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这个时期的建筑突破了欧洲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和后来古典主义的“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Baroque,原意是畸形的珍珠,是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对这个时期的建筑的轻蔑的称呼。巴洛克建筑•相当于中国清(金)王朝的早、中时期:清王朝——1636年—1911年•社会背景:16世纪——封建宗教势力反扑和镇压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削弱,人文主义及及可危。17世纪——教皇推行反改革运动,教廷人财物兴旺,巴洛克艺术和建筑应运而生。•主要特色:第一,炫耀财富第二,追求新奇第三,趋向自然第四,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然而又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氛围。历史分期(1)16世纪末-17世纪初:前期巴洛克,以罗马耶稣会教堂为蓝本,确定巴洛克趋向。(2)17世纪30年代-17世纪末:后期巴洛克,更加复杂,类型增多。大量建造小型的社区小教堂。教堂成为纪念物和装饰品,采用集中式平面。地域范围•发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播到天主教国家,如西班牙、奥地利、和德意志南部,影响整个欧洲。•社会背景:–宗教与现实有了密切联系–在中小型为主的教堂中投入了感情因素–建筑和艺术处理多样化,追求自由表现•三大特征:–炫耀财富、装饰豪华、色彩艳丽–追求新奇、运用曲线、寻求动感、装饰自由–作为小品建筑在设计中独具匠心•壁画和雕塑:–延伸扩大空间、色彩对比明亮、构图拥挤、动态剧烈、突破建筑面体界限、石雕模仿实物质感•代表作品:–维尼奥拉设计的耶稣会教堂、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巴洛克教堂的兴建•教堂中形式新异的表现:第一,节奏不规律的跳跃第二,突出垂直划分,断折水平构件第三,追求强烈的体积和光影变化第四,有意制造反常出奇的新形式第五,制造建筑的动态,不稳定,空间流动。罗马的耶稣会教堂——维尼奥拉罗马耶稣会教堂是早期巴克建筑的代表。平面:矩形的巴西利卡式侧廊改为间小礼拜室立面构图创新:成对的壁柱、巨大的涡卷、套叠的山花、凹凸的额枋、徽章形装饰、盲窗雕塑罗马的耶稣会教堂圣苏珊娜教堂圣苏珊娜教堂室内四泉圣卡罗教堂(1638-1641年)面积不大,但是建筑的动态效果形态塑造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具有极强的视觉的效果,成为巴洛克时期教堂建筑的巅峰之作。罗马的四泉圣卡罗教堂———波洛米尼在上下两层高的立面上装饰了大量的动物和植物雕刻、栏杆、假窗和奇形怪状的图案。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在拐角立面的上装饰人物雕像。四泉圣卡罗教堂穹顶穹顶的分格十分巧妙,分割小而多种形式,但总的结合形式倒是很简单明确。圣安德列教堂伯尼尼巴洛克教堂•标新立异,手法多样•艺术的综合:•动态空间•建筑与雕刻、绘画进一步交融•戏剧化的空间效果•喜欢曲线,充满动感巴洛克圣坛-圣彼得大教堂巴洛克教堂室内巴洛克教堂室内巴洛克教堂室内巴洛克教堂室内巴洛克教堂室内壁画巴洛克教堂室内壁画巴洛克城市广场•强调雕塑和喷泉的曲线与动态、空间互相渗透•代表作品:–圣彼得大广场(设计人:伯尼尼)•半围合式平面、半圆型+梯型的两进广场、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中心方尖碑、两边是喷泉、塔斯干柱廊(248棵柱)•开阔壮观、轴线对称、柱式严馑、光影变化大–纳沃那广场–西班牙大台阶(破船广场)–特维莱喷泉广场罗马圣彼得广场设计图广场呈完美的椭园形,直径240米,四周为284根多立克式廊柱架起的围廊,其上有140位圣徒和烈士雕像。两侧有玛德尔诺设计的两座喷泉。中央矗立着3000年前的埃及方尖碑,碑尖是神圣十字架。廊柱顶端殉道者栩栩如生的塑像,都是出自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之手罗马纳沃那广场•波洛米尼(FrancescoBorromini)纳沃那广场呈细长形状,原址曾是建于公元一世纪的竞技场,古罗马皇帝在这里进行战车竞技。中世纪时,罗马教皇经常将广场放满水用来泛舟,现在还有许多宗教节日仍在这里举行。广场中建有3座喷水池,居中是著名的“四河喷泉”。西班牙大台阶广场-破船喷泉巴洛克的府邸和花园•府邸:–空间流转贯通、层次深远、楼梯装饰空间•花园:–多层台阶、轴线对称、几何构图–设柱廊、雕塑、喷泉、水池、瀑布等巴洛克府邸巴洛克府邸的室外台阶巴洛克府邸的门厅•意大利台地园府邸与别墅主要成就•大胆创新的精神,对新的建筑造型手法的探求。•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变化、动感、曲线、空间渗透、艺术综合表现为主要特征。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建筑法国中世纪的主要时期•12-13世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产生了伟大的哥特式建筑。•14-15世纪:与英国在法国本土上进行了100多年的战争,文化和建筑遭到惨重的破坏。•15-16世纪:城市重新发展,产生资本主义,建立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建筑。•17世纪以后:进入绝对君权时期,抵制巴洛克艺术,形成古典主义建筑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世纪末叶: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专制政体危机,宫廷糜烂透顶,产生洛可可风格。•15世纪下半叶起,法国建筑开始变化,他们一方面保持着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一方面趋向整饬和明快,房子不对称或不严格对称,组合比较随意。•窗子相当大,往往占满一个开间,绝大多数是方额的,少量的用尖券或四圆心券。窗框外缘用线脚、贴脸或雕塑装饰起来。•建筑物的四角和中央,常常有挑出的凸窗,上面竖立着高高的尖顶。•屋顶高而陡,里面有阁楼,采光的老虎窗装饰得很华丽。檐口和屋脊大多有精巧的花栏杆。•小尖塔、华盖、壁龛或其它哥特教堂的装饰细节,也被用上。外形活泼。a.建筑特点1)早期:建筑平面趋于规整,但形体仍复杂,尚堡府邸、维康府邸都散发着浓郁的中世纪气息。2)古典时期:为了体现法国王权的尊严和秩序,古典主义者采用了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构图方法,建筑端庄、严谨、华丽、规模巨大。3)晚期建筑讲究装饰,出现洛可可装饰风格。4)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传统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结合的产物,它在广场、宫殿、苑囿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代表作:凡尔赛宫、卢佛尔宫。古典主义建筑理论的进步意义主要是:第一,相信存在着客观的、可以认识的美的规律,并对它的某些方面,特别是比例,作了深入探讨,促进了对建筑的形式美的研究;第二,提出了真实性、逻辑性,易明性等‘些理性原则,用简洁、和谐·、合理等对抗当时声势很大的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任意和堆砌。古典主义建筑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是:第一,它只从中央集权的宫廷建筑立论,它的研究对象只是古罗马帝国的纪念性建筑,因而十分片面,并且傲慢地否定了一切民间的和民族的建筑传统,贬低中世纪哥特建筑的伟大成就;第二,它对形式美的认识是形而上学的,一方面,没有看到形式内部包含着的固有的矛盾性,它的无穷的变化,一方面,脱离了历史、功能、技术和其他的具体条件,没有看到审美的社会性,仅仅把和谐的比例当作最高原则,而比例又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第三,它把抽象的教条看作超时代、超地域、超民族的。它反对创作中的个性。热情和表现,只着意于冷冰冰的数的和谐。法国的商堡:国王的猎庄。水平划分比较强,构图整齐。但四角的圆形塔楼与其上的圆锥形屋顶、采光亭、老虎窗、烟囱、楼梯亭等使其体型变化丰富复杂。一圈建筑围成长方形的院子,三面是一层,北面主楼高三层。院子四角都有塔楼。商堡局部与内部阿瑟-勒-李杜府邸阿瑟-勒-李杜府邸阿瑟-勒-李杜府邸室内•法国的城市府邸的特点:明确分正房、两厢和门楼倒座,轴线很明显。正房有两层是主要的,下有地下室,上有阁楼。楼层用木结构。加强了立面的水平与竖直划分。枫丹白露宫枫丹白露宫枫丹白露宫室内枫丹白露宫室内鲁弗尔宫与丢勒里宫丢勒里宫卢浮宫东立面的构图运用了一些简洁的几何结构。例如,中央部分宽28m,是一个正方形;两端凸出体宽24m,是柱廊宽度的一半;双柱与双柱间的中线距6.69m,是柱子高度的一半;基座层的高度约略是总高的1/3,等等它的柱廊开间净空3.79m,进深在4m左右,相当开朗。又因为用双柱,所以开间虽大而仍然强壮有力,并且造成了节奏的变化,使构图丰富。它的总体是单纯简洁的,法国传统的高坡屋顶被意大利式的平屋顶代替了,加强了几何性,从此成了惯例。卢浮宫卢浮宫的檐部早期的古典主义•历史大背景:绝对君权;促进工商业;宗教和解。•主题:政治与商业功能的城市广场;贵族府邸。•市民建筑:红砖的墙,白石的墙角、线脚、壁柱和门窗框等;屋顶高耸、深色。•宫廷建筑建筑表现出理性。节制、结构清晰。麦松府邸麦松府邸立面构图,由柱式全面控制,用叠柱式作水平划分。也保留了法国16世纪以来5段式的构图特点,左右对称,高高的坡顶。注重理性、讲究节制、结构清晰、脉络严谨。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主要特点。路易十四指定勒沃和C·勒布兰、C·佩罗合作改建外立面,建成了著名的卢浮宫东柱廊,占主导地位的是两列长柱廊,采用科林斯双柱手法。东立面是皇宫的标志,它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和复杂的轮廓线,以简洁严肃的手法取得纪念性的效果。东立面被视为恢复古代“理性美”的典范。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凡尔赛宫是法国封建时的帝王的行宫,在巴黎市西南凡尔赛城。始建于十六世纪,后屡经扩建形成现存规模。包括宫前大花园、宫殿和放射形大道三部分。形体对称,轴线东西向。宫内装潢极其豪华,内壁悬挂壁毯、油画、雕刻,大厅内陈列著名雕刻家的青铜或大理石雕像,享有艺术宫殿之盛誉。凡尔赛宫整体鸟瞰图凡尔赛宫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巴黎西南23km的凡尔赛宫(Versailles),它不仅是君主的宫殿,而且是国家的中心。它巨大而傲视一切,用石头表现了绝对君权的政治制度。为建造它而动用了当时法国最杰出的艺术和技术力量。因此,它成了17~18世纪法国艺术和技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者。凡尔赛原来有一座国王路易十三的猎庄,是17世纪上半叶的砖建筑,三合院,向东敞开。*法国古典主义最为杰出代表(主要设计者:勒服)*主要建筑(包括镜厅)由裘.阿.孟莎设计*西边花园由勒诺特设计巴黎凡尔赛宫宫殿平面:668年,经勒伏设计,在旧府邸的南、北、西三面贴了一圈新建筑物,保留原来的三合院不动。新建部分以第二层为主,北面是一串连列厅,作为宫廷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南面也是一串连列厅,是王妃卧室和命妇们活动的场所。向西有25个开间,中央11间是凹阳台。凹阳台之后,正中,是国王的卧室,位置在旧府邸里,窗于对着三合院的院落。巴黎凡尔赛宫总平面开始在府邸西面兴建大园林。范围很大,围墙有45km长。它的中轴东西长达3km(图10—12),是府邸的中轴的延长。有一条横轴和几条次轴,紧靠宫殿西面的是几何形花坛和水池,它们的西边是由树木包围起来的一些独立的景点,叫小林园,再西面是大林园,有一个十字形的大水渠。园里布满雕像和喷泉。中轴贯穿这三部分。1678年,于.阿.孟莎(JulesHardouin—Mansart,1646~1708年)担任凡尔赛的主要建筑师。他把西立面中央11个开间补上,‘并从两端各取出4开间,造了一个长达19间的大厅。厅长76m(或说73m),高13.1m,宽9.7m,是凡尔赛最主要的大厅,举行重大的仪式。它的内部装修全由勒勃亨负责。同西面的窗子相对,在东墙上安装17面大镜子,大厅因此被称为镜廊(Galeriedesglaces)。镜廊用白色和淡紫色大理石贴墙面。科林斯式的壁柱,柱身用绿色大理石,柱头和柱础是铜铸的,镀金。柱头上的主要装饰母题是展开双翅的太阳,因为路易十四当时被尊称为“太阳王”。檐壁上塑着花环,檐口上坐着天使,都是金色的。拱顶上画着9幅国王的史迹画。镜廊的装修金碧辉煌,采用了大量意大利巴洛克式的手法。凡尔塞宫镜厅凡尔塞宫的东面景色(绘画)凡尔塞宫的大理石内院凡尔塞宫的花园向立面凡尔赛宫花园凡尔塞宫入口凡尔赛宫西花园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它的理论和创作,影响十分深远。古典主义建筑,用巨柱式控制整个构图。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柱式的比例和细节是相当精审完美的,所以古典主义建筑得以利用世世代代人们的劳动成果。巨柱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