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王力主編主讲教师:梁光华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緒論•一.什么是“古代漢語”?•1.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是古代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因為口頭語言無法超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古代漢語,都是指被記錄下來的書面語,也就是古代文獻語言。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有源與流的關係,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發展變化而來的,因此,現代漢語在語音、辭彙、語法等諸方面,都與古代漢語有著密切的關聯。一般說來,現代漢語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所形成的、漢民族通用的、口語與書面基本一致的語言。但是,並不是1919年以前的漢語都是我們要教學的古代漢語。緒論•2.古代汉语的分期•从有文字记载到1919年到“五·四”運動,古代漢語可以分為四個歷史階段:•(1)远古期——殷、商时期,•(2)上古期——周、秦、兩漢時期,•(3)中古期——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4)近古期——元明清時期到“五·四”運動。•其中先秦兩漢時期的語言是我們學習的重點部分。緒論二.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繫: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如:《诗《书》《春秋》等)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如两汉诗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文)。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如:“话说王婆拿银子出门,便向妇人满脸堆下笑来,说到:‘老身去那街边取瓶酒来,有劳娘子相待官人坐一坐。’”(《金瓶梅·第四回》)緒論•三、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1.是一门语言课。古代汉语的学习不像古代文学那样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2.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a.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b.运用古代汉语各项知识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说明文言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能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能在句子中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歧异的现象,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緒論四.學習古代漢語目的(1)為了閱讀和研究古代文獻、文學作品,並批評地繼承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産。(2)豐富、研究和掌握現代漢語。五.學習方法:大量閱讀,背誦名篇,使用辭書,掌握實詞詞義、虛詞用法。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六.講授內容:文選、通論、常用詞三者並重,使它們貫通而為一體。第一单元《左传》1.作者:相傳是春秋晚期魯國史官左丘明。2.內容:《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傳(zhuàn)《春秋》的。到了晉代,杜預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邊。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所載歷史,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實際記事到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它與《春秋》基本相同,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3.語言特色:簡約而不簡單地把紛繁的事物準確傳神地描寫出,有許多外交辭令。4.註本:通行的註本有晉·杜預《註》、唐·孔潁達的《春秋左傳註疏》、當代楊伯峻的《春秋左傳註》鄭伯克段于鄢《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题解:鄭伯克段于鄢。鄭伯:鄭屬伯爵,鄭國國君統稱鄭伯。這裏指鄭莊公。段:共(Gōng)叔段,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間的排行。叔段與其兄長莊公爭奪君位,失敗後出奔共(今河南輝縣市),就以“共”為氏。克:戰勝《说文》:“克,肩也”。甲骨文作:。像下蹲以负物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荷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任此物谓之克。”于:介詞,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初,(《说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引申为开端。在古文献中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语)鄭武公娶于申,于,介詞,從。曰武姜。武姜:武公的妻子姜氏。“武”是其丈夫的諡號,“姜”是其娘家的姓。按:“武公”和下文的“莊公”、“共叔段”,都是本人死後纔有的稱呼。這裏是史學家用後來的稱呼來追稱歷史人物。生莊公及共gōng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驚,吃驚,使動用法。故名曰“寤生”,寤,通“啎”,逆,倒着。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亟,多次,会意字,是“”(古極字)字的初文。中间是一个站着的人,上面一横表示“极于顶”,下面一横表示“极于踵。读jí时本义:极点,尽头。快速;迅速(含有急迫之意)。亟其乘屋。《诗》。读qì时为:屡次:~请(屡次请求)。於,介詞,向。公弗許。及莊公卽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及,等到、到了。本义是赶上,甲骨文作“”“”从又从人。像是后面的人赶上了前面的人,用手抓住了前面的人。《说文.又部》:及,逮也。•卽,《说文.皀部》卽食也。从皀卪聲一曰就也。《徐曰》卽猶就也。就食也。许慎之说误,卽甲骨文作像一人下跪于簋前就食之形,当为会意字。•焉,在那(于是),兼詞,兼代詞和語氣詞•佗同“他”,異體字。指示代詞。別的;其他的。唯命:“唯命是聽”的省略。“唯……是……”,是賓語前置的凝固格式。“唯”是副詞。“是”是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京,甲骨文作“”。西周金文为。像高高的台观形。郭沫若云:在古朴素之世,非王者所居莫属,王者所居高大,故京有大义,有高义。更引申之丘之高者曰京,囷之大者曰京…….•大,tài:“大”的本义指大人,引申为凡大小之大,由大小之大又引申指最大、最高,再引申为极大。“太”是由“大”字中分化而来的。在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乃至两汉简牍中,“太牢”、“太室”、“太子”、“太保”、“太师”、“太公”、“太后”等“太”字皆写作“大”。关于“谥”文化•1.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2.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3.谥号来自于谥法。谥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表扬的称美谥、上谥,有:文、武、景、烈、昭、穆等,批评的称恶谥、下谥,有:炀、历、灵等,同情的称中谥,有:哀、怀、愍、悼等。•4.谥法标准:举例: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鄭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圗也;蔓草猶不可除,况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鄭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過百雉,雉,通“纼”,量詞,長三丈,高一丈。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國,國都。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制,先王的制度。君將不堪。”堪,能忍受。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問代詞,那裏、怎么,作狀語。辟,今作“避”。對曰:“姜氏何厭之有?厭的本義是“壓(压)”,通“猒”,滿足。(賓語前置句)不如早為之所,為,安排。(雙賓句)無使滋蔓,蔓難圗也;蔓草猶不可除,况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下。子姑待之。”鄭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已。公子吕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鄭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已。既而,由副詞“既”和連詞“而”組成固定結構,常用來表示一件事情過去不久又發生另一件事。可譯為“不久”。貳,兩屬。於,介詞,到。公子吕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生,産生。使動用法。公曰:“無庸,無庸,不用,指用不着除之。將自及。”及,趕上。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又収貳以為已邑,至於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又収貳以為已邑,至於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厚,土地擴大。公曰:“不義不暱nì,指對君不義對兄不親。暱同“昵”,亲近。厚將崩。”崩,山塌,這裏指崩潰、垮臺。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完,修葺qì,指修城墙。聚,聚集百姓。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具,准备。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為動用法。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通率。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於,介詞,到。公伐諸鄢。諸,兼詞,“之於”的合音字。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鄭伯克段于鄢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黄泉,無相見也。”——旣而悔之。鄭伯克段于鄢遂寘姜氏于城潁,寘:放置,安置(流放)。于,介词,到。而誓之曰:“不及黄泉,黄泉,地下泉水。這裏指墓穴。無相見也。”這句話說不到死後不相見。——旣而悔之。鄭伯克段于鄢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舎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羮。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鄭伯克段于鄢潁考叔為潁谷封人,封人,管理疆界的官。聞之,有獻於公。於,介詞,給。公賜之食。食舎肉。舎、捨古今字。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羮。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賓語前置句)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闕通掘。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其,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融融,和睦快樂。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yì。”遂為母子如初。為,介詞,作為。“入、出”構成互文修辭方法。鄭伯克段于鄢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yì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kuì,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于鄢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純,篤厚。通“(大/屯)”。愛其母,施yì及莊公。施,延續、擴展。擴大影響。詩曰:“孝子不匱kuì,匱,窮盡。永錫爾類。”錫通賜,贈給。其是之謂乎?其…乎,大概…吧。(賓語前置句)鄭伯克段于鄢一.語法1.雙賓語:謂之京城大叔/不如早爲之所/永錫爾類2.複雜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