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第八章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参考书目:1、[意]路易吉·萨尔瓦托雷利著:《意大利简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克毅、辛益编著:《意大利的统一》,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3、黄昌瑞:《意大利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4、《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5、《德国政治制度》,时事出版社1997年。6、《德意志强悍之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年。7、邢来顺:《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策略》,《华中师大学报》1994年第6期。8、李益彬:《论俾斯麦的性格特点对德国统一的影响》,《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6期。9、丁建弘:《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第八章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思考题:1、解释:俾斯麦、“铁血政策”、“普鲁士道路”、“宪法纠纷”、普法战争、西西里起义、加富尔、加里波第2、德国为什么能于1871年实现统一?3、简要概括德意志统一的意义。4、简要概括意大利统一的意义。5、比较分析德意志统一与意大利的异同。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一、意大利民族解放及统一运动中的两条道路(一)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奥地利帝国统治伦巴底、威尼斯,在托斯坎纳等国驻扎军队。法国军队赖在教皇国的罗马。统治两西西里王国。1848年革命失败后,唯有撒丁王国是个独立的、君主立宪的国家。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二)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852年起领导撒丁自由派内阁的是卡米洛·本佐·加富尔(18l0~1861年)。加富尔出身于富豪家庭,年轻时供职于宫廷,后来在军中服役。22岁时他到英国及法国游历,在英国研究英国宪法,醉心于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1848年革命后,加富尔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并且从事谷物贸易和制造化学肥料。因此,他成了资产阶级化的地主,并且成为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加富尔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撒丁王国成为意大利半岛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意大利各邦自由主义贵族及大资产阶级把实现国家统一及驱逐外国势力的希望寄托在撒丁王国身上。加富尔还在撒丁尼亚实行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政策,提高了撒丁王国在意大利的声望,不但得到意大利各邦的资产阶级自由贵族的支持,而且也赢得许多民主派的好感。马志尼领导下的青年意大利党中有好些人开始把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撒丁尼亚王国身上。加富尔进行了军事改革,加强了撒丁王国的军事实力。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三)意大利革命的任务及统一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意大利革命的任务是通过驱逐外国势力完成国家统一,并且消灭封建残余。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统一运动中两条道路之争:加富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的道路,由撒丁王国政府用王朝战争的手段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马志尼为首的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完成民族解放及统一大业,并且力图建立民主的意大利共和国。马志尼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马志尼(1805~1872)是意大利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意大利民主派领导人。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1830年加入烧炭党。1831年8月在马赛建立青年意大利党。1858年在伦敦出版《思想与行动》杂志,为建立统一的意大利而积极奔走,1860年支持加里波第远征南意大利,那不勒斯解放后,劝说加里波第进军罗马,未成,被迫再次迁居国外。民主派的弱点是:没有提出反映广大农民要求的土地改革纲领,没有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并且把土地分配给农民的革命要求,从而未能把统一和民族解放运动与土地革命联系起来。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二、1859年反奥战争与统一运动的开始(一)1859年反奥战争1859年4月,对奥战争开始。6月22日,把奥地利军队逐出伦巴底。(二)统一运动的开始1860年3月,在加富尔的操纵下,中部各邦举行了公民投票,正式合并于撒丁。三、加里波第的远征和统一运动的高潮(一)加里波第尼斯海岸线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加里波第(1807~1882)是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军事家。由于在南美洲及欧洲的贡献,赢得了“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美称。1832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34年流亡南美,建立红衫军,成为负有盛名的游击战领袖(近现代游击战之父)。1848年意大利革命爆发后返回意大利,组建志愿军参加反对奥地利的独立战争。1859年组织阿尔卑斯猎人军团,为北部意大利统一作出重要贡献。1870年普法战争中率志愿军援助法国共和政府。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时,表示热烈祝贺,并缺席当选为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加里波第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加里波第进军西西里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二)西西里起义1860年4月4日,西西里岛的巴勒摩爆发了起义,到4月底,革命席卷了西西里全岛。(三)加里波第的远征和统一运动的高潮加里波第组织的“千人远征军”,于1860年5月5日从热那亚出发,1860年5月11日在西西里岛登陆,到6月底解放西西里全岛。加里波第在西西里实行了一些改革。6月2日又颁布法令,允许参加起义的农民从公共土地中领取小块土地。但是加里波第拒绝了农民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的要求。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1860年8月,加里波第挥师北上,10月1日解放了整个那不勒斯,加里波第成为两西西里的元首。1860年9月11日,撒丁军队攻进教皇国,之后进入那不勒斯。1860年10月末举行公民投票后,南意大利正式并入撒丁王国。合并之后,革命中颁布的关于分配公共土地的法令被撒丁当局取消,农民分到的公共土地被收回。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正式宣布成立,撒丁国王登上了意大利王国的王位。意大利王国成立后,掌政的自由派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四、意大利统一的完成意大利王国政府力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完成最后统一的问题,而民主派和加里波第主张用人民革命战争的手段赶走外国势力。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加入普鲁士一方作战。战争在短期内以普鲁士胜利而结束。根据维也纳和约,威尼西亚归还给意大利。1870年9月意大利军队和加里波第的志愿军进入教皇国,9月20日占领了罗马。10月举行公民投票,罗马教皇国被合并于意大利王国,教皇世俗权力被取消。意大利统一终于完成。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1929年墨索里尼通过和约承认梵蒂冈的国家地位,教皇国的面积有0.44平方公里。五、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性质、特点和历史意义1859~1870年意大利统一及民族解放运动在本质上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意大利革命的特点是:它始终贯串着“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争,最后以“自上而下”道路的胜利而结束。也正因为如此,在统一后的意大利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君主制及农村半封建制度。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1、赢得国家独立。2、结束了一千多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意大利王国。3、统一的完成为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工业革命快速推进,加快了意大利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4、统一的完成还为工人阶级的形成及成长壮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第二节德国的统一一、统一运动的政治经济背景(一)统一运动的政治背景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意志仍旧是四分五裂。各邦君主纷纷取消了革命期间颁布的宪法,恢复了革命前的专制统治。1848年革命带来的变化:普鲁士国王在1848年和1850年前后颁布两部宪法,成立两院制议会,下院落到大资产阶级和容克的控制之下。下院权力受到上院的很大限制,它只有表决法案及预算案的权力。国王是军队、教会和文官的首脑,有否决议会立法的绝对权力。内阁大臣向国王负责。在实行宪法后,普鲁士不过是一个用议会装潢起来的专制国家。第二节德国的统一(二)统一运动的经济背景在德意志工农业中,资本主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848年革命失败后,解放农奴的过程加速。1850年3月2日,普鲁士政府颁布新的《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降低了农民赎买封建义务的赎金额,允许农民通过出让部分土地的办法赎买封建义务。在粮价上涨的刺激下,愈来愈多的容克地主把封建庄园经济改造为资本主义农场经济。这种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自上而下地改革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在继续保持容克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在农业中逐渐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经营方式的改良道路被称为“普鲁士式道路”。它是一条既要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又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封建残余的改良道路。第二节德国的统一二、统一运动的兴起(一)统一运动的兴起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统一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1859年9月,第一个全德性的政治组织民族同盟成立,支持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二)统一运动的道路之争统一德国的两条道路之争: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资产阶级提出)与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工人、农民等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希望的)王朝战争又有由奥地利领导统一的“大德意志方案”和由普鲁士领导统一的“小德意志方案”第二节德国的统一1、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统一德国缺乏基础资产阶级自身软弱,不敢领导德国人民通过革命来完成国家统一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全德工人联合会受德国工会领袖拉萨尔机会主义(改良主义)控制。2、由奥地利领导统一的“大德意志方案”没有现实基础奥地利没有能力使统治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屈服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奥地利提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只是顺应潮流的一种政治姿态。奥地利本身是多民族国家,很担心统一运动激发被统治民族的独立运动第二节德国的统一3、由普鲁士领导统一的小德意志方案具有现实性普鲁士容克地主已资产阶级化,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1834年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1850年颁布“钦定宪法”,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普鲁士初步实现工业化,经济实力最强大。普鲁士有一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发展史是最外扩张史。普鲁士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资产阶级化的容克地主,素来好战,迫切要求统一。第二节德国的统一(三)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容克政治家和外交家,德国统一的奠基人,出生在霍亨索伦家族的发祥地。个性突出:身强力壮,粗野狡诈、盛气凌人、性格坚强、政治敏锐、不择手段政治上,顽固的保守派、君主主义者,反对自由主义。1851年开始担任德意志驻法兰克福公使,驻俄国等国公使。认为列强之间的争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政策上,片面强调物质力量,信奉强权政治,推崇武力征服铁血政策是其统一德国的纲领。进步党领袖福尔肯贝尔称之为:对内是军刀,对外是战争。俾斯麦俾斯麦在柏林会议上(1878年)年轻时的威廉一世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加冕第二节德国的统一三、宪法纠纷与铁血政策1860年2月,以军事改革计划为内容的法案被提交到议会下院。1861年“德意志进步党”成立,其奋斗目标有:加速德意志统一的步伐;在普鲁士实行自由主义改革。进步党的纲领要求与“民族同盟”基本一致。威廉一世启用俾斯麦。1862年9月20日,俾斯麦奉命返抵柏林,同意就任宰相,9月29日公开宣布“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1862年10月,开始了无议会的统治,亦即俾斯麦的军事独裁时期。俾斯麦曲解《1850年宪法》,说在发生宪法上的纠纷时,只有国王有权力决定一切。宪法纠纷:1858年威廉在普鲁士摄政。1859年任命洛思维陆军部长草拟军事改革。1860年2月发案提交到议会下院后,下院中的自由党人反对对后备军的改动,拒绝拨款,形成严重的军队改革争执,为摆脱军事改革被搁浅的困境,国王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俾斯麦采取铁血政策,擅自开支军队改革费用,不经过议会同意,还下令限制新闻出版自由,被议会弹劾为“违宪”。军队改革整顿发展成为宪法纠纷。宪法纠纷实际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使普鲁士的政治危机尖锐化,并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866年普奥战争后,议会以事后统一军队改革的财政拨款方式结束了宪法纠纷。铁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