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形态构造1—1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第一节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纲一、贝类学主要特征贝类有115000多种,它们形态变化、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由5部分组成,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贝壳。2、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3、神经系统简单,主要由1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神经索、神经节组成。较高等贝类神经中枢由脑、脏、足、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4、体腔退化,只有1个很小的围心腔。5、大多数种类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贝类形态构造1—2二、分纲分七个纲(有的分为五个纲:双神经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一)、无板纲为贝类中的原始类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故称“无板类”。这类动物的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故又称“沟腹纲”。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无神经节。世界上总共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里,如龙女簪。贝类形态构造1—3(二)、多板纲身上生有8块板状的贝壳,故称“多板类”。生活在盐度较高海区,分布广,草食性,全世界约有600种,如石鳖。体呈椭圆形,左右对称,口及肛门位于身体的前后端。有8块板状贝壳,贝壳不能覆盖整个背面,在贝壳与外套膜边缘之间裸露的部分,叫做“环带”。环带的表面有角质层或生有石灰质的鳞片、骨针或角质毛等。足肥大。鳃位于足部周围的外套沟中。神经系统由环状神经及2对神经索组成。贝类形态构造1—4(三)单板纲单独列为一纲,如新蝶贝。这类“活化石”的发现,对探讨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材料。以往只发现有这纲的化石种,直到1952年丹麦“海神”号调查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西方3570m深海才发现现生种,到目前发现8种。是一类原始的贝类,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位置和结构等,都与多板纲相似,但只有1个帽状贝壳,且有些器官有较明显的假分节现象,所以贝类形态构造1—5(四)瓣鳃纲营水生生活,大部分是海产,少部分是淡水产。全世界大约有15000种。1、主要特征(1)外套腔发达,内有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2)身体左右侧扁、两侧对称,有2个两壳,又名双壳类.(3)头部退化,没有头部,故名“无头类”,无口腔、颚片、齿舌等。(4)足位于身体腹侧,侧扁呈斧头状,故又称斧足类.(5)神经系统较简单,但已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有脑、脏、足神经节3对神经节,感觉器官极不发达。贝类形态构造1—6(四)瓣鳃纲2、瓣鳃纲分类分为三目(1)列齿目:铰合齿多排成1或2列,闭壳肌2个,相似。如泥蚶、魁蚶、毛蚶。(2)异柱目:前闭壳肌小或消失,铰合齿退化,鳃丝间由纤毛或结缔组织联系。如贻贝、牡蛎、扇贝、珍珠贝。(3)真瓣鳃目:铰合齿少或无,闭壳肌2个,大小相近,鳃丝间以血管相连,有水管。如文蛤、蛤仔、竹蛏。贝类形态构造1—7(五)掘足纲这是一类海产底栖的贝类,全世界约有200种。主要特征:足部发达成圆柱状,用来挖掘泥沙,故名“掘足类”。有一个两端开口呈牛角状或象牙状的贝壳,故又称“管壳纲”。神经系统主要由脑、侧、脏和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所组成,结构仍较简单。如角贝。贝类形态构造1—8(六)腹足纲软体动物种类最多的一纲,世界上已发现有8万多种。海洋、淡水和陆地都有分布,遍及全世界。1、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2)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螺类”。(3)身体不对称,头部发达,通常对称,头上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口内有颚片、齿舌。(4)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5)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6)大多数水声,少数陆生,陆生种类用“肺”呼吸。贝类形态构造1—9(六)腹足纲2、腹足纲分类分3个亚纲(1)前鳃亚纲鳃位于心室前方,侧脏神经联结成8字形。下分3目原始腹足目常见种类鲍中腹足目常见种类玉螺、宝贝、风螺等。新腹足目常见种类红螺、香螺、芋螺等。(2)后鳃亚纲鳃位于心室后方,侧脏神经联结不呈8字形。下分8目,经济价值较大的如海兔。(3)肺螺亚纲无鳃,用肺呼吸,多栖息于淡水或陆地上。下分2目基眼目:头部触角1对,眼无柄在触角基部,如椎实螺。柄眼目:头部触角2对,眼在后触角顶端,如大蜗牛。贝类形态构造1—10(七)头足纲化石种很多,现生种仅500余种,全部海产。大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1、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发达,足生于头前方,故名“头足类”。(2)除鹦鹉贝具外壳,具他种类为内壳,或者贝壳退化.(3)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4)足部特化大多由8条或10条腕及1个腹面的漏斗组成。(5)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多数种类在内脏腹侧具墨囊。(6)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贝类形态构造1—11(七)头足纲2、头足纲分类分2个亚纲(1)四鳃亚纲:具外壳,1个平面上螺旋且分室。鳃、肾脏、心耳均为4个。无墨囊,触腕极多大约90个。现存种类仅鹦鹉螺。(2)二鳃亚纲:鳃、肾脏、心耳均为2个。腕8条或10条,具墨囊。分两目十腕目:腕10条,4对比胴体短,1对很长,具内壳。如枪乌贼。八腕目:腕8条,腕长大于酮体长,内壳退化。如章鱼。贝类形态构造1—12第二节贝类的外部形态贝类的身体分头、足、内脏囊、外套膜、贝壳五部分,外部形态主要讲贝壳、外套膜和足部。一、贝壳(一)贝壳的形状、作用、成分和形成。1、形状无板纲无贝壳,但身体表面有发达的角质层或石灰质的骨针或鳞片保护。单板纲具1个帽状贝壳。瓣鳃纲具2个瓣状贝壳。多板纲具8块板状贝壳。腹足纲绝大多数具1个螺旋形贝壳。掘足纲具1个牛角状或象牙状贝壳。头足纲多数退化为内壳,有的完全退化,仅鹦鹉螺具有1个外壳。2、作用保护作用、支撑作用(乌贼内壳)。贝类形态构造1—13贝壳的形状、作用、成分和形成3、贝壳的成分主要是CaCo3,占95%,还有少量Mg、Fe、有机物、磷酸钙、硫酸钙、硅酸钙和氧化物等。贝壳根据形成的方法和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三层:角质层(皮层):最外面一层,很薄,由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相当于人指甲、头发)构成,耐酸碱腐蚀。棱柱层(壳层):中间层,比较厚由方解石(角柱状叫疏松的1种CaCo3结晶体)和少量贝壳素构成。珍珠层:最里面一层,由霰石和少量贝壳素构成。霰石是砖状CaCo3结晶体,每层之间都有极薄的氨基酸充塞其间,较紧密富有光泽。贝类形态构造1—14贝壳的形状、作用、成分和形成特殊:江珧贝壳无角质层,乌贼等内壳相当于棱柱层或者角质层。角质层和棱柱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随动物生长逐渐增大,但不增厚。珍珠层由外套膜整个外表面分泌而成,随动物生长而加厚。贝壳呈现出鲜艳华丽的色采是因为棱柱层中沉淀着各种色素的缘故。贝壳生长是不连续的,繁殖期间生长停止,高温低温及食物不足等影响生长速度,在壳面上形成宽窄不等的生长线。据生长线可判断年龄;生长线不清,可用火烤,断成几处为几年,或用稀酸将角质层溶掉,棱柱层上生长线较清楚。贝类形态构造1—15贝壳的形状、作用、成分和形成4、影响贝壳生成的主要因素贝类从海水中吸收碳酸钙以构成贝壳。影响碳酸钙生物沉淀的重要环境因素有温度、碳酸钙的饱和度和压力。(1)水温愈高,CO32-的含量就愈多,生物对碳酸钙的吸收愈快,因而大型贝壳贝类仅出现在热带海区或暖流经过的某些海区。如砗磲壳长可达1米,重约300公斤。(2)海水中碳酸钙往往是过饱和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贝类也可简单看成是碳酸钙从海水中沉淀的催化剂。(3)随着压力的增加,碳酸钙溶解度提高,这也是生活在深海贝类贝壳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贝类形态构造1—16(二)多板纲贝壳由8块贝壳覆瓦状从前至后排列,贝壳形状、大小和花纹为分类依据。贝壳按其形态位置分为3类。1、头板:最前1块,半月形。腹面前端有嵌入片,插入皮肤,上有齿尖。2、中间板:6块,除大小略有差别外,其形态构造相似。前端两侧具缝合片,腹面后端两侧具嵌入片。3、尾板:最后一块,元宝形,前端两侧具缝合片,腹面后端具嵌入片。贝类形态构造1—17(三)瓣鳃纲的贝壳1、贝壳的类型根据贝壳形状大小可分为两类左右对称贝壳:两壳大小形状相同。如文蛤、贻贝等。左右不对称贝壳:两壳大小形状不一样。如牡蛎、扇贝等。2、各部分名称(1)壳顶:贝壳背面特别突出的小区,即是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所以又叫胚壳。壳顶一般前倾,通常自壳顶至前部的距离比后部的短,但有少数种类壳顶在最前,例如贻贝,也有壳顶偏后,向后方卷曲,如斧蛤、湾锦蛤。壳顶位于贝壳中央的称为两侧相等的贝壳,如扇贝。壳顶不在中央的种类都称为两侧不等的贝壳。贝类形态构造1—182、各部分名称(2)小月面:壳顶前方常有1凹陷,一般为椭圆或心形称为小月面,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为楯面。(3)壳耳:扇贝、珠母贝等壳顶的前后具壳耳,前端的称前耳,后端的称后耳。(4)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与腹缘平行呈同心排列的线。放射肋: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放射状排列的条纹。(5)铰合部:壳顶内下方,两壳相互衔接的部分。铰合齿:铰合部的齿。原始种类铰合齿数目多,排成1或2列,如蚶。高等种类数目少,为异形齿,分主齿、侧齿。贝类形态构造1—192、各部分名称(6)韧带:壳顶后方,铰合部背面,黑褐色具弹性的几丁质物质。它连接两壳并有开壳作用。分外韧带和内韧带这两种韧带,可同时存在(如扇贝),大多数只有1种。(7)肌痕在壳的内面常具有清楚的外套肌痕(环走肌、水管肌和闭壳肌)和足的伸缩肌痕。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外套窦:水管肌在贝壳上留下的痕迹,是外套痕向内弯入的部分。闭壳肌痕:闭壳肌留下的痕迹。足迹痕:足肌留下的痕迹,分前足迹痕和后足迹痕。贝类形态构造1—20(三)瓣鳃纲的贝壳3、瓣鳃纲贝壳方位的辨别首先确定前后方位,再辨别左右和背腹。前后辨别(1)壳顶尖端所指的一端通常为前方。(2)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端。(3)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4)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5)只有1个闭壳肌的,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端。贝壳前、后方决定后,以手执贝壳,壳顶向上,前端向前,后端向观察者,则左边的贝壳为左壳,右边的为右壳,壳顶所在面为背方,相对面为腹方。贝类形态构造1—21(三)瓣鳃纲的贝壳4、瓣鳃纲贝壳的测量标准(1)壳高: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2)壳长:由前端至后端的距离。(3)壳宽:左右两壳面间最大的距离。例外:有些瓣鳃类如贻贝、牡蛎等,贝壳较尖的一端为壳顶,它的口接近这个部位,故又把壳顶称为“前端”,相对的一端称“后端”,前端至后端最大的距离为壳长。靠近鳃的一方称“腹面”,相对的一方称“背面”,背腹最大的距离为壳高,左、右两壳间最大的距离为壳宽。贝类形态构造1—22(四)腹足纲贝壳腹足纲通常具有1枚螺旋形贝壳,仅个别具双壳(双壳螺)或成体时贝壳小时。贝壳多位外壳,极少为内壳。1、贝壳类型腹足纲动物由于演化过程中经过旋转与卷曲,形成了不对称的体制,贝壳也发生旋转变成螺旋形。分右旋贝壳:向右旋转,壳口在螺轴的右侧。大部分种类.左旋贝壳:向左旋转,壳口在螺轴的左侧。种类很少。极个别种类左旋、右旋同时存在,如椎实螺。这种旋转特性是由母体的基因型所决定,而不受个体自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母性决定”。贝类形态构造1—23(四)腹足纲贝壳2、腹足纲贝壳各部分名称整个贝壳可分螺旋部:是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分为许多层。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容纳动物头部和足部。体螺层与螺旋部的大小比例因种而异,有的螺旋部极小,体螺层极大,例如鲍和宝贝科贝类,有的螺旋部很高,体螺层很小,例如笋螺和锥螺。壳顶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常被腐蚀磨损.贝壳每旋转1周称为1个螺层。两螺层间的界线为缝合线.螺层数目=缝合线的数目+1。螺层上常有各种花纹、刺和突起。如棘、肋、疣状突等.贝类形态构造1—24(四)腹足纲贝壳壳口:体螺层基部的开口,是动物外出的开口。壳口的形状与螺的食性有关。肉食性种类常具有缺刻和沟。基部的沟称前沟,上部的沟称后沟。这种具前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如骨