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评价学者简介张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丁超凡,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评价——基于《政治学研究》(2000-2015年)的文献计量分析作者:网络导读20世纪70年代末,长期被搁置的中国政治学在变革时代的呼唤中重新恢复。作为一门严谨而有现实使命感的社会科学,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和有效作为不断扩大与增强,为研究、解决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政治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一是以定性述评的方式对政治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例如,在政治学基础理论方面,学者们指出中国政治学界已能够自主地吸取西方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治理理论等研究范式中有益的积极因素[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在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政治实践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全部过程中[2]。在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方面,有学者认为国内政治学研究取向与政治实践有所脱节,表现为政治学研究僵化地套用马克思经典原著和西方政治学术话语和资源,政治学研究存在为政治实践单纯注释的倾向[3]。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围绕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社会稳定等现实重大问题,本土化政治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4]。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方面,学者们认为政治学已确立学科范畴和理论体系。规范研究、定性研究、静态研究等仍占据主流地位,而实证研究、定量化研究相对薄弱。二是以定量分析的方式对政治学研究进行综述。例如,严强等对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引用情况、关键词、学者发文机构、学者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5],该文的发表点燃了中国政治学文献计量研究的“星星之火”。之后,李志红利用引文分析法,对政治学学科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了统计,遴选出了我国政治学领域最具学术影响的225种图书,并着重推出最有学术影响的34种国内学术著作,论证了它们在该学科领域的影响作用[6];张永汀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93-2012年期间我国政治学科研究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情况进行了统计,以此揭示我国政治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趋势[7]。总之,学者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国内政治学研究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基于相对较少文献进行思辨评述,在把握政治学研究的全貌方面有待加强;而从少量的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进行政治学研究的状况看,其研究年代较早,资料来源的全面性、系统性有待深入。鉴于此,本文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我国权威性的政治学学术期刊——《政治学研究》中2000-2015年1021篇研究性论文为样本,深入剖析我国当前政治学研究的主题热点、研究方法、作者队伍分布、引文情况等,以期全面把握我国政治学研究态势,为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提供有益思路,为有效发挥政治学对于现实政治实践的指导作用夯实基础。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政治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治学专业学术理论刊物,是我国目前被政治学界普遍认可的权威性政治学刊物之一。本文所选定的《政治学研究》2000-2015年刊发论文总数为1319篇,最后选定作为本文研究基础的研究性论文总数为1021篇。其中,研究样本的选择排除了会议综述、讲话、杂文、会议通知、动态链接、新书介绍、国外摘译论文。本文的研究时限为2000-2015年,理由在于:从时代背景来说,进入新千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向政治学提出新的呼唤和要求;从时效角度来说,政治学研究动态性较强,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国内外政治实践的要求,及时和更好地反映近些年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从研究样本的代表性来说,期刊论文是科学成果的主要载体,在科学评价一门学科发展的计量指标中,期刊论文数量是最重要的指标。本文的研究时限为16年,16年间可供选择的样本数量符合统计学和文献计量学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的要求,具有代表性。(二)研究方法利用EXCEL、MAXQDA软件,将所有文献整理成包括时间、作者、工作单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文献类型、被引次数、摘要、关键词等信息在内的文献数据库。然后,采用文献计量统计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归纳分析等方式对样本文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和客观评价。研究结果与讨论(一)期刊发文数量与年代分布2000-2015年间,《政治学研究》各年刊载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图1期刊发文数量与年代分布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2015年《政治学研究》的刊文数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平均刊文量为63.875篇,其中2003年有一个小的飞跃,从前3年的平均40篇跃升到62篇,之后一直到2007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文量。到2008年达到一个最大峰值为92篇,之后较为平缓地下降。这种发展走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与国家的政策导向相关。如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2003年学者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主题的研究明显增多。2004年恰逢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这一年产出了多篇关于邓小平思想的研究性论文。而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对我国政治学近30年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多,达到近16年来期刊载文量的最大值。二是与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例如,2003年我国内地出现“非典”病例,对我国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学者们针对政府改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2003年《政治学研究》载文量明显提升。三是与刊物的发行周期有关。《政治学研究》自1985年创刊,以季刊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经有关部门批准,该刊从2008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所以,2008年该刊载文量较前几年明显增加。(二)中国政治学研究主题热点分布“研究热点”体现了学术界对某一领域或某些问题高热度关注的情况,可以通过在该领域内或针对某问题发表文章的情况来反映。一是历年文献数量较多的领域是研究的主流领域;二是领域中文献数量增长最快、相对数量也较多的问题(或领域)是由文献反映出来的热点研究问题(或领域)[8]。本文将研究热点用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平均增长率排序(A)、文献增长量排序(B)和文献平均总量排序(C)的平均值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9]:平均总量C=T/Y(式1)平均增长量B=AVERAGE(Q0-Q1)(式2)平均增长率A=AVERAGE(R0/Q1)(式3)研究热度=(ABC)/3(式4)上式中,T为历年文章数之和,Y为年份,Q0为当年文章篇数,Q1为上年文章篇数,R0为当年文章增长量。本文依据国内王惠岩、王浦劬、杨光斌等学者出版的政治学书籍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将政治学研究主题归纳总结为六大类。根据16年来中国政治学各研究领域发表论文平均总量,可以确定政治学主流研究领域,见表1所示。其中,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的发文量所占比例超过平均比例16.67%,且两项比例加和超过半数,将其确定为近年来政治学研究的主流领域。但是主流研究领域只能说明研究的“量”,它只是一个数量概念,并不代表研究前沿。要观测研究前沿,还需要考虑各个研究领域的论文增长率,它代表了各个领域研究的增长情况。根据上文所列公式,计算政治学各主题研究热度,数据如表2所示。表1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表2中国政治学主题研究热度由表2可见,中国政治学研究主题按照热度排名第一的是“政治行为”,平均年发文量20.25篇,平均年增长量为2.000篇,平均年发文增长率为15.78%,其平均增长量均位于榜首,说明学界16年来对此议题持续高度关注。排在第二位的是“政治发展”,平均年发文增长率远高于其他主题,为40.89%,可见近些年政治发展越来越被学者关注,从很多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探析,体现在《辛亥革命对中国变革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问题的思考》等文章中。“政治性质”研究热度排名在第三位,其平均总量较靠后,排在第五位,平均增长率却位列第二,可见学者对“政治性质”的探讨兴趣高涨,尤其是2006年和2008年“政治性质”发文量出现两个等值波峰,为19篇,如学者们发表了《试论政治及政治学范畴与体系》《经验研究方法在我国政治学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分析》等文章。“政治关系”的发文总量并不多,仅为59篇,排在末位,但其平均增长量排在第二位,为0.133。并列排在第五的是“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虽然两者研究热度相同,但各项数据的排序并不完全等同。“政治文化”的年均发文量为18.125篇,位列第二,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率均排在末位,可见“政治文化”虽是政治学研究的主流领域之一,但是每年刊文数量变化不大。“政治体系”的三项指标(平均总量、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率)排位均较为靠后,可见,“政治体系”被关注的程度并不高,但也是政治学界主要研究的领域之一。上述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反映了政治学较为宏观的主流研究内容。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政治学宏观热点研究领域下更为具体、微观的研究内容,将每个热点主题下又划分了二级主题,内容如表3所示。在近16年的政治行为研究中,政治管理的研究最多,为224篇,占政治行为研究论文总数(324篇)的69.14%,其次是政治统治和政治参与,对这二者的研究分别占政治行为研究论文总数的14.20%和10.49%。研究政治沟通的论文为13篇,占4.01%。政治行为的研究冷门是政治冲突,只有7篇。目前学术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214篇,占政治文化主题总数的74.14%)、政治心理(48篇,占16.55%)和政治社会化(25篇,占8.62%)等几个方面。研究政治体系的文章一共122篇,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政党、政府,分别占政治体系主题总数的31.97%和30.33%;对国家和政治人的研究也是政治体系的主要研究领域,两者总篇数相同,各为17篇,分别占政治体系研究论文总数的13.93%;对政治社团、民族和宗教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同样是政治体系研究的关注点,两者篇数同为6篇。在政治发展的研究中,出现比例最高的是政治民主(66篇,占40.24%),其次为政治改革(51篇,占30.10%)。再次是政治现代化(42篇,25.62%),对政治革命、人权的研究较少,分别为3篇和2篇。在政治性质(论文总数62篇)这个主题中,政治学的性质构成了这个主题的研究重点,论文数为60篇。在中国政治学者撰写的政治关系的59篇论文中,利益与政治和政治权力的研究较多,分别为28篇和26篇,两者分别占政治关系主题篇数的47.46%和44.07%。其次是对政治权利的研究,关于这项主题的研究论文总数为5篇。表3中国政治学二级主题内容进一步依据研究热度计算公式对中国政治学二级主题进行了探析,数据见表4。表4中国政治学二级主题研究热度由表4可知,“政治管理”是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研究最为热门的话题。“政治管理”广义上体现为国家政权体系对社会全部公共事务的调控,包括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调控;狭义指政府对人民群众政治生活的管理。“政治管理”平均年发文量是14篇,平均增长率为32%,其年均发文量和年均增长量均排在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政治学的性质”,属于“政治性质”。其平均总量及平均增长率均位列第四,平均增长量排在第六位,三项数据均表现较突出,导致总体排位靠前。学者多围绕政治学发展历史、政治学的学科特征、研究方法及分支学科等进行分析。“政治统治”和“政治民主”并列第三。“政治统治”文章总数为46篇,占论文总数的4.51%,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政体、治国基本方略等。主题为“政治民主”的研究性论文平均增长率呈正增长,为33.11%,相比其他主题增长率较高,位列第二,平均增长量为0篇,表明这一主题发文量非常稳定,没有明显增减。主要内容涉及民主政治的原则及优越性、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协商民主、西方民主的历史沿革等方面。总体看,二级主题的热点分布与一级主题相匹配,但并不完全一致。前五名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