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主讲:张耀武宜昌市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培训中心宜昌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专题讲座●中国传统文化漫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漫谈●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化转型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力量●文化的保守主义派●文化的自由主义派●文化的激进主义派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实践及理论“中体西用”、洪秀全“中国版的耶稣”、维新派“君主立宪”与“托古改制”、戴季陶宣称孙文主义之“道统”论。1、近代前期,文化保守主义占据主导2、近代后期,文化自由主义较为盛行“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展开了古今东西之争、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张君劢、丁文江)、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等,三派在文化上存在严重分歧,文化本位、全盘西化等观念各执一端。3、现代,由文化一元化到文化多元化格局1949年后,“全盘苏化”,文化一元化激进派独领风骚。文革时,文化激进主义发展成极左思潮。文革后,出现对“传统”的三派分野局面。1984年起,出现“文化热”,提出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主张,《河殇》将讨论推向高潮。90年代初,“国学热”再度兴起,同时出现消解文化一元化的“后现代思潮”。90年代中期,产生“人文精神”、“国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等的争论,现在又有自由主义派与“新左派”争论和对“现代化”不同层次的思考,文化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二)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究竟怎样?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西文化思考,肇于西方列强的入侵;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文化思索,源于一战后西方的萧条与东方文化生机的重现;80年代开始的文化反思,在于开放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总之,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是在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展开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经济奇迹与传统文化塑造民族性格的作用。李光耀:“在我管理新加坡的经历中,特别是1959年到1969年的这几年,使我相信,如果大部分新加坡人,没有儒学精神,我们很难克服我们的困难和挫折。”(三)由现实反观传统江泽民97美国之行哈佛大学演讲“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阐述“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时,强调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传统、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国务院《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十五”干训规划等文件,也一再强调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学习。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中国传统的体现与新生。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一位女博士在反观自己成长之路时体会切肤之痛,认为缺乏古典文化的积淀。《中国教育报》2001.3.15《我们别无选择—全国政协委员谈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舒乙……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教育并举经典导读活动:▲1994年台湾▲2000年下半年北京、儿童经典诵读工程▲2001年8月武汉市教委(王财贵、杨叔子)2001年南京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人民日报》2001.8.7刊有此文,乔聿评论《创新的分量》。科举考试:帖经——识记、墨义——理解和运用、策问——分析和综合、诗赋——评价。“科举学”正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民贫地区“自修——反思”培训模式王宁对儿童“读经”持谨慎态度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会通1988.1.1.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宣言:“如果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武汉市优秀高中生座谈会上,学生问杨叔子宇宙大爆炸理论……元典是超越时空、始终生气勃勃,对后来者富有启迪的无价之宝。我们已经太久地远离了经典问题与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能完美结合吗?读经,小孩子能读懂吗?这么难的东西有必要学吗?这是不是守旧复古?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究竟如何?如何评价传统教育?在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多元论争中,我们如何选择现代化的方向?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一)从西化到全球化今日中国传统所面对的不再是挟武力而来的西化,而是以经济一体化为载体的强劲的全球化浪潮。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如何定位?我们又应持何态度呢?(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全球化并非等于同质化,而是造成了一个文化的悖论:悖论的一方面是因文化交流互融呈现出的一体化趋向;另一方面却是因文化的互异与承继造成的多极化、多元化趋向。▲哈佛大学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决定论”也承认文化的多元共存。而现代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则主张文明共存。以长时段的眼光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全球化只是这一进程中一处变换的背景。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换与民族性维系的课题其实早已开始。中国正处在近代以来最为有利的文化转型期。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三)关于文化与国际接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按国际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别无选择。警惕堕入文化一元化陷井。西方文化是一个参照系,但绝不是唯一的发展模式与至善的标准。文化复兴并非文化复古,也非文化排外。没有文化复兴,又何来民族复兴?(四)传统的丧失与文化的断裂学术文化界考虑眼前的功利太多,对传统文化的贬与褒多是浮躁的,而对“纯学理”的东西缺乏平心静气的冷静研究。自“五四”以来尤其是“文革”十年造成的文化断裂,使我们对传统知之甚少,形成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偏见和知识结构上的严重缺陷。▲对民族的认同感是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尤应台曾讲到在德国的真切感受。▲无根的成长结出的必定是无根的浮萍。▲今天中国人大多认为历史只是很久以前的一段模糊烟云,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过于遥远,没有现实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对自己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崇敬心。至于中国的经典,许多人不知是什么,或无知地斥为封建糟粕与故纸堆,认为与现代化节奏格格不入。这种对历史文化的轻薄态度,已给社会造成了严重恶果。(五)传承中国文化面对全球化的背景,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将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一部分,那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利。这不能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解说和答案,而且应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不仅有抵抗优势文化挤压的心理功能,更能为民族发展方向和生活原则提供正当性依据。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双向选择●传统与现代既有冲突又相统一。●吴文俊“几何定律的机器证明”。●《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荆门市象山中学校训:“格物致知,躬行践履”(陆九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白鹿洞书院教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意味恪守传统;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也不可能是传统的简单复归,而只能是传统的现代转化。●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相辅相成。在对传统进行整体反思和具体解剖中,因侧重不同结果差异很大。如“文艺复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经济腾飞为物质基石,亦应以文化复兴为先声和潜质。”——冯天瑜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谢谢大家!主讲:张耀武电话:13872531815E-mail:yaowuzh@xinhuanet.com博客:http//yaowuzh.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