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教程医学教育教研室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第四部分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一、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夏代:“以射造士”(动荡,主要武器弓箭,重武士)商代:“尊神重孝”(奴隶制鼎盛,帝权极大)西周:“尊礼”(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春秋战国:“以礼为文,以戎为主”(争霸,宗法失控“礼崩乐坏”)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大一统:书同文、行同伦,禁游宦、禁私学、焚书坑儒)汉代:确立“独尊儒术”(仁义礼智信,确定了封建教育崇儒的基本内涵,以儒取士)魏晋南北朝:动荡,文化多元,以崇儒读经为核心(儒佛道兼容,打破独尊)隋:“兴教为先,崇尚文治”(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唐:“重振儒术”(统一儒学内部,主导,兼容佛、道)宋:“尊孔崇儒”(封建社会持续发展,封建教育基本模式形成,尚文抑武)元:“遵用汉法”(征战讨伐——以文治国)汉唐经学教育——程朱理学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文化专制,尊孔崇儒推崇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清:“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崇儒经,推程朱,笼络士人)二、中国古代官学、私学官学: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构成萌芽于夏商周,正式创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唐朝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明清时期,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私学:创建于春秋时期,与官学相对而存在,共同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为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即分科举士,中国传统社会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400多年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隋朝:初,察举有推荐程序,取决于文化考试。大业二年“始建进士科”唐:沿用隋朝,逐步调整创新,趋于健全科目:常科和制科,后逐渐发展繁多考试方法:主要为帖经、墨义、策问等唐科举为寒门子弟打开做官的一条门缝,名额少,考核严,徇私舞弊严重。宋:科举成为做官的正途,官僚权贵子弟也开始热衷基本沿袭唐制,建立了周密的规章制度(三级考试制度影响深远),公正客观,防止权贵操纵,保证中央集权明:科举鼎盛,继承宋元建立“永制”,将八股文作为固定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清:沿袭明制,根据自身利益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常科:文科(主体)、武科、翻译科等制科:非常设科目,皇帝特需临时设置,特殊人才(经济特科、博学鸿词科、孝廉方正科)鸦片战争后,不适宜局势,废除提上议程。影响:正:是古代中国读书人,寒门庶族的重要晋身之阶。在其作用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相对处于流动状态,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整合,为中国古文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动力机制负:使得学校教育逐步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科举考试内容单一僵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重伦理轻技艺,严重桎梏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先秦时期孔丘: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要素之一,先“庶”、“富”后“教”。重教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思、行结合:“学而时习之”、“学而,思而”、“学以致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墨翟:习儒从孔,后因反感崇礼厚葬的繁文缛节转而批判儒家“兼爱”社会——教育培养“兼士”(贤士: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重科学技术孟轲:“人性善”、“明人伦”,持志养气,清心寡欲,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心动忍性教育方法:深入思考,循序渐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荀况:“人性恶”,劝学学习方法:“积少成多锲而不舍”,“虚壹而静”,“兼陈中衡”,学以致用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神学化解释儒家思想,使其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兴办太学王充:唯物主义思想家,批判“儒家神学”,提出人性有善有恶,可以变化,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方法:“见闻为”到“开心意”,感性认识到深化提高嵇康:好老庄,倾向玄学主张教育应“越名教”、“任自然”,批判儒家“名教”、“经学教育”束缚三、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维护儒学正统地位韩愈:“学而优则仕”,“文以载道”,重勤师道观:尊师重道,“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生之间“相师”的合理关系柳宗元:“明道益世”、“顺天致性”、“交以为师”朱熹:推崇理学,强调修身。15岁以前“小学”教育——“教之以事”15岁以后“大学”教育——“教之以理”四、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心学兴起,冲击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夫之:批判各种唯心学说。教育和政治是治国救民的两大重要手段,舍一不行。“壹以文教”、“经世致用”、“文武结合”建立了比较完整地教学理论体系颜元:“性型合一”、性善而有差别实用主义教育观,“习动贵行”的教学方法(练习、实践,巩固所学)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一、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传统封建教育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洋务教育:洋务运动重要组成部分,提倡经世致用自办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留学教育:留美留欧,成果丰硕,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形而上学,有历史局限性)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急剧加深,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维新政治运动维新教育兴办学堂:传播维新思想,万木草堂兴办学会、发行报刊:万国公报拟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育改革:设立近代最早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突破洋务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教育,封建文化民国成立初期整肃封建教育,符合民主共和精神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袁世凯复辟,封建教育回潮二、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新文化运动教育观念转变:个性化、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教育改革:废除读经,开放女子教育,白话文运动,师范、大学教育改革新民主主义教育新民主主义传播,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提出:夺得政治权就夺取了教育权,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工农教育干部学校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个据地教育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时期儿童教育、成人群众教育、干部教育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干部教育、工农业余教育、普通教育第四部分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张之洞:洋务运动后期重要代表人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具体教育改革措施:派遣留学——日本订立学制广设学堂变革科举评价:能把“西学为用”作为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然而由于其地主阶级立场的局限,并以此来抵制维新派的改革运动更是开了历史的倒车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变科举”、“广游学”提倡废除八股,兴办学校,提出建立西方近代学制《大同书》提出建立新式教育体系的理想梁启超:培养“新民”,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主张变科举、兴学校,师范教育,儿童教育改革,女子教育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务教育倡导近代学制:学校教育分三阶段——蒙养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蔡元培:“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改革北京大学:明确大学宗旨,转变师生观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整顿教师队伍——以“学诣”为标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科学改革原则(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之分别)“尚自然”、“展个性”教育制度改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三大理论基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生动,启发,抛弃“书本万能”“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