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2.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重点掌握我国学者的基本共识,能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3.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方案的适应症状。4.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重点掌握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影响及治理对策。教学重点1、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和测定2、通货膨胀多种成因分析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4、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5、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6、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影响及对策通货膨胀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可分为爬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按西方学者的通货膨胀学说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按导致通货膨胀的成因可分为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信用膨胀型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型通货膨胀和体制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通货紧缩按持续的时间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分为伴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通货紧缩、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可分为货币紧缩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和中性货币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论,后凯恩斯学派的成本推进论以及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不同的观点:“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和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必然会损害经济增长。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表现在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螺旋之中;通货紧缩使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通货紧缩还可能引发银行业的危机;通货紧缩严重地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货紧缩对经济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取决于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只要不是恶性的和破坏性的市场价格战争,由此而产生的通货紧缩,显然有利于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有机构成提高而形成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而形成的通货紧缩显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目前,中国的通货紧缩以制度性和结构性为主要特征。对于因市场竞争而导致的价格下降,应当基本采取不干预政策;对由于对外开放而引起的国际嫁入型通货紧缩,应当采取既鼓励又适当保护的对策;对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方法改进等种种原因而引起的通货紧缩,必须采取积极鼓励的对策。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分类一、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古典解释(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对物价普遍上涨的补充(政府的管制、供给减少的原因)1.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2.弗里德曼则认为,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通货膨胀。3.萨缪尔森则加上时期概念来看待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价和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4.罗宾逊夫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是: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5.他们一般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相当大的上涨过程。”•国内观点:源于马克思经济理论–1。通货膨胀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不兑现的纸币流通(那么在铸币时期呢?)–2。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大量的超过货币需求量。–3。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贬值。–4。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以不同形式持续上涨。(货币因素、一般物价、不同形式表现、长期持续)二、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主要有:(一)消费物价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二)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三)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三、通货膨胀的分类(一)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失调型、输入型通货膨胀(二)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三)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幅度不同,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2-4%)、温和式通货膨胀(4-9%)、奔腾式通货膨胀10-50%和恶性性通货膨胀(50%以上)(三)按发生原因分类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通货膨胀4.输入性通货膨胀5.财政性通货膨胀(四)按其发生可否预测分类。1.预期性通货膨胀2.非预期的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一、需求拉上•二、成本推动•三、结构因素•四、其他因素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的货币不均衡。通货膨胀的深层资原因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一)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凯恩斯认为,在货币数量增加后,在充分就业这个最后分界点的前后,其膨胀效果的程度不同。一般有两种情况:(1)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以前,货币量增加后,就业量随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其作用,一部分在提高成本单位,一部分在增加产量。他认为原因是因为存在着闲置的劳动力,工人被迫接受低于工资品价格上涨比例的货币工资,尚有剩余生产资源,供给有弹性,故增加有效需求有刺激产量增加的作用。此时货币数量的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情况,他称之为“半通货膨胀”。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2)在达到充分就业点以后,货币量增加产生了显著的膨胀性效果。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均无剩余,供给无弹性,货币量增加后有效需求也提高,但就业量和产量却不再增加.增加的只是边际成本中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即成本单位,特别是工人增强了对工资下降的抵抗力,货币工资必须随工资品价格作同比例提高,此时物价就随货币量的增加而上升,形成绝对的通货膨胀。必须说明的是,在凯恩斯的理论模式里,充分就业是一种例外,而小于充分就业才是常态。因此,他实际上是认为,增加货币数量只会出现利多弊少的半通货膨胀,而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这成为他提倡膨胀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二)新古典综合派的需求拉上说新古典综合派也是从货币需求角度寻找通货膨胀的成因的。该理论认为之所以产生一般性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是因为各国政府采用了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了有效需求。当货币需求大于商品供给时,就形成了膨胀性缺口,牵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这和60年代以前凯思斯学派(包括凯思斯本人)的认识相同。所不同的是凯恩斯是以充分就业为界限来判断是否发生真正的通货膨胀,而现代凯恩斯主义强调的重点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凯恩斯认为只要存在失业就不会发生真正的通货膨胀,只会形成半通货膨胀。但从5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持续存在并日益严重,失业与物价上涨并存,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对此无法作出解释。于是汉森等人从另一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成因,提出了需求拉上说。他们认为,需求创造供给的必要条件是资源的充分存在。一旦总需求(包括政府赤字支出、公众投资和消费支出)超出了由劳动力、资本及资源所构成的生产能力界限时,总供给无法再增加,这就形成了总需求总供给的膨胀性缺口,这个缺口通常由商品缺口和生产要素缺口组成。只要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物价就必然上涨,以此来填补求大于供的缺口。由于此时需求的增加对供给己失去了刺激作用,因此,即使失业存在,物价也照涨不误,失业就会和通货膨胀并驾齐驱。如图所示。开始的情况是,总需求曲线D0D0与总供给曲线SS相交于E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真实国民生产总值是2万亿美元,价格指数为100。现在假定消费者决定花费更多,或者企业决定投资更多,总需求曲线由D0D0转移动到D1D1时,新的均衡将位于A点上,而在A点上的产量和价格都高于E点上的数字水平,即产量由2万亿美元上升到2.2万亿美元,价格水平由100上升到104。这就说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过程,伴随真实产量上升而出现的通货膨胀数量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由于价格反应慢于生产,所以整个经济形势并未突然地由E点跳到A点,而却遵循如下图所示的路线变化。上图显示了整个经济怎样由E点变动到A点。最初,产量大大地上升,而价格未变,因此整个经济由E点沿水平线变动到C点。但是,由于在许多市场上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就逐渐向上调整,整个经济由C点移动到B点。最后,原生产量的某些增长被通货膨胀对总需求的相反影响所抵消,而当经济由B点调整到A点时,产量就下降。第一阶段:产量上升,同时价格水平未增加,即由E点到C点这段路线。此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并末明显表现出来。第二阶段:当产量继续增加时,价格便开始上升。这种情况发生在C点与B点之间,而在这里,才直接看出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第三阶段:尽管产量下降,可是价格仍继续上涨。这种情况发生在B点到A点,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停滞膨胀”,即上深的价格和下降的生产同时出现。(三)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弗里德曼认为,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他认为,承认并正视通货膨胀是货币量过多所引发的货币现象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可以指导我们去寻找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和治疗方案,因此它是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和有效防治通货膨胀的开端。为什么会有货币量的过度增长?弗里德曼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政府开支的增加。当政府增加名目繁多的开支时,弥补支出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采取增税或向公众借债的方式;二是增加货币数量。第一种方式虽然因政府支出增加被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所抵消而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但在政治上不得民心,因而被绝大多效政府会弃而采用后一种方式。其结果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第二是政府推行的充分就业的政策。政府为了讨好公众,一方面制定了不恰当的过高的充分就业目标,另一方面采取了增加货币量,扩大政府支出的办法来提高就业水平。于是一旦有经济衰退的迹象时,政府就立即实行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当制止通货膨胀的措施在短期内不能增加就业时,政府又会立即放弃制止手段而采用更高的通货膨胀来换取就业的微量增加,以致形成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第三是中央银行实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首先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偏移。例如把维持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而扩大就业的唯一手段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商业银行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贷款。其次是把控制指标定在它不能控制的利率上。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应该而且有能力控制的是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利率。总之,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在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都出自政府的错误政策。(一)基本理论观点“成本推动说”的特点是从供给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成因。该理论认为,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强有力的两大集团,即工会组织和雇主协会.工会组织有提高工资的力量,雇主协会有操纵市场价格的力量。因此,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两大组织能够人为地提高商品的供给价格,在短期内引起物价上,形成通货膨胀。如果政府为了避免失业增加和经济萧条,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默认由于提高供给价格所导致的成本上升,物价就会呈螺旋形上涨,即持续性的通货膨胀。这样由于供给本身的价格提高而引起的成本上升,导致了物价普遍上涨的通货膨胀,就称作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根据成本的各组成部分在刺激物价上涨过程中的作用,又可分为:(1)工资成本推动。由于工会力量强大,雇主无力抵制工会增加工资的要求。工资提高后生产成本上升,雇主们就用提高产品价格的办法来弥补损失,从而引起物价普遍上涨。(2)间接成本推动。现代企业为了加强竞争,扩张市场,必须增加许多间接成本开支,如技术改进费,广告费等等。这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