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恩泽:催化人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闵恩泽:催化人生不断创新甘作奉献——记闵恩泽院士作者:王玲来源: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08-1-922:10:59眼前的闵恩泽院士,鹤发童颜,笑声爽朗,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这位为我国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技术创新默默耕耘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对科技界的最高褒奖,显得平静而谦虚。他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非常高兴。但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石油化工学界。”(一)回首往事,闵恩泽无怨无悔。他说:“回国是正确的选择。能把自己一生的科研工作同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这是我最大的幸福。”195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并工作4年的闵恩泽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之后,他被分配到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催化剂研制生涯。当时,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依靠从前苏联进口,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闵恩泽回忆说。1959年,兰州炼油厂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该厂生产航空汽油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所用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一直从前苏联进口。1963年,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满足国家急需,当时的石油部早已决定建设一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厂,闵恩泽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试生产时,他带领科研人员吃住在工厂车间,经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终于试生产出我国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这不仅及时保证了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使小球的完整率达到92%,超过了进口催化剂86%的水平。在之后的几年里,闵恩泽接连攻克难关,研制出了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等一系列新型炼油催化剂,为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的制造奠定了基础。“要自觉地面向重大应用研究技术问题、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搞科研。”这是闵恩泽多年治学的基本准则之一。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从含铅汽油到无铅汽油再到清洁燃料,我国油品经过几次升级换代,闵恩泽奠定的催化剂制造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拼搏和刻苦钻研,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不断丰富齐全并形成系列,不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5%,而且已经开始出口欧美、亚非等地区。目前,闵恩泽指导开发的渣油催化裂化分子筛催化剂每年用于加工渣油3600万吨,经济效益可达百亿元以上;他指导开发的Y型分子筛仍是各种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活性组元;半合成催化裂化催化剂制造方法至今仍被各催化剂厂普遍采用。闵恩泽对石油化工技术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承认,并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日本桥口隆吉基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自主创新,是闵恩泽一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关键词。正是一项项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支撑着我国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技术实现跨越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总结几十年的创新体会,闵恩泽诙谐地说:“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原始创新要如何实现?闵恩泽说,一定要把现有技术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以获得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为例,这项成果把原有的晶态镍合金和釜式反应器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全新的非晶态和磁稳定床反应器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最终实现原始创新。其实,闵恩泽对自主创新的思考,得益于一次印象深刻的会晤:1980年,东京国际催化会议后,56岁的闵恩泽邀请美孚石油公司的中心研究室主任来华访问,他讲到美孚在分子筛领域成功的经验时提出,要搞新的催化材料,而不是搞催化剂。闵恩泽听后很受启发,便和同事们广泛调查石化技术创新的历史,调查催化材料怎么发展,研究国外大公司怎么干,最后明确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创新总会有风险,创新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失败和挫折教育着我们,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闵恩泽常用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也鼓励学生、同事。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从试验到失败,从失败再到试验,一项项创新成果最终获得了成功。作为战略科学家,闵恩泽非常关注和熟悉国际科技前沿,并始终站在世界石油化工科技的前沿。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化学的建议,并指导开发成功多项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新工艺。新世纪以来,他进入绿色化学中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指导学生开展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研究。目前,已开发成功高压醇解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建成2000吨/年的中试装置,计划于2008年建成5万吨/年的工业示范装置。如今,83岁的闵恩泽还在科技创新的路上“飞奔”。如何发展生物柴油、开发化工产品让生物柴油“有利可图”……科学前沿的各种新思路仍然在他脑海中闪现。(三)在辛勤工作、不断钻研科学的同时,闵恩泽没有忘记传道、授业、解惑,以教育后人,培养我国科技发展的后继力量。闵恩泽的学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记忆中的片段足以证明闵恩泽的言传身教。“闵先生很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我1985年开始师从闵先生读博士,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写了七八遍,闵先生对论文的写作层次、词句改了又改。那时候计算机还不普及,两三万字的论文,硬是一遍遍地抄写。现在,我也带学生了,也非常认真,感觉就像闵先生在身后站着一样,不认真不行。”何鸣元院士对恩师的教诲也记忆犹新:“我做了石科院基础部主任时,闵先生要求我,要时刻以国家和中石化的需求作为我们研究的方向,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到研究中去。同时,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首先要帮助别人出成果,这样才能激发团队整体作战的精神,充分发挥群体里年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生活中,闵恩泽是学生们和蔼可亲的朋友,对年轻人帮助非常多。宗保宁说,“先生特别愿意与年轻人讨论问题,而且交流渠道非常畅通,年轻人都愿意与先生讨论。”从1987年至今,闵恩泽先后带了50多个学生,其中硕士生16名,博士生20多名,博士后10多名,目前他还在培养博士生。如今,他的学生许多已经成长为催化剂厂厂长、总工程师;石油化工厂的经理、副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高等院校的催化专业教授……曾与闵恩泽有过多次合作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成岳,道出了闵先生做人做事成功的真谛。他说:“闵先生是个领军人物,是位大家。他有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有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在采访中,多次听闵恩泽提到要培养人才。目前,他正在写书,总结自己几十年来在科研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把其中的感悟、感受和心得传授给大家。闵恩泽:催化人生作者:隋笑飞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08-1-822:22:12闵恩泽院士,1924年2月出生,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53年前,他留美学成归国。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日,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中央,他看起来依然平静又谦逊。他用一生未改的四川乡音说:“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少年英姿,如今白首。这位83岁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创新不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领域,催化技术不断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产催化剂早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其中的一些重大创新和变化,几乎都无法绕过闵恩泽的名字。“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是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此前,该奖曾连续6年空缺。这23个字,记者每次重复都觉得有些拗口,幸好对面这位总设计师始终和蔼慈祥。在他的简历上,记者看到一条清晰的创新轨迹:1960年,他捧出质量优于国外产品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1981年,他研究开发成功半合成分子筛裂化催化剂;1995年起,他担任“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主持人……问及创新的感受,他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思考催化剂的问题是快乐的;当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时,也是快乐的;当课题最终取得成功时,那更是快乐的。”如今,这位80多岁的长者,其关注点早已放到绿色化学领域。“我们不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争取技术领先权易于我手。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超不过人家。”他说。一路执着每当北京有一家新的川菜馆开张,闵恩泽都忍不住要立刻赶去。他喜欢吃川菜,尤其喜爱“麻辣烫”。他还诙谐地用“麻辣烫”来比喻创新的体会:“创新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又辣又爱”道尽创新苦与乐,“坚持下去”折射人生尽执着。就在老人的讲述中,记者的思维又一次在时空中穿梭。边学习、边实践、边革新,1960年,闵恩泽等开发成功独特的混捏—浸渍法制备磷酸硅藻土催化剂,生产出合格的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其耐水性超过进口催化剂,且价格便宜。这背后是他们近5年的努力。1964年5月,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正式投产。投产期间,他也亲自到现场主持制定试生产方案和操作规程,甚至食宿都在现场。这背后,是他们4年的坚持。“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更是一个集体为之探索20年的成果,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闵恩泽感慨:“中间的曲折坎坷实在太多了。但坚持到底,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责任驱动当记者问他:“您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创新,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1948年,他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催化裂化装置,看到那黑褐色的原油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当时他除了惊奇,只有感慨:中国何时能建成这样的装置?但让他未料到的是,12年后他却在研究这套装置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当时,国外对这种催化剂的制造技术严密封锁。1964年,他研制出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当时我国面临的情况是,国外不再向我们提供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没有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就不能生产航空汽油,我们的战鹰面临飞不上蓝天的危急局面。这些年,他一直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他告诉记者:“我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催化领域的攀登者。这个责任很重。”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爱好美食爱听流行歌压力太大、睡觉不好还整天笑哈哈,爱好美食、秘书曾享受他学来的“煎西红柿加起司加黄油”,听李宇春的歌,还能唱三个版本的《上海滩》,他就是——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科学网易蓉蓉报道]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中午时分,红旗楼前的操场上安上了排球网,很多年轻人争相跳跃,你呼我叫,朝气蓬勃。半个世纪前,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办公室只有几间小平房,实验设备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放眼周围一片麦田;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科研人员一千多人,多项石油炼制技术成为国际领先,被称为“中国石化的重点科技支撑机构”。这里,就是闵恩泽半个多世纪科学人生的主战场。“如果要我谈获奖感想,第一是我感觉如释重负。”闵恩泽的获奖感言不是惯常的“喜悦”,这根紧绷的弦,从他从美国回来的那天就开始了。1964年,用来炼制飞机燃油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只剩下两个月库存,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国产化的担子压在了他身上。闵恩泽吃在现场,住在办公室,整天穿着工作服,到车间检查生产工艺条件,制订各种试产方案,和科研组同志一起研究解决胶球破碎的关键问题。经过三个月的奋战,终于生产出高质量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保证了我国航空用油自给。……“搞科研的人往往强调兴趣,因为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才容易出成果。而闵先生则不同,他更强调社会需求,只要国家急需,他就研究什么,哪怕跨度再大,也不回避”,从1984年与闵恩泽开始合作的石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何鸣元认为闵恩泽搞科研非常强调国家需求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