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讲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一、佛教概况•1、创始人创始人:释迦牟尼,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2、思想背景:(1)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A、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B、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C、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D、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2)沙门思潮公元前5~6世纪时,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3)吸收婆罗门教的某些观点。吸收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3、基本教义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A、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B、四谛佛教的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他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佛教的出发点,认为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集谛说明产生苦的根源,认为苦是由于人有欲望,就会产生后果,而后果就是苦的根源,这就是因果学说。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C、八正道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又称八圣道。a、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b、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c、正语:正确的言语,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d、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e、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f、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g、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h、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4、派别大约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大乘佛教兴起,佛教内部出现了大乘与小乘之分。大乘佛教内部有包括空宗与有宗两个派别。二、佛教在中国•1、佛教传入中国目前,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多种说法,不过佛教传入中国的可靠年代,应该是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的时候。•2、佛教的中国化(1)两汉三国西晋时期,是佛教中国化的初期。A、特点:以“格义”为特征格义:用中国原有的思想概念来翻译、理解佛教经典的思想;将佛教思想和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相联系,强调佛教和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近的教化功能。•B、代表人物:支谦、康僧会等支谦翻译佛经,文辞典雅,多引用《老子》一书中的概念来表示佛教思想。康僧会将儒家的“仁”、“孝”的思想吸收进去,当作佛教的社会思想内容;他还借用儒家思想材料来宣传佛教因果报应说,为佛教存在的价值作辩护。•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南极星)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端,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此以明劝沮,不亦大哉。”•(2)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中国化的中期。A、特点:佛玄合流,出现了中国自己的佛教学派——“六家七宗”。B、代表人物:a、僧肇:不真空论,突出了佛教的本体论思想。•b、慧远:提出并论证了佛教“神不灭”论,使中国佛教开始向有神论宗教转化。•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c、竺道生:将般若学和涅槃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顿悟成佛的主张。•(3)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的鼎盛时期。此时,佛教理论上日趋成熟,宗派迅速发展,创立了中国特有的宗派。A、佛教在隋唐繁盛的原因a、统治者的大力支持b、佛教寺院经济发达c、大量佛经的翻译•B、主要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a、三论宗(吉藏)“二谛”有四重,“八不”为五句,“中道”有三式。b、天台宗(智顗)一念三千:第一、指一念的心体能融通各种因果关系,具足一切事物的本来相状。第二、指一念的心体能容摄一切事物,具足一切生命界的性质和内容。第三、一念心体所容摄的“十法界”或“百法界”,又都处于“三世间”之中。•c、唯识宗(玄奘、窥基)唯识宗在认定现实世界为空的同时,还断定精神性的“识”为实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被认为是前七识的依据,又称“根本依”、“种子识”、“藏识”、“心”等,也是“现行”世界的依据,所以说“万法唯识”。•d、禅宗(慧能)I、核心思想:“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即心即佛”说,断定“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性就是佛性、真如,本心流露,无不解脱。II、特征:“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指在言语、经书等有形传授之外,别有“心印”,禅宗人强调这种非言语、非经书的心传方式。三、佛教对中国的影响•1、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儒道都有影响。(1)对儒道的影响(2)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2、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教化作用)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