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关键字:城市景观;城市风貌;城市风貌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威海1引言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2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aned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and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城市特色被理解为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有人给予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以不同的注解,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特色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它的表现,城市风貌则倾向于城市的文化、传统习俗与内在精神;城市风貌包含了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则是城市风貌的更加概括、更加提炼的精华部分(扈万泰、郭恩章,2002;蔡晓丰,2005)。而美国学者加纳姆(Garnham)则认为城市特色(urbancharacter)是由:(1)物理特征和面貌;(2)可观察的活动与功能;(3)含义或象征三个部分组成。并认为鲜明的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建筑和桥梁的选址、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日常性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Garnham,1985;张松,2001)。城市风貌特色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的外部显现所给人的总体印象(杨华文、蔡晓丰,2005),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环境等内涵所综合显现出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金广君等,2003)。可以看出,其定义的实质与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是完全相同的。2.2城市风貌规划与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城市风貌规划或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并没有正式列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但从20世纪198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城市就纷纷开展了以之为主题的规划研究(蔡晓丰,2005;扈万泰、郭恩章,2002;魏挹澧,2000)。目前,国内开展的此项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列入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2)作为独立的规划项目;(3)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魏挹澧,2000)。具体工作包括:朱旭辉(1993)、蔡晓丰(2005)、扈万泰、郭恩章(2002)和金广君(2003)等人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国外的相关研究一直将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看作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工作。1960年代以来,西方的城市规划开始从注重物质规划为主的功能主义思想路线逐步转向注重社会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路线。在林奇(Lynch),罗西(Rossi),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hulz)等学者的影响下,从人的认知心理出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Lynch,1960;Norberg-Shulz,1979;张京祥,2005)。城市设计的文脉性、社会性与公众性、城市设计的累积性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张庭伟,2001)。奈杰尔·泰勒(NigelTaylor)认为城市设计的艺术就是创造城市风貌的艺术。指出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其组成包括:场地自身及其周边环境、场地上的地物、由地物构成的空间场所、使用者的感知、公众的社会行为五个部分(NigelTaylor,1995)。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对城市居民情感寄托的加强与社区凝聚力的提升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ornelsenandFranz,1995)。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城市风貌及其相关规划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定义与范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看,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城市风貌的认识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有明显不足:(1)强调城市人工环境与视觉要素对城市风貌的影响,而对城市的自然生态背景与文化内涵关注较少;(2)侧重城市建筑本身的形式感与个性特征,而对区域——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研究不足(李伟,2005);(3)在实际工作中对社会性与公众性资源的整合不足。3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风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并综合体现为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是景观作为视觉景象、作为栖居地、作为系统、和作为文化符号的综合体现。城市风貌是视觉审美的对象,是城市居民定位和认同的根本,是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载体,并讲述城市历史文化故事。一个良好的城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美”的,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因此,城市风貌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结合是优化城市风貌的必然途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土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维护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框限。(俞孔坚、李迪华,2001,2002,2005)。具体的结合途径分为三大步骤(图1)图1研究框架Fig.1Researchframework3.1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具体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对城市自然、生物、人文资源的类型与特征进行表述,回答“现状城市风貌是是怎样的?”(2)对城市自然、生物、人文及视觉过程进行分析,并基于整体格局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对以上几个过程进行评价,回答“现状城市风貌存在什么样的问题?”3.2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生态基础设施的确定可以使城市免受洪涝灾害、保护物种和栖息地的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提供游憩体验以及良好的视觉景观,是形成良好而独特景观风貌的前提和保障。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简称SP)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Yu,1995,1996;俞孔坚,1999,1998)。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规划的结合,具体分为以下两大步骤:第一步,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格局,并由此建立城市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明确哪些是城市风貌特色构建过程中的“非建设区”和“可建设区”,并回答“如何改变现状城市风貌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步,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风貌的总体特色,回答“未来形成怎样的城市风貌特色?”。(1)建立防洪与生物保护网络,形成生态景观特色;(2)建立乡土遗产网络,塑造历史文化景观特色;(3)建立游憩网络,凸显游憩景观特色;(4)建立视廊保护与建筑高度控制网络,构建视觉景观特色。3.3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往往造成规划成果难以落实的情况(王哲、洪再生等,2007)。城市风貌规划必须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策略,使其成果成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时参考的直接依据。因此,笔者提出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对于上一层次规划(生态基础设规划和城市风貌规划)确定的“非建设区”的边界和具体控制内容的落实,“非建设区”和“可建设区”的风貌管理和控制导则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的具体步骤如下:(1)将城市按其景观类型与景观要素重点的不同,划分宏观与中观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区;(2)针对宏观尺度景观特征区重要的跨区域EI廊道,提出相应的风貌管理和控制导则;(3)针对中观尺度特征突出的各景观特征区,落实景观风貌规划的各项内容,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导则;(4)通过预景的方法,对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价,指导未来的空间发展决策。4案例实践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市区面积为769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91.24Km2,总人口82万(2004年底)。威海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依山傍海、山海相融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包括甲午海战纪念地等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球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享誉国内外。自1980年代以来,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化已经对威海城市风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果现阶段不抓紧时间对城市风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保护,那么威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因而,在威海新一轮城市建设之前进行的城市风貌研究,有助于独具魅力的滨海城市风貌的保持和塑造,确保其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4.1研究目标通过城市风貌规划将威海市建设成为“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城市”。(1)维护自然过程包括水文(雨洪、海潮)、生物等在内的自然过程的安全,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2)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维护乡土文化遗产安全;(3)显山露水,城乡融合,维护海陆、城市和乡村、自然和人文的空间联系安全;(4)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与控制,保护威海多样的自然、生物、人文资源,使其成为开展公众教育和观光休闲的基地;(5)优化城市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特征。4.2威海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4.2.1自然过程1)山体完整性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与视觉质量下降;2)雨洪等自然过程受人工建设干扰严重,城市受到海潮淹没、山洪和涝灾威胁;4.2.2生物过程湿地围垦、大型工业园区与高速公路建设等,造成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问题;4.2.3人文过程1)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措施与明晰的标识系统,没有形成整体化的乡土文化体验网络;2)综合游憩体验过程被分割,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游憩网络;3)高层建筑高度缺乏统一规划的指导,城市天际线的零乱无序,重要山脊线背景与重要视廊被遮挡。4.3威海城市风貌规划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安全格局(见图2——图6),由此建立城市总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并通过与各个格局相对应的景观特色构建威海城市风貌总体特色。图2综合水安全格局与生态景观特色Fig.2WaterSPandecologicalcharacteroftownscape图3生物安全格局与生态景观特色Fig.3BiologicalSPandecologicalcharacteroftownscape图4乡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与历史文化景观特色Fig.4CulturalheritageSPandhistoricalcharacteroftownscape图5游憩安全格局与游憩景观特色Fig.5Recreati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