善安置点环境。4、对居民住宅前屋后进行绿化,同时结合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及河岸绿化,形成有机的绿化格局。3.3建筑风格(1)现状分析青岩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文化融合变更,作为反映文化定位的建筑,尤其要反映融合变更这一特点。就青岩古镇而言,其建筑特色是融合中原地区汉族建筑特色和当地少数民族建筑,因地制宜地发展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作为风貌的统一,整个青岩堡安置点都应该保持青岩古镇这样的建筑风格,在外观上达成统一。同时,建筑的作用不光是在外观视觉上形成统一,在建筑的使用上,还应该按照文化定位,形成一定层次的差别。青岩堡安置点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居住、发展问题,因此,在外观上保持风貌特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其实用性。而新建商业街区是连接两个城镇的过渡带,需要在建筑风格上做到统一的同时,逐步变更,达到项目整体建筑风格的和谐。(2)风格定位安置点的打造是基于青岩古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建筑规划上不仅要体现出浓郁的当地特色,更要融合多民族文化在建筑上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丰富的建筑语言,营造出一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在建筑形态上,不仅要有普通的民居式建筑,体现古代市井生活的建筑,更要有体现地区特色的建筑,以各种形式表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等,使整个项目能够呈现出多层次,更为丰富的建筑形态。结合文化定位,安置点的建筑风格:新修建的商业区,以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为主,使其在注重实用的同时,与古镇风貌相匹配;安置点住宅的建设在外观上整体与古镇和街区风貌保持一致,内部结构应该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3)住宅户型设计1、住宅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联体住宅及公寓式住宅,建筑面积为100~250平方米。2、每个组团住宅通过精心布置,令每户享有良好的视野及景观。3、住宅建筑设计错落有致,随地段而变化,既反映出当地古镇建筑特色又体现现代建筑的开合空间,形成开敞式、半开敞式及私人空间的组合。4、户型设计既考虑到居民日常的使用功能,又能根据居民自身需要,改造成为“农家乐”、“家庭式客栈”等多种商业建筑。图2户型设计1图3户型设计24.结语青岩堡安置点工程的规划旨在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服务片区,以青岩堡安置点的建设为契机,推动青岩古镇保护和开发,为沿线的广大群众致富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体现当地的人杰地灵和青岩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结合青岩堡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把乡土文化、传统多元文化主题和商业主题体现到规划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真正创作了“园式的乡土园林民居建筑”,可为同类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参考文献:[1]张东,陈琛.对生态城市设计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127~128[2]姚飞兰.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4):28~31[3]曹嘉明,孟行南.感性理性相结合,融科技于生态之中---陆家嘴中央公寓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5,(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